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山有木兮木有摯文 | 山有木兮木有摯

“生物入侵不断,一条鱼也能把美国政府搅得天翻地覆。难不成老美也将成为第二个,外来生物繁殖的乐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中“疯狗,”逮啥吃啥,成鱼体重更是可达200磅。而美国当地为了彻底清除这个外来户,更是不惜花费上亿美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遗憾的的,至今这个“嘴大吃四方”的“舌头鱼”依旧活跃在其国内的各大水域中。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得到的是,就是如此凶狠的“大家伙”,在我国却也只有乖乖上桌当盘儿菜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家伙,为何两国对待同种鱼类有如此大的差别?“蛇头鱼”是恐怖之处,又在哪里?

一、水下“疯狗”,鱼中“恶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的一个周末,马里兰州的几个钓鱼爱好者正坐在山间池塘边垂钓。当老钓友使出吃奶的力气,终于把鱼线收了回来时却看到钓上来一个怪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条体型硕大,有将近一米长浑身漆黑的大鱼!众人都被吓了一跳,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然后小心翼翼把鱼放回了水中。

毕竟此时谁也不知道,自己钓的是鱼还是“牢底坐穿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这些照片被送去专家那里鉴定,确认这是一种名为乌鳢的掠食性淡水大鱼。其通体漆黑,头部扁平如蛇,牙齿尖锐算得上是是鱼类中的杀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对“新物种”的喜悦,使所有人都没意识到,一场外来物种入侵的“阴谋,”已经悄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个月后,同一水域又被钓上这个“蛇头鱼”。更可怕的是,现在已经开始有人钓上了它们的幼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如此长相怪异的鱼类,有报纸将乌鳢称为“黑湖怪物的同伙”“毒蛇的化身”。他们用恐怖的语言描述它的凶猛,而这个鱼类照片和故事也像病毒般在美国传播,很快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后当地的生物学家发现乌鳢出现在更多水域,并对当地鱼类造成严重影响。本地鱼类要么被它吃掉,要么受到其竞争而濒临灭绝。可此时大家也只是“皱皱眉头”,没有太大的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2005年,这个“黑户”被发现在五大湖中的密歇根湖。此次发现,也终于引发了专家和公众的高度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其如果真的入侵五大湖,会对当地经济价值巨大的鲑鱼等鱼类会产生灭绝级的打击。为了遏制鱼类的泛滥,美国政府呼吁公众一看到就要立即捕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象力丰富的美国人甚至还给它起了个外号“鱼斯拉”,不仅如此他们还拍了以它为原型的恐怖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倒不是说他们“胆子太小,”实在是这个“外来户”的威力太大,当地根本招架不住啊!

三、“蛇头鱼”的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幼年的乌鳢主要捕食水生昆虫和小型螃蟹,但成年后的它们会变得嗜食成瘾,什么鱼类都敢下口,甚至青蛙鸭子也逃不过它们锋利的牙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统计,其甚至能一次吞下体重60%那么多的食物。而在已发现的最大乌鳢,其体重更是高达15.8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防止蛇头鱼泛滥,美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遗憾的是结果收效甚微。2002年,马里兰州的官员曾向一个蛇头鱼出没的池塘投放大量杀虫剂,结果不仅毒死了6条成鱼,还置整个池塘生态于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又有一湖被发现有它的身影出没,而为了逮住这个大家伙,当地官员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直接将整个湖泵干可最终但毫无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可怕的是,乌鳢具有可以在陆地存活3天的特殊呼吸系统,这使得它们很难被捕捉灭绝。再加上繁殖力极强,美国无论投入多少资源,似乎都难以完全清除它对当地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这种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后果和压力似乎远超美国人的想象,甚至让不少人不寒而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蛇头鱼给美国带来的麻烦远不止生态问题,它那狰狞的外形和可怕的食性,也深深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和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事件在媒体上的高度曝光,许多美国人产生了无处不在的恐惧感。儿童听到蛇头鱼的故事后做噩梦,妇女们害怕在湖边野餐游玩,垂钓者们不敢再下水钓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时间,美国许多靠近水域的郊区和乡村出现了“鱼类恐慌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就是这么一个让美国大汉汗毛树立的存在,在我国它的结局别说是泛滥,甚至被吃到了一路价格飙升!

三、同鱼不同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所谓的乌鳢也是“蛇头鱼,”其实也是我国口中的黑鱼。而这种生物在中美两国的命运截然不同,在我国它受万千宠爱,在各类美食中大显身手,而在美国它不但“饱受歧视”,还成为了政府眼中钉肉中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咱们之所以喜爱黑鱼也是因为黑鱼肉质细嫩少刺多汁,是各类烹调用湿煎炒烹食的上乘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其不仅美味也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属性。在加上咱们本是就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传承,擅长将看似普通的食材通过巧妙烹调成为美味佳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烧狮子头、糖醋鱼、宫保鸡丁各类美食色香味俱全都彰显了中国厨艺的造诣。相比之下,西方烹调则更加简单直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使得黑鱼这类食材,在国内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毕竟咱们各地都有利用本地特色烹调用黑鱼的传统,如四川的鱼香黑鱼、江苏的清蒸黑鱼。这些做法丰富了黑鱼的食用方式,也成为地方特色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相比咱们的热爱,美国人对黑鱼的厌恶当然也并不仅仅是因为“厨子不够好”的单一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跟咱们说的一样,这种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造成了巨大冲击其不断捕食本地鱼类,从而造成了大量其他鱼类的死亡,如此当然激怒了环保人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关注过环保的人都知道,美国的水体污染问题严重黑鱼体内可能累积了过多重金属,人们难免担心食用后对健康的危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西方食客较喜海鱼,对淡水鱼的接受度有限。可以说种种因素,导致黑鱼在美国人心中扮演一个负面印象,也使其成为了政府眼中必除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当地政府还曾引入亚洲鲤鱼来与黑鱼对抗,希望两害相残。但结果却是两者瓜分生存领地互不侵扰,更令其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鲤鱼也在当地泛滥成灾,成为了另一个让其头疼无比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近年来中国黑鱼养殖业蓬勃发展,已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美国政府采取种种手段未果后,只能选择与黑鱼“合作共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国态度差异之大,不禁让人感叹食物在不同文化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或许只有充分理解其他食文化,人与人之间才能达成真正的理解共生。

笔者认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就跟咱们说的一样,尽管种种努力乌鳢还是给美国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但它也让世界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生物入侵难以完全避免各国都需要更系统的防控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咱们也需要全新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应对这无声无色的生物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