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26日,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来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但他不知道的是,毛主席此刻对国家的卫生医疗工作已经积压了一些的火气。

在听完钱信忠的报告后,毛主席当场就将这些日子积压的火气爆发了出来:

“你会不会办事?卫生部的工作这样做哪里还是人民的卫生部?”

那么,毛主席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气?当时的卫生医疗到底面临怎样的局面?而事情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生医疗变革,中央几次探索

“生老病死”是人一辈子避不开的主题,甚至有一种说法叫做“在生死面前,没什么可以说是大事。”

因此,古时有华夏先祖神农“尝百草”,也有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造福万民。

但发展到近现代,在西方科学的发展下,中医开始被抨击为“歪门邪道”。

这让缺医少药的农村,更是没了仅有的一些中医世家。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生病只能是挺着,凭借自身的免疫力度过这些病痛。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农民出身的政党,我党自然非常了解农村的情况,于是采取多种措施希望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

但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受过系统教育的医学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仅有的医生基本都留在了城市中就业。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毛主席提出了“发展中医”的想法。

在农民普遍被“中医医死人”的错误思想误导时,毛主席提出这一做法无疑是有着卓著远见。

在1958年的时候他就做出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中医的培养不同于西医,中医更需要时间的沉淀,这也是在我国历史上,中医以“世家”、“私学”的方式传承的主要原因。

虽然毛主席大力推动中医发展,但并不能解决农村就医的“燃眉之急”。

于是,中央又提出了“城镇医生下乡”的方法。

在毛主席和中央的批示下,卫生部下发通知,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帮助诊治。

当时许多著名的专家都响应了政府的号召,比如我们熟知的“万婴之母”林巧稚,著名胸外专家黄家驷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碍于医疗团队实在太少,而急需医疗援助的农民却高达5亿之众。

而且医疗团队下乡,基层医院不可免需要安排接待,协助专家会诊,这又严重影响了基层医院的工作。

此外,当时的医疗团队并不完善,吃饭的问题都没办法解决,这让得知消息的毛主席深感焦虑。

于是,当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来到面前汇报工作时,毛主席就做好了“批示”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将”钱信忠,遭毛主席批评

说起钱信忠,早在我党的革命年代,他就已经成为我党不可多得的医学人才。

从30年代开始,钱信忠就开始在宝隆医院就医,当时陈赓负伤在上海休养,就是钱信忠负责,后来程子华也来到了这里就医。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接受组织的安排前往莫斯科进修医学,并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1957年,钱信忠学成归来,一回来就成为我国卫生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

面对建国初期我国严峻的卫生医疗挑战,钱信忠如履薄冰,始终坚持深入实地考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缺医少药、经费严重欠缺的情况下,成功控制了烈性鼠疫和副霍乱弧菌的传播。

正因他在卫生领域方面的巨大贡献,党和人民将他选为卫生部部长。

担任卫生部部长不久,他就接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发展卫生人才,但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效果并不理想。

1965年6月26日,他来到毛主席面前做工作的一般性报告。

他向毛主席讲述了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的卫生医疗问题,并讲到了全国卫生医疗人员的分配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对这些情况虽然有初步判断,但也没想到情况已经如此恶劣。

“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9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农村仅有10%;医疗费用方面,城市也占去了70%,农村只有25%。”

初看这一串数据可能没有太大的感觉,但要知道,当时全国人口有85%都是在小县城和农村,在城市的只有15%。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医疗服务基本都提供给了城市里的人民,而农民得病往往只能硬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情况,毛主席又怎能不懂,因此他一下子就发火道:

“信忠,你会不会做事?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民的15%工作,而且这15%还是城市中的老爷,我看不要叫人民的卫生部,叫城市卫生部或者干脆点,叫老爷卫生部好了!”

钱信忠面对毛主席的诘难也是有苦难言,他只能低着头沉默不语。

毛主席见钱信忠这般反应,也逐渐平静下来,他告诉钱信忠道:

“信忠,我们都是农村来的,共产党的初心不就是要农民过上好日子吗?我看,现在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已经越发严重,我们的工作重心应该转到农村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信忠道:

“主席,卫生部的工作正在逐渐调整,但医疗人才太少了,城市的医生并不愿意深入农村。”

毛主席回答道:

“我看,他们就是在城市待惯了!忘了农村的百姓在遭受的苦难!”

钱信忠见毛主席又有发火的迹象,赶紧解释道:

“现在的问题,其实还是经济差,一个村子很难养得起一个城市的大医生。这不是医生的收费高,而是西药太贵了!”

