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摄影:张大岗

两年前,有媒体关注到伫立在黑池坝风景区内的《古唇潭今记》碑,并以《合肥黑池坝古称“蜃潭”还是“唇潭”》为题刊发报道,一时引起了本地网友的广泛热议。在经数月的多方线上线下研讨,相关部门最后以“搁置争议,维持现有碑文”告终。两年后,再游古蜃潭,讹误依旧……

——引子

从最早的“鼋潭”说起

关于黑池坝的文字记载,已知最早来自——成书于南宋(一说嘉定十四年,一说宝庆三年)的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该书第四十五卷《淮南西路》记载:“鼋潭,在合肥县西北古城百步。”对此,清嘉庆《庐州府志》称:“按明《志》及康熙《志》皆作蜃潭,即《舆地纪胜》之鼋潭,盖字讹为‘蜃’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鼋潭” ·

▲ 来源:南宋《舆地纪胜》

“鼋潭”“蜃潭”缘何为一物?这就要回看800年前的那段文字了。原文虽未分段,却透露了两条信息。一即“合肥县西北”,这里的“合肥县”自然是指合肥县署——按《》一文,此时县署位今百花井附近;再即“古城百步”,这里或指杨吴张崇所筑的“外罗城”,时亦称“故城”“旧城”,其西垣走向与今环城西路相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鼋潭位置示意图 ·

▲ 制图:又心

当然,“鼋潭”也绝非为庐州独家的。彼时,随州、福州、池州、吉水、广昌、南城等诸州县,均有关于“鼋潭”的记录。《舆地纪胜》并没有揭示合肥鼋潭的由来,但可参考同时期梁县“龙潭”——“有蜃母居焉,每山水作溢,有物自江而入,或露头角,群鱼从之”。按此,“鼋潭”当是有“鼋”曾在潭中,为时人所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福州西湖 ·

▲ 来源:掌上福州

“鼋”,《说文》云:“大鼈(鳖)也”,清人段玉裁注:“今目验鼋与鼈同形,而但分大小之别”。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甲虫(此指“介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今天仍有鼋,是鳖科鼋属的一种爬行动物,也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外形与常见的中华鳖相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鼋 ·

▲ 来源:丽水发布

再来说“潭”。“潭”同“湖”一样属自然水体,但相较后者面积偏小,通常呈狭长或不规则形状,水体如“覃”字深不可测,水质清澈见底,水流缓慢且平稳。而“潭”的形成,往往与地质变化、流水冲击、地下水作用等自然因素有关。往期曾提过,庐州城西及西南皆“缘冈”兴建,而此潭恰好位于城垣与城外岗地间低洼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黑池坝(1940年) ·

▲ 摄影:铃木实

“蜃潭”与“黑池坝”

实际上,自唐末五代拓城以来,此潭一直即庐州城“西濠”,是其护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晚到明中叶,地方诸志仍称“鼋潭”不变。而“蜃潭”一名,从目前史料来看——最早见于万历元年(1573)刊行的《合肥县志》。也就是说,二者传递“交接棒”大约发生在400多年前的16世纪中叶(见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宋明时期“鼋潭”“蜃潭”名称演变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鼋潭”如何演变为“蜃潭”?据嘉庆庐州府志》编者推测,可能是明人将“鼋”字讹为“蜃”。然而这两个字——不管是字义还是字形皆相差较大,相互混淆的可能性小,但不排除誊抄错误的可能。前文讲述了“鼋”,这里再来说“蜃”。“蜃”,本义指大蛤,蚌类,与鼋同属“介虫(物)”,古有“蜃珧”“蜃蛤”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鼋潭”与“蜃潭” ·

▲ 来源:嘉庆《庐州府志》

古代传说中,还有一种“蛟之属”的蜃,亦称蜃蛟、蜃龙。《本草纲目》称:“其状亦似蛇而大,有角如龙状,红鬣,腰以下鳞尽逆,食燕子。”梁县龙潭内的“蜃母”以及众所周知的“海市蜃楼”便指此蜃——“能吁气成楼台城郭之状,将雨即见”,“其脂和蜡作烛,香凡百步,烟中亦有楼台之形”,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蜃 ·

