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沟通的核心能力。
有效的提问往往能解决问题,无效的提问一般会带来问题。
提问=引导。善于提问的人,往往是引导的高手,所以,对于需要经常沟通/说服的人来说,学会提问是非常关键的核心能力。
举个反例:
一个总喜欢问“为什么”的父母或领导肯定往往是不善于沟通提问的父母或领导。
当被问到“为什么”时,我们往往会寻找借口,因为“为什么”往往带有否定的口气、给人“斥责”的感觉,这会激发人潜意识里的防御模式。
比如孩子被老师问到“为什么没做完作业?”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借口;
比如一位职员迟到,被主观问到“你为什么总是迟到?”往往得到的也是各种理由。如果是公开的会议场合,被责问的人会觉得沮丧、感觉耻辱,甚至出现愤怒的情绪。
这个习惯很好改,把“为什么”变成“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样不会否定对方这个人,而是就事论事,也不会激发防御模式,而是聚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所以说,有效的提问往往能解决问题,无效的提问一般会带来问题。
“NLP的提问技巧”,是高级的沟通技术。下面给你介绍三种NLP特有的提问技巧。
在这一篇文章里【为什么说学习NLP,就是掌握“大脑使用手册”】,我给你介绍了3种大脑处理信息的规律:删减、扭曲、归纳。接下来介绍的三种NLP特有的提问技巧,就是基于以上三种大脑规律。
一、通过提问找回大脑“删除”的信息
人都有一种冲动,总想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说出内心的意思。
但如果我们在语言表达时,为了简单而故意删减某些信息,就会导致沟通不畅。
例如“我后悔死了。”这句话,当事人将焦点集中在自己的情绪上,而排除了其他信息,例如具体时间、地点、事件、对象等等,以至于听这句话的人并不知道他为什么后悔。
通过删减类语言模式说出来的话,很容易误导听众。因此,如果表达者是这种语言模式,引导者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提问收集信息,尤其是收集被删减掉的重要信息。
(1)简单删减式与引导
简单删减式语言模式,指句子不完整,有一部分被删去了。找出删减了的部分,往往也就是解决的途径。
可以运用下切的引导技巧,追问出问题的核心。
例如,一个人说:“他不好!”下切引导:“他什么不好?”答:“他对我不好!”继续下切:“他哪里对你不好?”答:“他在家里对我不好!”继续下切:“他在家里怎样对你不好?”答:“他在家里大声吼我”……可以不断下切,直到将删减的部分补充完整。
例子:
“我不明白!”
“我很不甘心!”
“我害怕!”
引导:
“你不明白什么?”
“你不甘心什么?”
“你在害怕什么?”
(2)比较删减式与引导
在比较删减式语言模式中,语言会出现一个衡量的标准。但在句子中会出现比较的意思,却不会出现比较的具体标准。
例如,表达者说:“还是什么都不说的好。”在这句话中,“还是”二字带有比较意味,但没有比较的标准,跟什么比不好?跟什么比好呢?
因此,引导者需要引导表达者找回衡量标准,例如,引导者可以提问:“比什么好呢?”这样帮助表达者理清客观事实和问题所在。
在比较删减式语言模式中,常常出现好、坏、多、少、差之类的形容词,以及这些词的比较级词,像“好”“更好”“最好”“差”“更差”“最差”等。引导方式非常简单,直接提问:“跟什么比较呢?”
例子:
“我表现得很差!”
“不做更好!”
“X牌洗衣粉最耐用!”
“我受的教育不多”
引导:
“跟什么比较?”
“跟什么比较?”
“跟什么比较?”
“跟谁比较呢?”
二、通过提问找回大脑“扭曲”的信息
扭曲一:猜臆式语言与提问引导技巧
猜臆式语言模式最明显的特点:表达者没有依据地臆想和猜测别人的想法。
简单来说,就是主观地去帮别人表达感受和看法。
举个例子,男人对女人说:“你这件衣服很难看!”这是男人的主观的判断。
但如果男人说:“你一定很后悔买了这件衣服!”这就是猜测。因为男人用主观判断去帮女人表达感受。
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从哪些方面知道这位女士一定后悔呢?”。这样的提问要么帮助男士找到证明他猜测正确的客观证据,要么帮助他意识到臆想猜测的不合理。
例子:
“他不喜欢你送的礼物。”
“他不关心我!”
“他想追求我吗?”
提问引导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是如何知道他不关心你的呢?”
“什么事让你有这种感觉的呢?
猜臆式语言模式很容易辨认。在猜臆式语言模式中,当表达者遇到问题时,会通过自己臆想出来的结果进行判断并作出表达。他们会声称自己了解对方的思维和内在感受,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
上面的三句话“他不喜欢你送的礼物。”“他不关心我!”“他想追求我嘛!”都是出自表达者的猜测,因为在这种语言模式中,没有客观依据。
因此,引导者在进行引导和化解的时候,应该引导表达者找到标准和依据,在什么标准或依据之上这个猜测才成立。
这样会让表达者冷静下来,思考这个判断是否出于事实,有助于避免臆想猜测带来的负面影响。
扭曲2:因果式语言与提问引导技巧
因果式语言模式,指表达者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另外一件事情,即使二者之间可能根本毫无关系。
扭曲的因果式语言模式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是归因上的谬误;第二是责任上的推脱。
例如,表达者可能会发牢骚:“他的语调令我很愤怒!”这样的语言会让对方摸不着头脑,语调是听觉,愤怒是感觉,两者不存在事实上的因果逻辑关系。
因此,当表达者说出这句话时,很可能并非对方的语调令其愤怒,而是因为某些事情或行为刺激到了表达者,并伴有某种语调,才会令其产生愤怒的感觉。
因此,引导者可以询问:“他的语调如何令你愤怒的呢?”
