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我们是小僵尸》(又名《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以红白机游戏的方式演绎了一场青春残酷物语。导演用像素游戏通关的形式讲述了这个时代青少年的成长痛和虚无,以及什么都无关心的在意。丧与可爱,绝望与生命力,荒谬与现实,先锋与复古,任何极端和不搭和匪夷所思和叹为观止都只是对于表达方式的感受。但内里对于生命永无止境又毫无答案的思考,只能让银幕前面的我们,同样面无表情且没有情绪的,陷入静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片以仿真RPG游戏的趣味模式,讲述了四名面对父母死亡却无法流出真诚眼泪的青少年结成乐队后为世人关注,但也被不可思议的命运捉弄的故事。小光、石井、竹村、郁子在火葬场相遇,他们几个都是尽管父母双亡却不会哭泣的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像是僵尸一样丧失了感情,于是结成了名为“小僵尸”的乐队,并意外在网络走红收获了大批粉丝。然而,随着粉丝数量不断增加,喜欢他们的乐迷动机却不再纯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以“爸妈死了,但我们哭不出来”为序幕,四个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奇异联盟开场,他们在殡仪馆相遇,共同特点是面对父母去世无动于衷。影片快速展示四个背景迥异的孩子:一个透明不存在感、一个遭受家暴和偷窃、一个被欺负的小胖子和一个无意义的中产公主。他们组成了一个联盟,开了第一场“小僵尸乐队”演唱会,并意外成为网络走红乐队。然而,当走红带来网络暴力和盲目崇拜,一个疯狂粉丝人肉搜索并逼死司机后,四人决定不再在意爆红和成功,最终他们一边嘲笑着流行文化,一边宣布退出娱乐圈。四个孩子将随心所欲玩到了极致,开心就笑,不开心就甩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对于影片,台湾译名《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更贴近剧情,四个因为不同原因父母双亡的孩子,异色的成长之路。电影的风格比较另类,四个小孩把现实生活视作一次游戏通关的冒险之旅。色彩艳丽,配乐喧闹,取景角度怪异,电影在整体风格上显得非常前卫先锋,但是主题非常的丧。于是主题和形式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立,正好符合当年热闹繁华的网络时代下,很多人过着孤独,寂寞而毫无希望的生活,甚至谈不上希望,而是低欲望,甚至无欲无求没啥想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本以为不过是用电子游戏的形式新瓶装旧酒地讲着那套日式废人的陈词滥调,乃至看到中段的废楼表演觉得可以到此为止了。没想到后面在文本层次上还有所深入,甚至牺牲了部分游戏的形式感以削弱轻浮的解构,只因反抗、淡漠、边缘、无情并不是某种纯粹游戏式的后现代态度。其背后恰恰是他们在情感上的软弱和缺失,于是须得用一种更贴近生活地表的方式去重构那根情感的脐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部影片像素游戏机风格做分段和衔接,视听语言极富创意。因为有一些片段出现情绪的重复,而风格一直比较强烈,后半程会出现些微疲倦但是瑕不掩瑜,而且虽然风格独特,导演意志却并不强势。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葬礼游戏与多元媒介杂合,整体上建构出当代日本青少年的亚文化精神叠层:合成器音乐持续提醒观众这似乎是一部正在播放的游戏作品,故事文本更像是漫画式的章节设置,影像视觉则是扁平多元媒介复合……种种要素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近似一部无互动选项的、运动影像化的文字冒险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片并未满足分析不幸家庭对下一代的影响,而是完整地建构出孩子的视角,去探索,观察和聆听这个世界,以及自己和他人。最后影片延伸至社会与世界的荒诞残酷,让孩子开始早熟,让他们不再纯真并且开始愤世嫉俗,直至对人生产生怀疑,用游戏的段落串联起影片剧情,很贴合当下少年的生活。那个对人生选“Yes”or“No”的设置简直神奇,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生并不是那么美好。或许湖南企发文化王老师说的对,也许现代儿童眼里世界就是这样的——人生就像游戏,总有一个又一个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