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困惑和难题,陈嘉映展现出一种令人羡慕的松弛感,这正是当代人在《解释鸿沟》中找到的共情点。

作者|李安

编辑|丁宇

“你不要以为你的硕士论文除了导师之外谁会去看,有那么多好书放着,我怎么会去读一个硕士论文呢?”

打开哲学家陈嘉映的个人首部纪录片《解释鸿沟》,本以为会被深奥的哲学理论“劝退”,却在第一集就被这句“大实话”打了个措手不及。

《解释鸿沟》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释鸿沟》海报

在论文选题会上,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生王艺莹提出了自己的论文题目并阐明了背后的原因。导师陈嘉映却没有与她展开一场基于胡塞尔理论的学术探讨,而是话锋一转,直接地表达了这个“有点伤人”的观点——研究生花两年时间写论文不值得。

他说:“你就是要想,怎么用最短的时间最清楚地写一篇能通过的论文,这样我就有时间去爬山、谈恋爱和好好读书。”陈嘉映的话通俗、有趣却充满思辩的味道,原来肝了两年的论文没有眉目,哲学家告诉你还有另外的解决方法——写不下去就先去干点别的,好好生活很重要。

在《解释鸿沟》中,类似的场景和对话并不少见。作为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继《十三邀》之后的最新力作,片中记录了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哲学家陈嘉映的重要思想交流和日常精神活动,那些对于哲学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随着陈老师与不同的人对谈,被逐渐打破了。

《解释鸿沟》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释鸿沟》海报

陈嘉映和学生们、作家朋友、知名学者聊了很多话题,比如:“我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怎么办?”“爱情有那么美好吗?”“人们对AI产生担忧的根源是什么?”“年轻人可以不雄心壮志吗?”这些都切中了当代人的烦恼和困境。

跟着节目中激烈的讨论一路看下去,原来哲学是这样应用到生活当中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完《解释鸿沟》后,觉得豁然开朗的原因,因为它将哲学与生活进行了链接,触发了当代人的思考与感受,使人们在面对自己的困惑时能够通过思考找到和谐共处的方法。

没有高深,生活里的哲学家是大实话家

没有高深,生活里的哲学家是大实话家

《解释鸿沟》从一场陈嘉映与学生们的见面开始,但对论文的讨论过程,似乎与观众想象的不太相同。当学生王艺莹说在过去一年一直在做与论文相关的东西时,他直接地反问:“你为什么啊?”“从我们一个老年人看不觉得可惜啊?”

于是,就有了前文提到的那一幕,陈嘉映说根本不认为硕士论文应该写两年。他用自己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洽,论文之外还有生活。从已经播出的五集来看,哲学家劝人自洽真是自有一套,没有说教,只有大实话。

比如,一个年轻人因为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痛苦,她询问陈嘉映解决方法。陈嘉映并不否定她在乎别人的评价是个问题,反而觉得:“年轻人应该在乎别人怎样评价自己,慢慢长大就好了。”对他者评价的介怀,在陈嘉映看来就是靠时间和“熬”,他坦率地告诉这位年轻人“自己也还在熬着呢”。

再比如,最近GPT-4o的发布再次引起了关于AI的讨论,人类对AI的担忧,或者更通俗一点——我们会不会被AI所取代?陈嘉映说:“你去读100年前,150年前的担忧,在性质上差不多,人类在没有AI之前,早就开始AI化了。”

来源:《解释鸿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解释鸿沟》

面对困惑和难题,陈嘉映展现出一种令人羡慕的松弛感,这正是当代人在《解释鸿沟》中找到的共情点。他有着“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即使已经71岁,仍然不断地接触各类人群,进入以往从未涉足的生活当中……这些行为足以打动很多处于迷茫期的人。

那些被困在世俗标准和他人评价构成的玻璃罩子中的人,不仅找到了大胆展示自我思想的支撑力,也握住了与人争论的“利器”。哲学家所提供的自洽的方法,甚至可以帮人“吵架”。比如,被催婚或是被嘲笑一事无成的时候,大胆甩出陈老师的话,告诉对方:“不要强行给他人灌输所谓正确的生存意义,没人有资格教别人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活。”

《解释鸿沟》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释鸿沟》截图

看了《解释鸿沟》,有人为正在迷茫的生活找到些许方向,有人为无法疏解的情绪找到宣泄的出口……这些反馈,似乎都在说明当代人需要保护思考的意义,以此来对抗现实中的残酷。

说实话之前,先去过真实的生活

说实话之前,先去过真实的生活

在前辈学者钱理群面前,陈嘉映也有自己的困惑。

他说自己有一个聪明、博学又会生活的学生,但没什么“雄心壮志”,学生却反问他:我可爱善良挺好的,为什么要有雄心壮志?