因果式语言模式往往由于以下文字的存在而显露出来:因为、所以、故此、于是、使、令等。但有时也不需要这类的连接词,句子的意思本身已很明显。
例如:“他没有来,你这次输定了!”“没有他的帮助,我怎么会成功?”
例子:
“我迟到都是因为你!”
“这种天气使我无心工作。”
“因为我没有迁就她,所以她不快乐。”
“你本来是能够成功的,可是你太不听话了。”
提问引导
“是我的什么令你迟到呢?”
“两件事之间怎么会有关系呢?”
“你如何不迁就她,使她不快乐的呢?”
“为什么不听话会使我不能成功呢?”
这样的因果式表达是最常见的扭曲语言模式,表达者会将并不完全相干的原因和结果联系在一起,自我创造出一个因果关系,尽管这个因果关系并不成立。
因此,引导者要帮助表达者找出连接假设,以及果之前真正的因,让表达者意识到逻辑上的不合理。
三、通过提问找回大脑“归纳”的信息
归纳1、以偏概全式与引导
以偏概全的语言模式常常出现在生活和工作的沟通过程中,并且伴有情绪化。
表达者会以自身经验去认定所有类似情况都会同样如此。例如这句话:“谁都不喜欢我。”事实上可能只有一两个人不喜欢他,但他却会认为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他,并且会越想越自卑。
这个模式的语言是有很强绝对性的,会让表达者看不到事情的种种可能性和机会,因而不能想出解决或者突破的语言和行为。
引导者可以这样提问:“你从什么地方觉察到这一点的呢?你指的这种情况是出现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挖掘更多客观的事实和问题的真正所在。
再比如,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会说:“他从不听我讲话!”在这句话里“从不”就是绝对化的语言,这个词将孩子的行为普遍化,没有例外。
因此,引导者需要引导表达者找出相反的例证,例如,可以询问:“从不?他有没有在其他哪些方面比较配合你呢?”或者“他一次都没听过你的话,怎么可能安全地长这么大?”让父母自己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引导他们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对待孩子。
以偏概全式语言模式常有以下的文字出现:所有、永远、每一个、没有一个、总是、从来、向来、经常、完全、绝对、时时、日日、常常等。
引导的技巧就是找出例外,或者迎合对方的话去夸大到可笑的程度。
例子:
“他从来都不能好好地和我谈谈。”
“你总没有一次会做得好的。”
“没有一个法官是好人!”
引导:
“从来?甚至在结婚的时候吗?”或者“我在想,既然他从来都不能好好和你谈谈,你俩怎样相识、恋爱、结婚的?”
“你的眼中,真的是从来没有一次做得好?”或者“照你这样说,我未来的几次也不会做得好了,对吗?”
“真的没有?从来都没有过好的法官出现?”或者“所以现在关在监牢中的都是好人,而在社会上自由行动的都是坏人了,你是这个意思吗?”
还有一些以偏概全模式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表达习惯。比如,东北人多是黑社会;广东人什么都吃;山西人爱吃醋;河南人做事不靠谱;武汉人携带新冠病毒……我们说话时,也要小心这些歧视性的以偏概全。
归纳2:能力限制式与引导
能力限制式的语言模式中,表达者会对事情的合理性或者可能性有一些错误的信念,内心筑起一道“围墙”去限制自己,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例如,“我不能放松”就是把自己困在一个狭窄的围墙内,围墙之外就是放松。试想:你以前必须体验过放松,才能知道什么是放松,你做了些什么使自己继续蹲在了那个小圈内,引导者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表达者意识到这一点。
限制式有两种:一种是可能性限制;一种是需要性限制。
第一种:可能性限制语言模式。
可能性限制语言模式常使用这些词汇:不能、不可以、不可能。“可能性”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有或没有一份能力;一个是有能力,但选择运用或不运用这份能力。
这种情况下,引导者可以帮助表达者去发现围墙之外的种种可能性。
例子:
“我不能这样放弃。”
“我不可以放松。”
“我不能叫自己静下来。”
“你不可以带他走。”
引导:
“放弃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什么阻止你放松?”
“你怎么令自己静不下来?”
“我带他走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第二种:需要性限制语言模式。
需要性限制语言模式常用这些词汇:一定、不应该、必须、必须不。
“需要性”是表达一些规条的存在,这些规条往往限制了实现信念价值的最佳可能的出现。
“你应该……”之类的话语往往在指责别人,这是企图给对方制造罪恶感。
常用这类话语的人大多内心的自我价值不足,能力不高,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企图埋怨和控制他人来获得满足。
例子:
“你必须保持沉默。”
“我一定要看电视才能睡觉。”
“他应该先问问我再做。”
化解:
“不保持沉默会有什么情况出现?”
“你怎样令自己睡觉前总想看电视?”
“不先问你就做会有什么坏处呢?”
文:公众号“简快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