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5月,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试驾了美国正在研制的x62a人工智能飞机,在一个小时的飞行过程中,肯德尔这个部长虽然坐在飞机上,却没有做任何操作,飞机所有的动作都由人工智能自主完成。

不过,肯德尔这个部长这次坐在飞机上不是旅行,而是在打仗,这架飞机跟另外一架有人类飞行员驾驶的战斗机进行了一对一模拟空战演练,两架战机最接近的地方是相距300米。

但仍然要强调一下,肯德尔这个部长坐在飞机上,就像坐在电梯上一样,啥事都没做,一切动作都由他乘坐的战斗机的人工智能自动完成。肯德尔虽然坐在飞机上,但就是个摆设。

而且,这不是这架飞机第1次自动去跟别的飞机打仗。根据美国空军披露的信息,截止2023年9月,x62a人工智能战机已经和人类飞行员驾驶的f16战斗机进行过空中缠斗,完成了超过20多次飞行任务。

简单地说,这个战斗机不需要飞行员驾驶,自己在空中跟对手打仗。

至少从概念的角度来说,这算得上当下最先进的飞机了。

这应该是未来人类空战的一个典型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天空之城》,描述了700年之后的人类战争,自然,那时候人类也是这么打仗的。

当然,书里面的高科技东西非常多,因为它是一本科幻小说。

当我看到媒体报道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像个摆设一样坐在飞机上,看他的飞机跟别的飞机打仗时,我掂量着手上这本科幻小说《天空之城》,浮想联翩,想了很多关于科幻小说的问题。

对,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小说,具体是说科幻小说。

我考虑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科技会怎样发展?科幻该怎么定义?未来中国的科幻要如何走得更远?在科技无比发达的未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力量到底是什么?……等等,所以我把它做成了一期节目。

说到科幻作品,现如今我们大多将其分为3类,即硬科幻、软科幻和伪科幻。

那么它们究竟该怎么区分呢?

硬科幻,就是从科学幻想的点子出发来讲故事,譬如阿西莫夫的《基地》,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刘慈欣的《三体》等;

软科幻,就是偏重于以人文关怀作为出发点,代表作像《沙丘》、卡梅隆的《阿凡达》等;

而伪科幻,我其实不太想将它称为是“科幻作品”,毕竟,它只是披着科幻的外衣而进行的、你可以把他理解成玄幻。它不讲科学也不讲人性,与其说是科幻,倒不如说是“故事会”。

虽然科幻不是我最熟知的领域,不过,对于这个话题我一直是十分感兴趣。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很多有广泛知名度、备受好评的作品。

比如,探险类的有《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太空类的有《火星救援》,还有从时间维度入手的《回到未来》、《时间机器》等等等等。

当然,自然不能忘了《流浪地球》,这个被很多人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工业”的里程碑作品。

我在接触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一直在想:什么样的科幻作品,能被称为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

这个问题,我说了不算,不过我却看到了很多能说了算的人的妙语。我把它们拿出来,一起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人,雨果·根斯巴克,他是第一本真正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的创办者,也是最早把“science fiction”,也就是“科幻小说”这个词敲定的人。他曾给出了3个定义,“凡尔纳”“威尔斯”“爱伦坡”,翻译过来,就是包含科学内容、预示未来,还要带有迷人的传奇色彩,三位一体,妙趣横生。

第二个人,阿西莫夫,“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经典,而他也曾说过,好的科幻小说,要讲科技发展,还要探讨社会性问题,在他看来,科幻小说描绘了一个虚构的社会,而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最大差异,就是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所以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科幻小说就是在纸上的社会实验”,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他的《基地》这部作品,就十分像是一个社会实验的推演。

第三个人,我们更为熟悉的一个人,刘慈欣。他在访谈中曾说,科幻小说的灵魂,第一是思想,第二是思想,第三还是思想。对此大刘举了个例子,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下他的原话,是这样说,“如果一个人成天只会沉浸于个人的小情感之中,对祖国、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对大自然的神秘和宏大麻木不仁,那这人不可能写出好的科幻小说来。”

结合这些,我总结出科幻小说必须要具备的5个维度:

1、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毕竟,科幻小说,也是小说,没有情节,那读者就像品尝一道没有放调味料的菜,寡淡无味。

