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选产生了一个结果,国民议会全部的191个席位里,人民联盟得到了151席,其领导人穆吉布·拉赫曼将出任总理。

还没上任,拉赫曼就抛出了自己的“六点纲领”,具体内容不少,最后结果只有一个:照此实施,东巴和西巴将形成事实上的分裂。

原因还是来自历史,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由东巴和西巴组成,两者相距3000多公里,中间隔了个印度。东巴和西巴既有民族、宗教的差异,又有政治、经济的不均衡。

东巴地少人多,经济比西巴发达不少,但在政府里始终缺少话语权,西巴家族们执掌着巴基斯坦。长此以往,东巴渐生二心,开始要求自治,穆吉布的人民联盟正是主张东巴独立的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基斯坦政府当然不能容忍分裂发生,拉赫曼号召东巴进行罢工。

矛盾就此诉诸武力,叶海亚·汗下令东巴首府执行宵禁并派军队进入。3月25日,东巴发生兵变,内战爆发。

东巴军不是政府军对手,两个月后,东巴动乱已基本被平息,局势逐渐平稳。

但对巴基斯坦世仇印度来说,这是打击和分裂巴基斯坦的绝好机会,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没有占到便宜,这次不会放过良机。

印度遂表示全力支持拉赫曼和人民联盟,并在边境集结军队向巴基斯坦施加压力。

1971年7月,印度完成了入侵东巴的军事准备,以难民问题为借口,出动7个师约16万余人,准备向东巴实施闪电战,试图一举占领东巴。

12月3日,早已蓄势待发的印军出动,入侵东巴基斯坦。

印度这时的总理是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又有参谋长马内克肖统帅三军,在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印度卧薪尝胆,进口了大批先进军备并大幅扩军,统帅力、军力和战力都已远超十年前。

印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巴军虽然也在拉特普尔前沿战、库尔纳防御战、库什蒂拉反击战、德巴河防御战等局部战斗中迟滞了印军的脚步,给敌人造成惨重伤亡,但在整体上终究无法扭转大局。

战至12月15日,印军已从东、西、北三面进抵东巴的中心达卡,这里也是印度战略中最终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日下午5时起,印军暂停了对巴军的进攻,开始反复对巴军统帅尼亚奇劝降。尼亚奇此时已完全失去了继续作战的信心,得到巴基斯坦政府同意政治解决的消息后,他在16日上午与印军代表——第95山地旅群指挥官纳格拉进行了谈判,同意停火,接受印方无条件投降的要求。

下午4点30分,两军代表在降书上签字,尼亚奇随后下令,东巴的巴基斯坦军队放下武器向印军投降。

第三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印军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了东巴,扶持起了孟加拉国政府,巴基斯坦被肢解,失去了60%人口,50%外汇收入和20%税收,印度达到了称雄南亚次大陆的战争目的。

这一天,巴基斯坦全国一片死寂,报纸上刊出大幅黑框的标题:东巴,我为你哭泣。

话说回来,巴基斯坦军队虽然无力抵挡印军进攻,却并不代表巴军毫无斗志,他们的战斗意志一点不差,只是在指挥、军力上的差距导致了失败,而不是输在战斗力上。在战争中,巴军也涌现出不少硬汉,他们的精神同样不容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巴军第33俾路支营营长,萨尔旦·马穆德中校。

战事爆发时,马穆德中校率部防守杰马勒布尔,这里是通往达卡的必经之路,马穆德手下却只有1500人,兵力单薄。

稍早之前,印军经过苦战,也始终无法攻克卡马尔普尔——杰马勒布尔轴线上的卡马尔普尔哨所,这个哨所只有俾支路营的一个连140多人防守,却连日打退数倍于己一个加强旅的印军进攻,赢得了敌军的尊敬,逼迫印军只能将其围困。

印军统帅辛格恼羞成怒,准备下令炮兵将卡镇夷平,务必在12月5日前拿下卡马尔普尔。

指挥战斗的巴军卡德准将见目的已达到,守军也已弹尽粮绝,继续坚守已无意义,在12月4日晚亲自向哨所守军下达投降命令,卡马尔普尔巴军这才放下武器投降。战斗结束后,辛格亲自来到阵地查看,并要求印军必须像对待勇士那样尊敬战俘,给他们应有的待遇。

卡马尔普尔是巴军荣耀之战,但印军没有料到,防守卡马尔普尔的只是俾路支营一个连,这个营在他们营长萨尔旦·马穆德中校统帅下有怎样的战斗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下卡马尔普尔后,印军第95旅群兵分三路,合围杰马勒布尔。印军向不战而胜,派人向守军送去劝降信,马穆德中校回了一封信,并在信中夹了一颗子弹,里面这么写道:

希望这颗子弹将给予你高昂的斗志。谢谢你的来信,我们在这里正等着与你战斗。我指出:40架次的飞机是不够的。请你申请更多的架次……希望我下次发现你手中拿的是一挺司登冲锋枪,而不是一支笔。

12月9日,印军发起了进攻,他们先以两个营的兵力进行试探性进攻。10日,经过空军和炮兵的炮火准备,大举进攻开始,同时印军又调来了一个旅增援,兵力占据压倒性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穆德中校指挥手下,在绝对劣势兵力下坚守了杰马勒布尔要塞两天两夜,巴军指挥部认为战略目的已达到,下令守军撤退。

11日凌晨,马穆德率残部趁夜色向达卡方向秘密转移。但此时,杰马勒布尔已被印军围得水泄不通,很难不被发现撤出包围圈。

果然,印军第1拉萨轻步兵营发现了撤退的巴军,挡住了去路。巴军趁着印军主力尚未赶到,集中火力拼死杀出一条血路,接连突破印军3道防线,经过惨烈的战斗终于杀出重围,此时马穆德手下仅剩下了200余人撤往达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并不是马穆德和俾支路营官兵最后的表演,更悲壮的还在后面。

巴军统帅尼亚奇下令投降后,马穆德带着自己的残部500多人正在达卡城郊外一处阵地防守。此时阵地已被印军团团包围,其他守军也纷纷放下了武器,就地向印军投降。

收到尼亚奇的投降令后,马穆德选择了拒绝,他召集所有官兵宣布:为了巴基斯坦的荣耀,我们将战斗到最后一刻!俾路支营凝聚力极强,手下士兵情绪激昂,都表示愿意追随马穆德决一死战。

入夜后,马穆德率领部队开始了最后一次惨烈的冲锋,结果无需多说,天还未放亮,阵地周围已是一片沉寂,最后一声枪响也早已消失了。马穆德中校和他的士兵们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战至了最后一刻最后一人,没有一个向印军投降。

此战规模虽不大,我却觉得它是第三次印巴战争中最惨烈的战斗,因为这一战真正体现了巴基斯坦的民族精神。

战场上总少不了勇士,不止巴基斯坦,印度军队也有硬汉,马穆德中校和他部下可算作第三次印巴战争其中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