当陈嘉映把这个可以代表很多当代人心声的问题抛给钱理群先生时,后者引用了鲁迅先生对年轻人的一个说法:“年轻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也有玩着的”。于是两位70、80高龄的老人聊出了自己的结论——睡着的,玩着的,只要是靠自己的劳动活着、玩着,那是你自己的选择,应该被尊重。但他们自己,还是希望能有人醒着。

《解释鸿沟》钱理群与陈嘉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释鸿沟》钱理群与陈嘉映

从某种程度上说,面对所有的困惑和焦虑,陈嘉映的回应都是:好好生活,投入其中活出生活的好、生活的真,用真的人格,真的自由意志,去过一种真的良好生活。

如果在如浪潮般不断起落的哲思辩论中依旧无法摸清何谓求真,何谓“好好生活”?或者可以把寻找答案的视线移步至《解释鸿沟》镜头里一些轻松的生活时刻。

看到火流星后兴奋不已大笑着欢呼,结束课程后喊着“年轻人都不吃饭,没人帮他找酒”的陈嘉映;清早时分便坐在电脑前认真写字的80岁的学者钱理群,傍晚到来的时候会坐在电视前看大头儿子的动画片;大部分时间微笑着沉默的叶峰教授,遇到感兴趣的题目会激动得面红耳赤,像个谁都不服的少年……

学者钱理群在看动画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者钱理群在看动画片
《解释鸿沟》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释鸿沟》截图

这些看上去什么都懂的学者们,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也要吐槽“最近读书读吐了”,以及在陈嘉映家里的冰箱上,列着“帮助降糖的事物,少食多餐,少油”等一系列与饮食有关的tips。

这些镜头中颇为生活化的动人细节,正是让观众感慨哲学与生活这么近的原因之一。

而《解释鸿沟》的第五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陈嘉映过去30年的生活方式——与学界的联系较少,与学生的联系更密切。这些学生大多数仍然在学院哲学体制之内,他们围绕着陈老师形成了一个体制之外的精神共同体,并且在30年间一直延续着高频度、高智性水准的哲学讨论。

《解释鸿沟》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释鸿沟》截图

不仅是在课堂上,在他家堆满各式各样书籍的客厅里,在饭香四溢的农家乐饭桌上,在觥筹交错与乡间漫步时,跟写书的狗子、跟80岁的钱理群、跟不同年纪的学生……他都在热烈的和不同人分享并交换着思考、讨论着问题,关于爱情,关于未来目标,关于一篇论文所应占据的生命时长,关于寻找意义与求真……

陈嘉映在节目中提到的意义与求真在现实生活里完美落地,“没有人有资格教你生活的意义,重要的是你到底信什么。”

一次“任性”的尝试

一次“任性”的尝试

“觉得仍然有希望是吗?”《解释鸿沟》刚一开始,陈嘉映就对主创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解释鸿沟》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释鸿沟》截图

那时,尤里卡工作室已经跟拍了陈嘉映一段时间,开始整理素材并试着剪了剪样片,但陈嘉映对此还是没什么信心,他觉得将这些讨论问题的过程和内容呈现给观众,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公众已经不习惯这些东西了”。

这是他从一开始就有的疑虑。2021年,尤里卡工作室联系到陈嘉映想做纪录片时,他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说:“最近学生们要和我商量各自的论文,要不,你们先感受一下?”

陈嘉映给学生辅导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嘉映给学生辅导论文

对于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来说,《解释鸿沟》其实是一次“任性”的尝试。毕竟,做一档思想类节目,围观哲学家的生活,看一群游走在主流生活之外的“边缘人”高谈阔论……当真有人感兴趣?在真正开始之前,这是谁也不能给出回答的问题。节目的“主角”陈嘉映是最早提出质疑的人,也是那个愿意和节目组一起试试看的人。

当这档无法评估命运走向的节目出发后,很多疑虑反而迎刃而解了。随着节目的播出,此前“无人问津”的担心被越来越多不同角度的讨论声所取代,比起看不懂,更多人觉得自己“看得很爽”,在面对很多生活中的烦恼时也能恍然大悟。

《解释鸿沟》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释鸿沟》截图

因为在《解释鸿沟》中,作为精神充沛的思考者,陈嘉映没有一概而论地要求迷茫的当代人要如何努力,如何坚定奋发,他一直在以一种理性的、幽默的方式来倡导,要用思考的方式去解答这些问题。

在这个年轻人的发疯、躺平等“亚健康”精神状态盛行的时代,这种将哲学深入浅出的与生活链接的方式,对当代人像是一种精神按摩的作用。

“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这句slogan在《解释鸿沟》的每集开篇出现,当我们随着节目中陈嘉映的对谈逐渐深入后,越来越理解到其中的奥义——是思考让我们找到与困境和谐共处的方式,保护思考的意义也是在保护生存的意义。

《解释鸿沟》sloga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释鸿沟》slogan

陈嘉映在节目里对“意义”有这样一段调侃:“很多时候我们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却因为没有做成或者没有好结果而显得此事无意义,反而是一些没什么意义的事情,因为做成了于是被赋予了意义。”

《解释鸿沟》在洞察社会现实上已经引起了大众关注,抚平了一些情绪也带来新的情绪。那么,回到“意义”的讨论中,在当下制作这样一档节目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好好生活”的定义,让我们有勇气面对他人的评价,敢争辩也理解输赢不是“吵架”的终点,在躺平时愿意思考为何而躺,在繁复的生活里,吃一餐好饭、喝一杯美酒,说不定哪天,就能和火流星来一场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