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介绍志愿军使用的国产武器。
机枪篇
民国仿制的轻机枪型号非常多,但是这些所谓的仿制大多都是用进口零件拼装而成。像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每一挺机枪,出口商都会提供一根做为更换用的备用枪管,而这备用枪管一般都被民国兵工厂拿来拼装一挺新机枪了。
由于这种操作,使得民国军队使用轻机枪都有射速的限制,以免枪管过热无法持续射击。
ZB-26捷克轻机枪(7.92mm)因为被民国政府选为了制式机枪,所以它的国产化率在一众进口机枪里算是比较高的了,它的民国自产品可以勉强视为国产机枪(大概也是唯一一款算是民国产的轻机枪)。
民国的很多兵工厂都生产ZB-26轻机枪,不过这些产品的质量普遍无法得到保证。即便是一个厂的产品,质量也是时好时坏。这与民国自产零件和进口零件混用关系很大,进口零件多的自然品质就好。
志愿军使用ZB-26轻机枪进行掩护射击,后勤装备部门对ZB-26轻机枪,也是尽可能选择了质量好的交给入朝参战的部队。
重机枪篇
与轻机枪不同的是,重机枪在民国国产化率还是比较高的,因为这些重机枪都是清朝时期就已经引进,所以清朝的军工给后来的民国打下了基础。
马克沁重机枪早在清朝就已经引进,清朝一向喜欢模仿自造,所以给这种枪的民国仿制打下了基础。1889年(光绪十五年),金陵兵工厂便已经成功仿制出了马克沁重机枪,可惜的是没有量产。
1935年民国根据德国的MG-08重机枪(马克沁枪族一员),仿制成功了民24(1935年是民国24年)式重机枪(7.92mm),仿制成功的依旧是金陵兵工厂。
不过这一次,民24重机枪大量生成装备部队了。
民24重机枪射速可达每分钟600发,与日军的轻重机枪对射时火力优势非常明显(九二式重机枪因为弹板供弹,所以实际最高射速只能达到每分钟200发)。但是由于日军的火炮优势,所以民24重机枪往往在国日两军交战不久后,就会被日军火力打哑。
志愿军隐蔽在树林里的马克沁重机枪阵地。
志愿军在山头的马克沁重机枪阵地。
志愿军在坚守高地时,使用马克沁重机枪扫射冲上来的联军。旁边的志愿军战士手中的手榴弹,显然是RPG-43式反坦克手雷,使用这种手雷说明敌军已经攻到了近前。
志愿军中的50军装备了马克沁重机枪125挺。
说了仿制自德国的马克沁重机枪,我们再来看看志愿军装备的另一款仿制自美国的马克沁重机枪。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仿制自马克沁的美国M1917A1式勃朗宁重机枪(7.62mm),民国的仿制品称为卅节式重机枪。
早在1921年,汉阳兵工厂就成功仿制出了该枪。由于民国仿造品使用的是黄铜打造的散热圆筒,所以这枪被戏称为‘老黄牛’。
勃朗宁进入中国的时间不比马克沁晚多少,基本上与北洋成立时间(1895年)持平。
这明亮的外壳,显然是老黄牛。
不过使用这种反光材质制作散热筒,是不是容易暴露火力点位置呢?
在雪地里发起进攻的志愿军。
这一挺不知道是卅节式重机枪,还是原版的M1917A1式勃朗宁重机枪。
资料显示39军装备了M1917A1式勃朗宁重机枪168挺,无疑这其中应该包含了一部分民造的老黄牛。
手榴弹篇
木柄手榴弹,这可是志愿军手中的利器。
从这两张照片中展示的,抗战时期民兵携带的边区造木柄手榴弹,我们不难看出木柄手榴弹的规格,在敌后根据地并不统一。其实不但是边区造的木柄手榴弹规格不统一,就是国军手里的木柄手榴弹也是规格十分混乱。因为民国政府就没有规定木柄手榴弹的标准形制,所以各个兵工厂也就按照自己的喜好生产了。
在记录志愿军的阵地防守作战的影像资料里,志愿军战士投出木柄手榴弹的画面历历在目。
到了抗美援朝期间,即便国内兵工厂为志愿军制造木柄手榴弹工艺都有所进步,可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规格。当时的新中国百业待兴,也就没有顾得上对木柄手榴弹统一规格,生产的兵工厂依旧像民国时期一样,按照自己原来的习惯生产木柄手榴弹送交部队。
直到1963年,解放军才有正规统一的制式手榴弹——63式木柄手榴弹。
当然在庆祝胜利时,志愿军的好伙伴木柄手榴弹也不会缺席的。
志愿军装备的国造轻武器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有遗漏还请见谅。下一篇介绍志愿军装备的那些国造的大家伙们。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