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包过”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已经热议几天了,你看,全国党媒信息公众平台也关注并报道了此事,可见事态已经到了盖棺论定的阶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20年前,学术圈也有一个山寨版的欧洲科学院院士。2002年,全球知名的学术八卦期刊《Nature》(《自然》),已经发稿揭露过一个会员付费的欧洲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彼时,欧洲科学院向全球大批科研工作者群发邮件,祝贺他们被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并且只需要支付115美元的注册费即可。这一荒唐行径,引起了《Nature》编辑的注意,他们调查了这个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Nature》编辑震惊的是,他们一直无法找到该科学院的任何论文、研究项目或会议记录,也无法证实组织者的科学资历。欧洲科学院与总部位于维也纳的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没有关系,它声称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有代表,但只能追溯到布鲁塞尔的一个租用办公室。它还声称已经招募了大约600名成员,包括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欧洲的其他科学组织表示他们并不知道这件事。

根据《Nature》的调查,欧洲自然科学院网站列出了几位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作为研究员和荣誉成员。其中一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他说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被使用,并要求该科学院删除它,该科学院照做了。另一位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埃德蒙·费舍尔,他说:“我对该学院一无所知。几个月前我收到了他们的一封信,信中表示我被选为荣誉终身成员,并表示非常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所谓的诺贝尔奖得主的确是被免费招收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的,但是其他“院士”就需要为之付出美金了。

最搞笑的是,当《Nature》在2002年10月刊登了这篇调查文章的时候,欧洲自然科学院任命了一个科学委员会和新的理事会,该学院还于1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了首届年会。

值得注意的是,《Nature》杂志的文章给出了欧洲科学院的网址“www.eurosc.org”。但当我重新检索这个链接的时候发现,2002年的欧洲科学院的网站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商业网站,而目前的挂着“eurasc”组织名称的网址是以“eu”为后缀的。

20年后,欧洲科学院没有消失,还被欧洲自然科学院发扬光大了。可见,西方的克莱登阴影从来没有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被中国科学院认可的“欧洲科学院”的英文是“Academia Europaea”,而不是这个“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知识分子 也曾经刊文,调查“欧洲科学院”的李逵还是李鬼问题,指出有一些中国学者是这个野鸡科学院的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鉴别类似欧洲科学院的属性,对于学界而言,是一个轻而易举地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它会在中国大地上爆发、泛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