▲ 来源:明《三才图会》

说到这里,似乎可联系到民间曾达成的一项共识——“深潭藏龙”,加之此潭“水黑色,四时不竭”,人们或将这一切“异常”归咎于水中有物所致,“鼋潭”“蜃潭”演变之谜似乎便不攻而破了。至于当年是否真有人见到了“蜃”?史志未记,无人可证,不得而知。兴许只是民众对未知的一时恐惧及猜疑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蜃潭(《庐州府治之图》)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有“鼋”也好,藏“蜃”也罢,潭水之深不言而喻。万历《合肥县志》称:西濠“深二丈五尺,长二十九丈”,其深度居各濠之最。正因水深,光的折射和反射,往往会被水中的微粒所散射,大大减弱了其直射能力,使得潭面呈现出深邃的黑色。也有学者认为——系早期土壤沼泽化形成的腐泥层或泥炭层滞留在潭底造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明清时期庐州城护城河一览表 ·

▲ 制表:又心

与城东不同,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城西遭受洪水的威胁不大,反倒易现旱灾。故虽有深潭,也难逃特殊天气时水位持续下降或流失的风险。于是,明人(一说张崇)以其呈狭长状,“地势南高北下”,在两端设坝蓄水——南起石河(今琥珀潭),北讫淝水(今南淝河),兼顾城市防御和农业灌溉,即“黑池坝”。嘉庆《合肥县志》称其“灌田千五百余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黑池坝”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值得一提的还有诸志提到的“在城西隍内”。“隍”,《》一文曾提到,其本义是城墙,引申为没有水的护城壕,《说文解字》:“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古早亦有“濠隍”之说。用这样的表述方式,既揭示了黑池坝的方位信息,也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即“城西隍”包括黑池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庐州府城隍庙 ·

▲ 摄影:小苏

实际上,自“蜃潭”与“黑池坝”(或作“黑池”)同时诞生之初,后者还只是“俗名”。但在往后人们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黑池坝凭借着通俗易懂的特点,为大多数人接受,并逐渐呈现出取代前者的趋势,甚至影响到了官方——《合肥县傅郭城图》正式将其标注为“黑池坝”,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黑池坝”(《合肥县傅郭城图》)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黑池坝与环西景区

黑池坝一直是旧模样,倒是见证了周边不少新变化。比如上世纪50年代初的“拆城运动”,高耸的古城墙基至今仍屹立于黑池坝东岸。1952年冬至翌年春,人们在此沿河栽植寿县城管苗圃提供的刺槐、白杨等苗木。同年——建一水厂时,技术人员曾前来勘察,因此地冬季水枯,不能保证水源,故改选他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黑池坝(1959年) ·

▲ 摄影:董青

虽未能成为供水设施,但在建立城市排水系统后,黑池坝开始发挥新作用。1975年,建设部门铺设放生池至黑池坝管径38~100厘米排水干管0.37公里,使雨污水经管道出口下游的浆砌块石明渠导引,注入黑池坝。西区建成的三里庵、二里街、梅山路3个排水系统亦将雨污水引入二里河、南淝河、黑池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黑池坝(1974年) ·

▲ 来源:《合肥交通图》

著名规划专家劳诚曾撰文称:“城西北黑池坝,壑高潭深,有参天巨树,陡壁深渊,阴森险峻,临池又是一番景象。”于是——1978年,在其参与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城公园”作为一个重要的规划项目,首次提出并被纳入,其中便包括“整顿好环城林荫道、黑池坝天然游泳场和西山林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合肥市总体规划示意图(1979年) ·

▲ 来源:《合肥城市规划志》

1984年8月,《合肥环城公园总体规划》完成,以黑池坝为中心的环西景区纳入并被规划为“大型游乐中心”。但其面积仅20公顷,用地不足。1996年,时任市委书记钟咏三提出搞“合肥市风景线规划”,范围主要是环西景区,定位改为“风景游憩地”。该景区由劳诚负责规划设计,1998年由城改指挥部组织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黑池坝(1979年) ·

