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蝉主刷到一则让未成年女儿拍摄擦边视频的消息。

涉事的父亲不仅让女儿拍摄软色情视频,而且还建立专属的会员群进行收费,另一种形式的“N号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在去年就有人开始曝光和举报,但基本没什么作用,甚至反过来把反对的留言给举报没了。

一些父母仍然可以通过这些软色情视频进行流量赚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B站还有用户专门搬运相关视频。

由于没有原视频链接,于是即便网友们对此进行举报也没什么用,可以说是肆无忌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类的视频一直都不少,每当有人为未成年人发声,反对恋童癖反对软色情就必然有人说这是“金钱关系”,是女方自己更想拍:

“愿意主动擦边的未成年女性也是非常愚昧”

“长得好看确实可以赚钱,怎么赚大家都心知肚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都已经见怪不怪,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举报了也没什么用”,一个号没了,另一个号也会迅速做起来,藏在平静的背后,是无尽的黑暗。

藏在视频背后的“兽父”

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蝉主想到早几年有位叫赵小贝的13岁女孩。

赵小贝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周一到周五在学校读书,周末回家。

同时,她还有一个身份,某视频平台上面一个有几万粉丝的小网红。

周末从学校回来后,会在自己家拍摄视频和直播

当年,赵小贝的母亲因为贩卖儿童被判刑8年,父母离了婚后,赵小贝一直跟着和四十多岁的父亲赵某、9岁的弟弟、奶奶相依为命。

赵某没有正经工作,今年年初花了三千多块购置了一套直播装备后,就开始在家捣鼓起直播来。在赵母眼里,儿子赵某是一个老实人,在邻居眼里,赵某是个脾气古怪之人。

近几年直播的大热,也让赵某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给自己女儿开设了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时,赵某会时不时发布一些女儿在院子里走秀,亦或是戴可爱兔耳朵的视频,看起来和一般的晒娃视频没什么两样。

一旦有人打赏,事情的性质就变味了。

只要有人在直播打赏,赵某就会私下联系对方,把女儿穿着暴露的视频资源兜售出去,甚至为了满足一些买家的“特殊口味”,而拍摄定制视频。

视频中的小女孩全裸躺在床上,被不露脸的男子性侵,而这名不露脸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她的父亲,赵某。

有记者曾通过账号留存的信息,假装买家并通过支付“20元红包”后联系到赵某。

对方先是表示:

“我们不是专门做这个的,单亲家庭条件不好,有些粉丝想看,(他们)出钱才拍的请理解。”

随后得意洋洋的介绍起自己的“产品”:

“只是拍闺女走秀的、穿丝袜或者性感的视频”

“裸的,一个200元”

“现在拍好的有七八个吧,打包一起买只要1000元”

在被记者质疑价格后,对方又强调了一句:“自己闺女

与此同时,在一个有着上万活跃用户的某国际聊天软件的群组中,他们每天骄傲的谈论着自己的“战绩”,如饥似渴的分享自己收集来的各种幼童资讯。

在那里,赵氏父女的视频成了热门资源,在网络上疯传,只要花钱就能买到。

曾经臭名昭著的韩国“N号房”

就是在这个平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过头再看看个人账号的签名,何尝不是一种满满的暗示。

“私信太多回不过来请见谅”

“我们是单亲家庭,生活不易”

“13岁,上6年级住校周末才回来”

或许早在账号设置之初,女孩的年龄就已经被暗地里被明码标价。

然而,整件事最诡异的是,在赵某被警察带走,手机被没收后,赵某的微信号依然在持续运营。

不仅可以添加好友、发起对话,甚至还能继续向陌生人兜售赵某女儿的裸照视频。

像“赵某”这样的人不是第一个,也根本不会是最后一个

恋童癖究竟离我们有多近?

在电影《水果硬糖》中,十四岁的少女海莉和三十二岁男摄影师杰夫通过社交软件相识,决定约在咖啡馆见面。

在见面过程中,杰夫不断对海莉示好,言语间满是挑逗,甚至跪在地上,亲吻她的脚。

但海莉不是猎物,而是猎人。

她用自己当诱饵,只是为了惩罚像杰夫这样的恋童癖,最后海莉给杰夫喝下迷药,把他绑在手术台,进行了阉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是这般大快人心,然而在现实中,大多的受害者在遭受侵犯后,被迫无奈,只能选择沉默。

2020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有332起,受害人数845人。

其中1~12岁的儿童,超过5成,年龄最小的,仅为1岁。

调查显示其中有七成为熟人作案,校园、培训机构更是成了案件高发场地。

这些施暴者有老师、朋友、同事,甚至是最亲近的家庭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台湾曝光的一起性侵小学二年级女儿的案件中,父亲以“检查身体”和玩“国王游戏”为由对其女儿展开猥亵性侵。

并对女儿约定这是他们之间的小秘密,且只能跟他玩这种游戏,在3个月内陆续性侵7次,令人发指。

直到母亲查看手机后才发现女儿曾向同学抱怨爸爸对她做的“禽兽”事情,整起事件才得以曝光。

在蝉主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这样的事件有太多太多:

