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维辰

武汉大学研究生顾某对选调分配的地点——甘肃嘉峪关不满,在武大“表白墙”与朋友圈发布《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一文,回顾自己从考上选调生到决定离职的心路历程,部分措辞被认为“对嘉峪关恶语相向”,引发广泛批评。

近日,官方确认其已离职,武大5月30日回应,对嘉峪关产生的不良影响表示遗憾,

“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希望这位同学经历此事件后,能真正成长、担当有为”

在并不完全对外公开的校园“表白墙”、朋友圈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能够一步步发酵到今天这个样子,实属罕见。其实,

顾某离职于己、于人,都是一件好事

对她而言,既然当初是在父母鼓励下不情不愿就职,而后由于“钱少事多离家远”、不习惯当地气候和饮食等原因放弃,也算是试错后及时止损。

对当地而言,把对嘉峪关更具认同感、更有干劲儿的人放到相应位置上,也更利于地方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调生不同于一般工作,需要有更强烈的公益心不假,可这推导出来的不是选调生入职后就不该离职,否则就是“浪费名额”“没有提前了解”,反而应该是充分的双向选择——

选择越充分,对选择结果才会越坚定

不仅顾某,媒体此前调研发现,一些毕业生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拿到选调生名额,但真正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基层,有的还没撑过试用期就决定另寻他路,有的在留与走之间苦苦挣扎。

从纸面上和别人口中了解选调生工作,和实际体验是两回事。

基层工作是选调生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对初入职场选调生的筛选。

理想与现实错位,一方面因选调生甚至整个公务员工作对求职者为民服务能力和意愿、人际交往能力等要求较高,本就不是普适的,另一方面因“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影响下,公务员被普遍认为是“体面”的工作,引得许多人忽视自身性格和志向,盲目跟风考公。

在别人看来顾某无疑是“上岸”了,身处其中的她实际处于“溺水”状态,此事给人的第一重反思,即

公务员并非所有人的“岸”,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顾某的不妥之处不在于发现不适应后选择离职,而在于言语失当。

一个地方贫不贫穷、落不落后,可以用GDP排名等客观标准衡量,也可以是种主观感受,养尊处优之人、生活困顿之人对穷和富的评价大不相同。顾某“家是省会的,又在武汉接受高等教育”,“更爱繁华迷人眼”没什么,但千不该万不该贬低当地——什么“觉得自己像黑奴……”“(其导师曾说)那边能有什么好的男人能配得上我的学生……”将其前同事等人置于何地?

顾某虽强调了“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但言语间透露出浓浓的优越感,也会让一些人感到被冒犯,有失语言学学生的水准。

这不是“不让人说真话”,而是说话要留口德,顾及他人感受。

顾某想要“逃离”的地方,是他人魂牵梦绕的热土;让自己抑郁的工作,是别人求之不得的“岸边”、奉献了青春的岗位;那里的人、气候、饮食,都是具象化的地方感知与乡愁……

可以不爱,但不能伤害

在“社会大学”中多经历、多体验,培养共情能力,建立分寸感,也是重要一课。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