▲ 来源:安徽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原常务副市长、市建委主任厉德才曾撰文,回忆了环西景区建设前的情况:“当时这一带公园建设还非常粗犷,仅有一个黑池坝水面,在环城马路的斜坡上有一些自然生长的树木,而在黑池坝南北两头,还有不少违章建筑,南村东侧与环城路之间的洼地上,杂草丛生,积水孳生着蚊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环西景区平面规划图(1996年) ·

▲ 来源:《合肥城市规划志》

文中还提到:“在琥珀潭、黑池坝景区建设时,除放干水进行清淤外,反复研究并经过试验,采用石灰粘土掺和起来夯实河底,千方百计解决水质问题。”后来,在通过各项监测项目数据分析,环城水系超过合肥市水质功能区划分的标准要求。环城水系中黑池坝的水质最好,包河和银河的水质最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黑池坝与花园村(1990年代) ·

▲ 来源:安徽老照片馆

具体来看——第一阶段,在黑池坝建设了造型颇具创意的水上俱乐部(后改称“莱茵河茶庄”,后被拆除)、湖心亭、爬坡廊、双亭等。第二阶段,根据时任市长马云飞的要求,修改黑池坝南半部规划设计,在该地段建设广场(即今文化广场、绿化休闲广场、水广场),以满足市民户外活动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黑池坝水上俱乐部(1996年) ·

▲ 来源:《合肥城市规划志》

与此同时,由市政设计院设计的污水截流工程也加紧施工。 1999年国庆节前夕,环西景区如期竣工。自2000年开始,合肥市先后在雨花塘、黑池坝举办了多届龙舟赛,即今“合肥市端午龙舟赛”(今移至天鹅湖举行)的前身。2018年3月底,黑池坝景区实现“夜景亮化”,流光溢彩,引人入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黑池坝空间布局与规划(2017年) ·

▲ 来源:合肥城乡建设

札记

至此,本篇先后回答了“标题”和“引子”提出的两个疑问,包括所谓“灵异”之事。有读者就要问了,读那么久,“琥珀山庄”呢?“丢”了?知道各位着急,但先别急——篇幅所限,咱们另篇再叙。黑池坝本是天然水潭,古称“鼋潭”“蜃潭”,只因设坝蓄水,遂得今名延之。不想如此绝美景致,却为一字争议缠身……古潭本无错,何故加扰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黑池坝(2018年) ·

▲ 摄影:王牌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供参考及交流。个人才疏学浅,还请诸位看官多多指教,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黑池坝(2023年) ·

▲ 来源:安徽交通广播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

- 山河湖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台亭阁 -

| | |

| | |

| | |

| | |

| |

| | |

- 坛庙寺观 -

| |

| | |

| |

| |

| | |

| | |

- 街巷里弄 -

| | |

| | |

| | |

| | |

| | |

- 地标商圈 -

| | |

| | |

| | |

- 老 字 号 -

| | |

| |

- 区县地名 -

注:以上为“合肥城市地理”系列文章的关键词合集,部分文章存在同时触发多个关键词的情况。各栏目及链接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合肥城市地理”亦开通了原创图文合集,欢迎大家订阅!

· ENJOY ·

编辑 | 淝南居士

‍ 素材来源 | 《说文解字》《崔清献公全录》《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淳熙)三山志》《舆地纪胜》《北山集》《方舆胜览》《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本草纲目》《三才图会》《南畿志》《庐州府志》《合肥县志》《写真周报》《合肥市志》《合肥交通图》《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市城市建设志》《合肥城市规划志》《合肥市蜀山区志》及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方志库、“中研院”人社中心、日本内阁文库、湖北省图书馆、安徽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网、安徽画报、安徽交通广播、合肥城乡建设、合肥市图书馆、合肥新闻联播、合肥日报、掌上福州、丽水发布、安徽老照片馆 、 往期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