2、科学性和想象力的平衡。科幻科幻,它说简单点就是“基于科学的幻想”,如果没了科学,那就成了想象,难免就成为了“玄幻”。

3、描写和角色塑造的丰富性。和第一点一样,人设清晰、角色有血有肉,是小说能被大众接受的必要条件。

4、具有思想性和深度。这种思想包含了一种对宇宙的深刻感悟,只有这种思想达到一定深度,才能产生有震撼力的小说。

5、具备对人性的发掘。科幻小说应该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应该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中,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唤起人的思辨意识,这种基于工业理性和社会感性之间的作品,才是合格的科幻作品。

但是,知道了怎样才能算科幻作品,还不够,我们最初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科幻作品,才能被称为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就像很多人说,看了《三体》之后,为什么突然就觉得,好莱坞科幻作品索然无味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得让好莱坞的“代表”自己来说。

好莱坞有位剧本教父,叫做罗伯特·麦基,他和他的学生至今已经获得了35次奥斯卡奖、以及165次奥斯卡奖提名,而罗伯特就曾说,科幻无非是一个背景,就像是吃饭的容器,任何人都能从容器外表看到,这部电影与科学和幻想有关。但是对于它里面的东西,可以是动作,可以是探险,可以是爱情,总之,可以不是科幻。

可以不是科幻那应该叫什么呢?

我看到了一位网友的锐评,很精髓。他说,“三体让我明白了‘有科幻元素’与‘真正的科幻’之间的区别”。

回过头来看,这话一点儿也没错。好莱坞的所谓科幻作品里面确实有科幻元素,比如,飞来飞去的奇妙载具,一身防护服的实验人员,又或许是代码和闪烁的显示器,当然,还有激光炮激光枪啥的。

但是,正如罗伯特自己所说,那只是一个容器,一个外表,里面装的什么局就不好说了。

所以,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科幻,或者,至少不算好的科幻。

那么,好的科幻应该是什么?

我觉得可以从我最近读的太空之城这一部科幻小说里面可以得出总结性的回答,我总结出4方面要素:

第一、现实出发,发散思维;

第二、基于事实,合理推演;

第三、讲出情怀,写明爱恨。

第四、硬核科技,启示未来。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现实出发,发散思维。

什么是从现实出发,发散思维?简单来说,科幻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它的价值体系不能完全脱离大众认知,不能太跳跃。

就像号称开启中国科幻片的《流浪地球》里面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它的技术并不算高深,能够让观众第一时间理解到它要做什么,所以最终呈现的效果既夸张、又符合理论,让人过足科幻瘾,但又觉得很踏实。科幻瘾加上踏实感,一个都不能少。

太空之城》同样如此,它的故事发生在700年后,小说重点描写了历经文明爆发式增长后的地球,与来者不善的外星入侵者之间斗智斗勇的抗争故事。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涵盖了多个领域的“新奇玩意”。

比方说穿的,有飞行员使用的特殊抗荷服,利用携氧溶液来抵消飞行员面对过载时的压力,让战机发挥更强大的机动性能;

再比方说吃的,有机能药剂,小小的一片就能补充日常消耗,节省时间,方便快捷。

当然,还有在战争中出现的能量子隐形的战斗机、有人与无人互相配合的地面装甲、能利用恒星能量的戴森球,以及利用反物质攻破外星飞船防护罩,种种细节,满足了科幻,但还没有脱离读者理解的范畴,这就是优秀科幻作品的第一步。

第二步,基于事实,合理推演。科幻固然有其超前性,但是,这种超前性一定得基于已确定的事实,对未来进行推演。

就比如说,要写一个未来故事,不能一上来就把地球引力写没了,还不解释原因。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逻辑不严密。引力没了,太阳系还能不能按照常规方式运作?引力没了,高速自转的地球会不会解体?这就是逻辑漏洞,有这种硬伤,再好的故事也得打折扣。

那么好的处理是什么?就是利用我们现在的物理知识,来设计“出乎意料”的情节。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三体》中,人类文明广播信号之后,所有人都在忙着修掩体,防御可能到来的光粒打击,结果却没想到,高等文明只是轻飘飘地扔出了一张二向箔,于是,整个太阳系变成了历史。合情合理,又让人直呼新奇。

还有,《太空之城》中,作为入侵者的星际联盟对地球发动的第一轮攻击,不是老套的炮火覆盖,而是雷暴消磁,根本不需要接触,利用设备产生的强能量场,瞬间消除了地球的磁场,失去磁场后,大气层被剥离,太阳高能粒子流和宇宙辐射直接作用在了人体,电磁波通讯手段失灵,地壳引力变化,在人类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世界已经崩塌。这才是好设定,好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讲出情怀,写明爱恨。

