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创新的重要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数据要素的提炼、分析和应用,则为培育新兴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2024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进计划》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探索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形成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指标的科创型企业综合评价体系,精准支持科创型企业发展。

5月30日,园区企业八月瓜科技发布《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以专利信息为核心指标,依托“创新大脑”1.88亿条全球专利数据、知识产权数据、科技文献数据、企业信息数据等各类数据10亿余条,全面评估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三大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活跃度,构建起由“企业科技创新指数”“高校科技创新指数”和“研究机构科技创新指数”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遴选出全国科技创新企业500强、高校50强、研究机构50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它们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科技创新反应敏锐,能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我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加强对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活动的监测评估至关重要。”北京八月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青认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的重要价值。通过跟踪、分析科技创新进展,全面展示我国的创新环境、创新实力和创新成效,为政策制定提供动态、持续的数据支撑,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此,该《报告》更加突出国家战略导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需求,紧扣国内外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和关键核心领域,更为关注六大未来产业中的未来信息(包括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元宇宙等细分产业)的技术发展,有助于提高产业风险应对能力和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亮点一

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赋能效果十分显著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报告》中,“企业科技创新指数指标体系”从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等24个三级指标入手,对企业在专利数量、质量以及商业化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衡量和分析,进而遴选出全国科技创新企业500强,以便为科创型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评价和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500强中排名前20

从综合实力来看,华为、国家电网、腾讯、广东欧加、京东方、南方电网、美的集团、珠海格力、中国石化、海尔智家等实力较为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科技创新企业500强区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创新型企业数量最多,共有389家,占比约78%;中部地区71家,占比约14%;西部地区33家,占比约7%;东北地区7家,占比约1%。其中,北京以116家企业位列各省区市第一,广东102家排名第二,上海、江苏、浙江分别排名第三四五位。

从专利情况来看,近三年,企业500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0万余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约55万件,企业原创性科技创新活动较为活跃;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8.1万件,对国内创新主体参与全球竞争起到一定带动和引领作用。这其中,头部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优势明显,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近三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20000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近三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也超过了20000件。

从企业类型来看,随着国家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不断强化,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500强中,国企和央企数量的总和(223家)低于民营企业(277家)的数量,这说明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民营企业及其他非公经济实体的活跃度较高,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创新实力整体较强,入选企业数量占比约52%。在企业500强中,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的数量相近,共同推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蓬勃发展。

从行业分布来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的企业最多,共有51家;其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共有48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共有45家,位列第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40家,研究和试验发展类企业有21家,分别排在第四、第五。值得一提的是,榜单中有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6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引导下,企业聚焦自主研发、不断提升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成效十分显著,也凸显出我国制造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大实力。

亮点二

高校专利数量优势明显

科技成果转化加强

不同于企业的评价指标,“高校科技创新指数”更加关注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技术转移效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前20

纵观“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东部地区占比较高,共有31所高校上榜;其次是西部地区8所,中部地区7所,东北地区4所。从各省区市来看,江苏上榜10所高校,位居第一;北京8所,位居第二;广东和上海各有4所,并列第三;湖北、陕西和四川各有3所,并列第四。《报告》认为,我国东部地区创新活力之所以最为活跃,不仅得益于国家重点高校的密集分布,还与东部地区积极的科技创新政策和创新氛围紧密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校专利申请行业分布情况

在专利申请方面,近三年,全国高校专利总量超过167万件,其中高校50强专利总量超过65万件,占比约39%。在高校50强中,72%的高校近三年申请专利数量超过5000件,34%的高校专利申请量高于8000件,10%的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超过10000件和7000件。就行业分布而言,针对专用设备制造业领域的专利数量最多,其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清华大学优势明显,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紧随其后,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样表现不俗,这些高校为推进与企业和政府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亮点三

研究机构产学研用有效协同

优势资源相对集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2023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研究机构PCT 国际专利申请占比

研究机构作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枢节点,在创新方面与高校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在“全国科技创新研究机构50强”中,东部地区数量依然最多,近三年,PCT国际专利申请聚集度仍相对较高,且针对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占比较大。不同点在于,近三年,研究机构的专利数量并不多,在研究机构50强中,只有8%的专利申请量超过3000件。

分析《报告》,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在研究机构50强专利成果转化金额TOP10中,8家为中科院下属机构,优势资源相对集中。其中,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排名前三;其余7家专利成果转化金额均在4亿元以上。

据了解,该《报告》自2019年至今已连续发布6年,涵盖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三大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并被科技部《企业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采用。截至目前,八月瓜创新研究院累计向北京市、有关部委及国家层面提交百余篇研究成果,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20余篇。为我国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

附录表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长安街知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