钱信忠见毛主席开始沉思,又接着说:

“西药贵,可中药便宜,老百姓负担不起西药,但中药是可以承担的。只是中医曾经医死过人,所以大家并不敢轻易尝试中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一听,虽然自己早在几年前就提出大力发展中医,可架不住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重西轻中”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尽管如此,毛主席还是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那就是推进“农村医疗”。

他指出:

“乡村医生有三个好处。草药可能无效,但也保险,不会有毒;草药省钱,比西药便宜太多;农村一般都是小病,把这些小病治好,别发展成大病。大病一般都会自己上医院去。”

“要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了几天的指示中,毛主席又提出:

“医学教育要改革,我看就不用培养那么多年,不用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生学个三年就可以了,重要的还是在实践中学习,虽然他们本事不大,但起码比一些庸医,巫师是要好的。”

毛主席的指示,就是如今载入史册中的“6·26”指示。

而毛主席当时也不会想到,他的指示,在中国建立起了一个医疗体系,挽救了千万百姓的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桂珍的出现、千千万万“赤脚医生”诞生

毛主席的“6·26”指示,在卫生部的推动下开始下达,各级基层单位开始陆续开展医学速成培训班。

在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也成立了一个速成班,并向农村招收学员。

当时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必须是贫下中农家庭出身,而且要“根正苗红”,此外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江镇辖下的大沟大队将这个名额给了一向表现出色的王桂珍。

王桂珍虽然出身贫民,但在国家的帮助下也读了几年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在大队平日的生产中,不仅勤奋踏实,还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正因如此,大沟大队认为王桂珍是最适合的人选,就指望着王桂珍学成归来,可以解决大队成员的健康问题。

毛主席的“指示”中虽然提到了3年这个时间,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并不允许脱产太久。

因此实际上江镇公社的速成班的学习时间,其实只有4个月。

4个月的时间,需要王桂珍等人基本掌握医学上几年的知识,还要学会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对这批学员提出很高的要求,比如我们熟知的医学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的。

但像王桂珍这种小学毕业的学生哪里有机会接触化学和物理,从这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难度之大。

但王桂珍心里知道,自己被大队送来学习,甚至大队不惜让她脱产4个月的时间,就是为了她以后可以帮助乡亲们远离疾病。

所以她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晚上老师9点钟下课,她会自己挑灯学到12点才睡觉,一些不懂的知识,她也记下来第二天询问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努力下,虽然时间很短,但王桂珍却学得非常好,成为那一批学员中最优秀的一个。

4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王桂珍在结业之后就回到了大队。

乡亲们见王桂珍离开没多久就回到大队,都担心王桂珍的医术。

王桂珍也不恼,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她直接先在自己身上用针用药,取得乡亲们的信任。

很快,就有村民在她的手中痊愈,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信任王桂珍的医术。

王桂珍也逐渐适应医生的身份,平日里,她会背着草药篓在乡间行走,遇到农忙时她也会跟大队一起下田地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半农半医”的形式,就是后来“赤脚医生”的由来。

农民认为光着脚下地干活的医生与城市中穿着皮鞋的医生不一样,于是亲切地称呼王桂珍这样的人为“赤脚医生”。

后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以王桂珍为代表的“赤脚医生”的事迹,此后党中央辖下的《红旗》、《人民日报》等先后刊登了这些文章,这也让“赤脚医生”的形象开始深入群众的心中。

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赤脚医生”被培养出来,专门从事医治农民的工作,也让全国5亿多的农民有了他们的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作医疗制度的诞生、一个时代的变迁

“赤脚医生”的诞生,虽然短暂地解决了毛主席口中“农民就医难”的问题。

但不可避免的,一些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健康腰缠万贯、大病倾家荡产”。

赤脚医生只能解决农民的一些常见病、小病,但一旦染上大病,赤脚医生无法解决,就只能转到大医院。

而这其中的治疗费用,即使放在今天,听到这个数字也会惊叹“倾家荡产”!

针对这个问题,湖北的一个名叫覃祥官的赤脚医生提出了一个方案——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的设想中,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钱的合作医疗费,村里再从集体公益金中每人平均提取5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

除个别疾病要常年吃药外,群众平时看病只需要交5分钱的挂号费,吃药都不要钱,这就是最早的“医保”。

中共湖北省委得知了这种情况,将其写成报告上报给了中央,并获得了毛主席的批示:“此件照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全国范围兴起合作医疗制度,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随着大半个世纪过去,“赤脚医生”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的发展让人们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让专业型、精英型医生成为大众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赤脚医生”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但作为时代的标签,“赤脚医生”的名字已经深深刻在了中国建设发展史中,时至今日也依旧为老一辈的人所称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我国医疗制度的变迁,就可以看出以毛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解决千千万老百姓的困难,始终坚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伟人曾经说自己可以当卫生部长,并不是说他能做的比钱信忠好,而是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他希望自己能为老百姓、为人民的健康做出自己的奉献。

也正是有这样一个为人民幸福着想的党,有这样一批又一批为国家未来奋斗的伟人,才有了今日之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走转改”与新闻党性原则 人民网

钱信忠:新中国卫生事业奠基人 裴培 《中国日报》

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 霞飞

毛泽东的一次发怒改变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陈立旭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 毛泽东为什么偏偏说自己“可以当卫生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