这是今天很多科幻作品没能领会到的,科幻,不应该是机械的、冰冷的科幻大战,科幻也应该有感情。

每个人心里都有宏愿,要么是驾驶机甲,拯救世界于水火之中;要么是一呼百应,成为人类文明的捍卫者;又或者只是与爱人手挽手,漫步在夕阳的沙滩……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情怀,科幻作品,同样不能少了这些。说到底,科幻里面要有人心。

《太空之城》中,这种情怀和人心比比皆是。

比如,作为微观个体,以身破天的林子沐,母爱与理性并存的温晴,如定海神针般的蒋图楠,信奉科技却走上歧路的田鸿升。又或者是一些小人物,比如:市侩却又在关键时候敢于站出来的任高成,素来投机但也能被“殉道者”精神震撼的曾光明......

这些人,或让人敬佩,或让人唏嘘,或让人惋惜,或让人感慨。

而从宏观上,虽然《太空之城》里有很多残酷的战斗场景、以及近乎末日般的画面,但是最终,我从中还是体会到了作者的一种呼吁: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在科幻的大框架下,感情流淌在了小说每一个故事的血管里。

我以为,这样的科幻才是成功的。

第四,硬核科技,启示未来。

说了这么多,《太空之城》毕竟是一部科幻小说,所以它是一部典型的硬核科幻作品。那么,什么是硬核科幻?

百科词条给的解释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等硬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可能实现的新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

而对于《太空之城》,我举两个书中的例子,一个近,就是离我们比较近的科技引发的科幻,一个远。就是离我们比较远的科技引发的科幻。

先说近的。

在小说的世界中,人类使用的空天战机,它有两种模式,正常作战情况下和如今的区别不大,由驾驶员直接操纵,只是其操纵方式不是靠方向盘、操纵杆,而是能直接采取“意念驾驶”。另外一种作战情况,也就是遇到无法应对的战局和危机时,则可以直接将驾驶权交给机载AI,这样做无疑能发挥战机的全部威力,只不过在这种模式下,人类的身体可能会承载不了极限机动带来的压力,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采取这一打法。

正如今天节目开头所说,这个设定当下已经在实现了,美国空军部长已经坐上了这种飞机,并由媒体大肆炒作。当然这是在军事领域。

即便在生活领域,我们今天很多汽车,已经开始引入了“驾驶辅助系统”,我试驾过几款以此作为卖点的车型,只能说,超乎我的想象,你只要设定一个目的地,设置好速度,然后车子就会带你去你想要的地方,自动避障、自动超车,很强大,

不过,现在的技术还没有达到能完全依靠车机的程度,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但应该为期不远了。

至于“远”的,书中出现了一个装置,叫做“戴森球”,这是个由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种类似“球”的巨型人造结构,包裹恒星,获得其绝大多数甚至全部的能量输出。简单来说,就是拿恒星当动力源,做一个天然的核聚变反应堆。这个设想也在《太空之城》中得到了实现,并且还展示了一下它除了作为“能源收集站”的另一个功能,在这里,我先不剧透,大家可以从书中了解其妙用。

《太空之城》中,也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军事创意。比方说,AI智控的战机、无人机甲与有人机甲的协作作战、暗物质发动机、量子隐形、强能量罩用于防御、反物质用于破解对方防御、高温加热氢离子形成粒子炮等,这些在理论上都有实现的可能性。

所以, 我们阅读《太空之城》,是可以找到未来战争的影子的。

你千万不要以为从科幻小说中寻找未来,只是普通大众的独辟蹊径或者茶余饭后,事实上,在现实中,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拟定战略时都在从科幻小说中寻找思路。

美国在这一步启动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科幻作家尼文就和普内尔在里根政府时代成立了国家太空政策公民咨询委员会,他们发布的《太空·重要前沿》这一报告,成为了后来里根宣布的“太空战略防御计划”的重要基础。

2019年,法国国防创新局称,法国军方将聘请一些科幻作家,联合探讨有关新型武器的反恐场景;同一年,德国也启动了“卡桑德拉”计划,来让一些科幻学者来预测人类世界的未来危机,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甚至在更早的2016年,就发布了自创小说集《战争愿景》,其中不乏有一些先进武器滥用、生化危机扩散的科幻情节。