“广州9岁女童被邻居性侵三年”

“母亲骗初中生女儿供男友性侵三年”

“男子以“行房可改运”为由,对年仅12岁的大女儿伸“狼爪”,8年间性侵1180次”

因为各种原因,性侵儿童的案例经大众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的只是极少部分。

曝出来的尚且如此,那么,没有曝出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少熟人作案早有苗头。

在赵小贝事件中,赵母回忆起曾经的反常,其中就有一条:赵某不愿意让女儿与他分房睡

在20年前轰动全国的北大女学生被教授性侵事件中,女孩自杀的2年前,曾不断向家人表达自己对教授沈阳的厌恶。

然而父母没有追问为什么一个大学男老师会单独出现在女儿房中,仓皇逃离?也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女儿要自杀4次

反而劝女儿停止这种怨气,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甚至开始怀疑女儿是不是精神上出了问题。

最后,家长的信任成了兽欲的“温床”。

在1998年的一个傍晚,女孩打开煤气,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过头看看,不少案件都有迹可循。

17岁女生被名校老师在家性侵一年多,曾多次向父母表示自己不想再让这个老师补课,乞求父母的朋友在家装摄像头监控

少女被父亲性侵长达10年,女儿就读初三时拿美工刀自残,在手臂上刻“干”字

不少孩子在遭遇不法侵害后会出现一些异常,比如总是很晚才睡,格外抗拒某个人,从来不主动说话,开始有自残倾向等等。

这些异常如果能早点发现,或许还能挽救。

可是大多数的案件,没有如果,最后只能酿成一桩桩惨剧。

对于这些血淋淋的丑闻,她们或许绝望过,或许此刻正在某个角落无声的祈求被拯救。

没有边界的“亲昵”行为,究竟害了谁?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近几年,家庭成员的案例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第一,家庭成员犯罪隐蔽性强,外人难以察觉;第二,考虑到亲情、伦理、生活保障等因素,受害人往往不敢声张,不敢报警维权。

受害者的沉默,助长了侵害者对一己私欲的无度追求,使得这类案件常常悄无声息、持续反复发生。

对于“外人”来说,举证也变得十分困难,不少家庭性犯罪更是早早裹上了一层“道德正确”的外衣。

因为是家庭成员,所以成员之间的亲昵行为是正常的?因为是家庭成员,所以外人对侵害的指控成了“过度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往新闻中,就发生过不少这样的案例。

有网友在高铁上拍摄到有男子对女儿过分“亲昵”的行为,不仅当众撩起小女孩的衣服,亲吻抚摸她的背部脸部,还将手伸进她的裤子内猥亵

小女孩则是不停的挣扎,一直在喊:“爸爸,不要不要”。

作为普通人,看到这一幕实在感到不适。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小女孩的妈妈和外婆就坐在旁边,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若无其事的玩着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曝光后,不少网友表示无法接受,认为这是猥亵。

但也有人为其辩护,认为:

“也就是父亲和女儿闹着玩,没啥过分的举动”

“这是别人的家事,少管”

“自己心脏,看什么都脏”

可这真的是我们“过分解读”了吗?

生活中,看到可爱的小孩就会想要捏捏脸蛋,甚至是亲亲抱抱,看起来,这些行为或许是对孩子表达的一种亲昵。

但这样的“亲昵”中隐藏了多少畸形的“爱”?这些“爱”又会酿出多少无法挽救的未来?

我们无法得知。

早在2017年,就有网友爆出一条父女“亲昵”的视频。

视频中的父亲,脱下女儿的裤子,不停的亲她的屁股,母亲则是在一旁拍着视频哈哈大笑。

不少网友感到气愤,而孩子母亲却说:“这是爱的表达,而且老公只是和孩子闹着玩,我们全家开心就好。”

再亲近的关系,再浓的血缘,也可能滋生畸形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性侵案件中,性侵犯罪年龄逐渐出现“两极化”的现象。

施害人年龄最小的仅10岁,最大的86岁。

这种没有边界,没有底线的“亲昵”行为,正在潜移默化的传给下一代,甚至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

这些孩子们对于性侵,或许不能准确认识到是怎么一回事。

直到成年后,才隐隐约约明白自己遭遇了什么,可为时已晚,童年阴影早已贯穿了她们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龄小不是借口,面对性骚扰,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

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应该教会他们学会两性分别,学会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

有边界的爱,不仅能让孩子得到尊重,也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这些孩子或因担心再次遭受暴力,或为保护他人不受伤害,或囿于羞耻心,选择沉默。

而我们面对这些骇人听闻的新闻,或许做不到感同身受。但不要成为说着“这是别人家事”的风凉话,鼓吹“受害者有罪论”的刽子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无法让禽兽拥有人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地远离他们。

在社会的洪流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比这一桩桩黑暗侵袭更可怕的是,我们逐渐被麻痹,逐渐习惯了这些血淋淋的事实。

最后,反而成为了沉默的旁观者。

点亮“在看”,保护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蝉创意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

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播报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