“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教育价值,通过深入田间地头、乡村、企业等实地进行劳动实践,让学生在集体参与乡村劳作中磨炼意志、动手实践,厚植爱农情怀,综就兴农本领,亲近乡土、健全人格,近日,华珠商学院联动学生工作处及学校产业学院开展主题为“行走乡村,耕读悟道”工匠小镇产业调研暨劳动教学活动。

本次“耕读劳动”教育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乡村生产、服务性劳动,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教育实效,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且将至,为者常成

为鼓励学生亲身融入乡野中去,在山水田园间,在阡陌村庄里,在古朴老街上,用脚步丈量大地,在风景里读懂乡村文化的独特韵味,有助于我们踏踏实实走进乡土深处,去田间地头“接地气” “沾泥土”,扎下根来快速成长。本次劳动教育教学组织师生进行了6公里的乡村徒步运动。黑云刚至,大雨落下,大家依旧脚踏泥泞,在大雨中磨炼心中韧劲,矢志不渝地朝着目标前进。所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抵达工匠小镇后,雨过天晴,万象更新,商学院全体师生们始终精神饱满,意志坚定,用实际行动走好劳动教育的第一步,在接触自然的同时还能锻炼身心,提高自身免疫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耕匠心,技能筑梦

一把古琴,一件彩塑,一捧瓷器......一件件精妙的工艺品向众人诉说着自身的魅力,尘寰茫茫,不掩绝品的璀璨之光。到达罗洞工匠小镇后,大家自行参观百匠园和名匠街,在每一件非遗工艺品中体会匠艺的恢宏,在讲解员的科普中近距离感受匠心的伟大。“什么是劳模工匠、什么是技能强国”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点。以工匠精神为抓手,切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导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助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让学生在参观中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助推乡村振兴与匠心筑梦紧密结合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芳香开窍,新赋振兴

丁香、薄荷、肉桂等香料,香袋、石臼、石杵等工具也整齐地排放在桌面上,浓烈的药香,师生们围桌就座,称重、捣碎、研磨、装袋、打结,一步不漏、有条不紊,一个个沁人心脾的非遗南药香囊从大家手下诞生。本次香囊制作活动,师生们不仅了解了中草药的起源和历史文化,认识了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本土草药,同时还拓展了学生为乡村赋能的新思路,将乡村中医药种植文化与劳动相联系,促进香囊文化与乡村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经济创新发展,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新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此次耕读悟道教研活动不仅让华珠师生的身心得到锻炼,更让每一位亲历者知晓匠心独运的精神所在、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在实践中厚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勤于劳动、热爱劳动的文化基因。同时,以“劳动耕读教育”育人模式为载体,创新劳动育人和乡村振兴新模式,树立乡村“工匠”模范典型,感召更多劳动者积极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基层一线,激励更多的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以解“三农”之迫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行万里,寻觅天地真知,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故事。走进乡村可以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体会得到乡愁,有助于直观了解乡村动态,促进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在实践中汲取智慧、踏实成长,培养自己成为劳动教育的受教者、受益者,自觉成为劳动精神的弘扬者、引领者,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