不仅有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制定战略时从科幻小说中寻找思路,即便是一线科学家,也经常在科幻小说中寻找灵感。而且,我们现在拥有的很多科技,就是这么来的。

比如,1957年,电动心脏起搏器被发明出世,它的创造者——科学家埃尔·巴肯坦言,这一发明的创意来自于100多年前1818年,科幻小说《弗朗肯斯坦》中关于人体电流的描写;

1927年,德国科幻电影《大都会》中出现了人形机器人,100年后的今天,已在变成现实;

1929年,法国科幻电影《月球上的女人》精准描述了登月火箭的多级构造与发射过程,几十年后的美国登月计划,几乎跟它一模一样。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太空之城》这部科幻小说,很可能也是一双灼照未来的眼睛。

以上,就是我对《天空之城》这部小说的“科幻”特征的领悟和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不管怎么说,它都是一部小说。既然是小说,必须谈到他的主题、情感、人物......等等。也就是说,不管它怎么科幻,硬科幻,还是软科幻,还是伪科幻,它都必须是小说。

实际上,科幻小说并不算是一种跨界的文学形式,它并非科学著作的文学化,那不叫科幻小说,叫科普读物。所以说,科学、和小说,它们不是对立的,它们都要统一在“科幻文学”这个体系之下,不可分割。

《太空之城》中,我对这段情节印象很深。

比如,入侵者首领第一次在地球人面前露面时,此前地球已经做出了一切反击举措,然而都未能产生实际效果,就连人类压箱底的杀手锏,也被对手切断了所有电力传输。于是他放肆地说,“人类,永远无法自救”,就像是高高在上的天神,给全部地球人下了一道必死的谶言。

可是,人类的神,从来不在天上。

万年前,我们就有愚公移山,就有精卫填海,只要活着,就没有什么办不成!

在小说中的那一刻,所有地下城中,所有在灾难中幸存、躲藏起来的人类都涌上了地面,即便他们头顶就高悬着外星人的轰炸机。

曾经贪生怕死的星际掮客,宁愿被虐杀也不透露一丝情报,曾经唯利是图的商会会长,此时也贡献出所有的电力传输装置……所有的地球人,用自己的双手,重新联通了世界,为人类空天军争取来了最后的机会。

书中给了这样一句话:“在这地球之上,盗走太阳的普罗米修斯从来都不是某个人,TA应当是所有人”。

此外,还有一个“人”的故事,但又准确的说不是“人”,这个“人”的经历让我感触极深。

书中的她,既叫做“许小星”,也叫做“小灰人”。

她是太空之城的一枚“种子”,用直白的说法,她是被太空之城作为眼睛、耳朵,散布在了群星之中。机缘巧合之下,她代替了主人公林子沐的女儿,留在了地球。而作为高等文明的一份子,一开始她的立场与太空之城一样,对待地球人也好,对待星际联盟也罢,都是持俯视的态度。

可是在与林子沐、温晴他们经历了诸多变故之后,这位本应为太空之城的运转奉献一切、没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存在价值只为工作的“小灰人”,悄然变了,在最后,甚至用生命来帮林子沐、帮地球下出了逆转局面的一步棋。

当然,像这样的情节和人物是非常多的。

这些都说明,不管怎么分析,《天空之城》归根结底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别的什么。所以,你能够从中得到小说能给予你的所有。

如果你热爱军事,《太空之城》中,有紧张激烈的战场、层出不穷的战术,有无畏的军人、眼花缭乱的武器,两个文明之间的斗智斗勇,等你发掘;

如果你喜欢科学,《太空之城》中,有虫洞跃迁技术的精妙,有反物质技术的实际运用,有现代物理学的合理推测、进化、与应用;

如果你喜欢畅享未来生活,《太空之城》中鳞次栉比的新式建筑,与现在迥然不同的衣食住行,将充分满足你对未来的想象;

又或者,你只是单纯地喜欢科幻,那么,《太空之城》,定能成为你心中世界的完美映像。

如果你是弱冠之年,它能带领你畅游想象力的海洋,在你的心灵中长出追逐未来的梦想之树;

如果你是而立之年,它能让你在现实生活中忙忙碌碌的灵魂,觅得些许暂停,让你有空立足山巅,去审视别于世俗的美;

如果你是你花甲之年,它能让你重新触摸流过的时间之沙,让你回顾丰富的人生阅历中,许久未曾被凝视的宝石,这种宝石既是哲思,又是追求。

好了,就说这么多,如果你对这本书有兴趣,自然是可以买一本细细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