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千古名篇《青玉案·元夕》,是我最喜欢的宋词之一,每读必为之感动,我以为,这首词的美,超越了作者。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词的创作年份难以确定,按照辛弃疾的弟子范开《稼轩词》的编次这首词应当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之前,那时辛弃疾闲居在带湖。但带湖是个偏僻荒芜之地,与词中热闹的景象似有不符,因此有学者推测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临安时所写,即乾道七年(1171)左右,或在淳熙初年。

个人认为,词人写词,并不一定要真有其事,实有其景。有时只是将自己过往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来,劈空营造出一个情景,也能写出好词。这首词不一定就是在临安时所写,甚至有可能都不是在元宵节写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三句写元宵节夜晚灿烂灯光与焰火。宋人《武林旧事》中记载临安元宵节的盛况说:“宫漏既深,始宣放焰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大率效宣和(北宋徽宗年号)盛际,愈加精妙。”东风,春风。

元宵节的夜里,四处结彩,就像春风吹开了千树繁花,无数焰火在空中炸天,火星如雨,漫天飘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马雕车香满路”,香,兼指车上涂料的香气和车中嫂子的脂粉香气。街市上,各种华丽的车马来往穿行,车上透出浓浓的香气。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列仙传》中载,相传春秋时,有一个善于吹箫的人叫萧史,秦穆公将女儿弄玉嫁给他,并为他筑凤台,萧史在凤台上吹箫,引来凤凰,他便与弄玉乘凤升仙而去,后常用凤箫来称洞箫。玉壶,玉制的滴漏,是计时器,也可指明月,又有注者认为,“玉壶”与下面的“鱼龙”都是指彩灯,《武林旧事·元夕》中载:“福州所进(彩灯)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鱼龙,即扎成鱼龙形状的彩灯。

元宵一夜,箫声清越,月光皎洁,各种各样的彩灯舞动,极尽繁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蛾儿、雪柳,都是宋代妇女元宵时所戴的头饰。《武林旧事》记南宋临安元宵也说:“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黄金缕,金线绣的衣服。

这两句写元宵节女子盛装出行观灯。有解者认为这里出场的女子,便是后面所寻之人,我认为不是,只是“众里”之一。这群女子,她们盛装出行,打扮得漂亮极了,又语笑嫣然,幽香浮动,词中的主人公仔细观察她们,但她们之中,并没有词人要找寻的那个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百度,即千百次。蓦然,忽然。阑珊,零落稀少。

灯火辉煌,人群来往,主人公在这之中,千百次找寻心中的那个人,但却找不到,夜深了,灯火零落稀疏,就在主人公万分失落之际,他一回头,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人,就站在那阑珊灯光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弃疾的这首词,写的就是元宵节的所遇(或者是虚构的),古人写词,一般都有所寄托。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中评点:“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对于这首词最著名的评论,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评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惭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的解读,他自己也说怕作者不同意,但我却以为,不需要作者同意。

《青玉案·元夕》的好处,是它本身是一个完整自足的文本,我们不需要了解他的作者,也不需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它所创造出的意境容量,能包孕更大的思想,可以被创造性地延伸解读。这就是我说的,它的美,超越了作者。

我读到的是,追寻,人生的追寻。

词中的“那人”,可以是爱人,可以是人生理想,可以是大事业、大学问。

一个清醒地活着的人,必有一个追寻的目标,追寻是人生的一个重大主题,所有的追寻中,追寻爱人无疑最为热烈,最为牵动人的情感。而辛弃疾便以元宵节追寻爱人的具体情境,直达了人生追寻的永恒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元宵节的盛况,不就是喧嚣的红尘吗?

那盛装出行的女子,不就是人世间的万紫千红吗?

但是,这一切没有意义,繁华的世界没有意义,万紫千红没有意义,意义在“那人”。

找不到“那人”,便只能“自怜幽独”,找到了“那人”,世界的一切,才变得有意义起来。

“蓦然回首,那人却,灯火阑珊处。”这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