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陶舜财经

新时代的选调生顾同学从甘肃嘉裕关辞职,本来只是大时代的一个小剪影,却因为她的一篇自述文章《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而“误入”舆论的中央。(原文见今天推送的第二条)

作为一个“醒脑媒体”,《陶舜财经》当然是旗帜鲜明支持她的决定,而且我还进一步认为,得知被分配到嘉裕关的时候,一开始就不该答应,以及在更早的时候,更不该加入这场“上岸”的游戏。请注意,我指的是基于那篇文章透露的信息和风格,我认为顾某的性格禀赋就不适合那样的游戏。

决不是说,这些地方就不该有人干事——自然会有适合这些岗位的人,从管理角度看,岗位要找的不是最好的人,而是最适合的人。再强调一遍,顾同学自己的文章也透露出来强烈的信息,她是想留在省城兰州工作的。

她的导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导师说“不要去。”“你家是省会的,又在武汉接受高等教育,你怎么甘心去那边偏远落后地区。”她说,“那边能有什么好的男人能配得上我的学生,你嫁过去我都不同意,什么当地成家,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我不允许我的学生当野妇。”

导师也不是瞧不起一个地方,也是基于对顾某的特征和才华,认为她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

希望这些地方的人不要玻璃心,以为这是什么地域歧视。扯完这些,接下来讲点实质的东西。

大时代变了。

1980年代,“分配”体制内的工作,那是极大的幸运,这些工作一干就可以一辈子,旱涝保收,不会有失业的风险,说实话,确实令人羡慕。哪怕如此,在那些年代,仍然有极少数自视甚高之辈,拒绝那样的分配,主动放弃分配方案或者已经到手的铁饭碗,冲到市场里面去做弄潮儿。

这些,历来都是很正常的个人选择,这里面没有特别明显的褒贬。今天亦然。这几年地方财政没有那么好,不少地方发工资都有困难,新闻上能看见,有些地方还涉及到需要退还一部分奖金。

体制内的工作有可能还是香的,但是对于特别优秀的毕业生,也只是众多选项之一。

就这个顾同学而言,她自己也讲了,在寒冬已经拿到9个工作offer,不用怀疑,这确实是个非常优秀的人。这9个工作单位的几轮面试官全部都是SB的概率有多大?

我能理解应届生想把这个应届的身份效果用到最大的心情,但是显然,这样做除了一再证明她的优秀,并不会让她多得到些什么。而且,更多的offer只会让职业选择变得更加困难。反而是只有两三个offer的同学,选择更好做。

顾同学手上拿着的一把offer,把自己困住了。

突围的方法不是去再拿一个选调生的分配,而是从这9个里面,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实际需求(比如工作城市、待遇等)去做一个相对的优选。

但是很显然,那个选调生的诱惑,打乱了正常的价值排序。

这里面清晰投射出了一种世俗之见与价值之锚的错位。

她知道价值在哪,但是那强大的世俗之见,也在拉住她的手。

经过这段时间,她终于放手。对个人来讲,这是好事。将来有一天,或许她会忽然明白,这段选调生的经历,对她仍是一笔看不见的财富,稍有阅历的人都知道,转弯是人生常态。这段不长的时间,迫使她提炼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生活智慧。

智慧是从痛苦的土壤里长出的花朵。

祝福顾同学,你将拥有也配拥有更好的生活。

至于各路说风凉话的,要求她不要挑捡工作、潦草此生的看客,他们不一定就是坏人,但是显然没有站在顾同学的角度去看问题,起码,忽略了她本来有一把好牌可打,没看见她去边关是放弃了什么,也没把她当同学、当朋友,更不用说把她当自己的妹妹、女儿、孙女了。

陶舜财经——明白人的集合体,你的醒脑陪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