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在谈论起近代史上的名将时,不少人都喜欢将林彪和粟裕称为“双子星”。这一称呼,既是对两人军事素养的认可,也是对两位开国元勋的高度尊重。

但你知道吗?其实在战争年代,粟裕在三野中,威望并不高。下属常常会反驳他的意见,甚至多次闹出临阵抗命的致命情况。反观林彪,在四野内却是说一不二,上上下下就没有不服从他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同为耀眼战将,粟裕和林彪的处境却有这么大的差别?

点个赞,我们今天就来讲讲这件事。

资历不足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在战争年代,战士们评判一个将领时,不仅仅要看这个将领的军事水平,还要看他的资历。一旦出现将领资历压不过下属的情况时,下属就很容易产生质疑心理。这一点,在粟裕和林彪身上,就有着很具体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参加革命很早,按理来说,应当是个革命老资格。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战争年代,他曾跟随刘畴西、方志敏等同志,参加突围战争。因为敌人兵力太多,双方火力又实在不成正比。最终,刘畴西和方志敏同志不幸遇难,突围部队也遗憾落败,无数革命先辈失去了生命。

在这一批人中,只有粟裕带着八百勇士,一路冲出敌军包围,到深山老林中打游击。在与敌人周旋时,唯一的电台还被炸毁,自此彻底失去与上级联系的方式。这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粟裕都处于和中央失联的状态下。

正是这段时间,中央红军经历了凶险的反围剿,和爬雪山过草地等事情。等到粟裕终于和部队联系上时,已经错过了很多场战斗机会。

没有参加过长征,也没有参与过大战役。这使得粟裕在一众老革命面前,显得资历单薄。而那些走过长征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将领们,自然不怎么信任这个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下来,林彪的资历就要雄厚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苏区开始,林彪就一路跟着毛主席和红一军团行动。在五次反围剿中,多次身先士卒,和敌人殊死搏斗。长征时又历经坎坷,最终抵达延安。在这之后的平型关战役等等著名战役中,更是出色完成了作战任务,军事水平和资历全都经得起考验。

更重要的是,在林彪率领四野的那段时间,手底下的将帅们,全都是他之前的老部下。这些人看着林彪一步步成长起来,跟着他一刀一枪打过来,对林彪的个人能力非常信任。这也使得在后来的指挥作战中,林彪可以轻松指挥手下大军,但粟裕就需要一层层说服内部,然后才能指挥大军行动。

当然,在淮海战役开打前,毛主席就看到了粟裕的这处短板。为了帮助他更好指挥军队,中央将资历雄厚,威望极高的陈毅派去,跟他做搭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不服粟裕资历的人,对陈老总都很是信服。而陈老总也不遗余力的帮助粟裕,始终站在粟裕这边解决问题。这才使得事情能顺利发展下去。

但即便如此,在战役爆发后,仍然有一些出名的刺头将军,做出了临阵抗命,乃至越级汇报的事情。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几大刺头

林彪率领四野时说一不二,威望极高。粟裕率领三野时,却屡遭下属抗命,举步维艰。这到底是为何?

若轮刺头,许世友敢说第一,恐怕没人敢说第二。这是一言不合就敢拿着枪去找毛主席的狠人,也是认定一个人后,就死心塌地信服的耿直汉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上任之后,许世友并不怎么信服这个资历和功劳都不如自己的年轻人,加上当时带领的队伍,又是华野四大主力之一,这就使得他很难对粟裕有所信服。

粟裕在打那场一战成名的孟良崮战役时,就遭到过许世友的抗命。为劝服许世友,粟裕亲自打电话说明缘由。可对粟裕战术不甚了解的许世友,却并不愿意认可,直到后来毛主席都发火了,这才服从命令。

但孟良崮战役之后,全军上下都认识到了粟裕的厉害。尤其是随着三大战役的爆发,粟裕指挥的神仙仗越来越多,许世友更是心服口服。不仅主动找到粟裕承认错误,还在之后的战斗中拼尽全力,再不做刺头。

后来,许世友到南京担任军区司令,粟裕还曾打电话关照过,说明自己的母亲就在南京居住,请求许世友帮忙照看一二。许世友则一口答应下来,并在之后多次登门拜访粟裕母亲,将老人家照顾的很好。

如果不是交了心的人,粟裕怎敢将家人私事儿委托给许世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许世友外,宋时轮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刺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战争开打后,粟裕和宋时轮先后在北渡黄河和济南战役中,产生作战分歧。粟裕的指挥等级高于宋时轮,理论上他需要服从粟裕。但宋时轮并不愿意,在济南战役中不肯出动,连陈毅的面子都不给。最后事情闹上中央,毛主席大怒,要将宋时轮革职查办。好在粟裕并不计较这些,抱着爱才之心,多次向中央求情,这才保下了宋时轮。

经过这场事之后,宋时轮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在之后的战斗中,他敢打敢上,创造了一系列赫赫战功。即便后来建国,三野编制被打乱重组,宋时轮仍然按照粟裕教他的方法去治军打仗。最终,在朝鲜战场上,宋时轮率领部队,打出了震惊中外的长津湖战役。

后来,粟裕因为一些事情,遭受过错误批判。宋时轮还主动站出来,为粟裕抱不平。由此就能看出,两人在磨合之后,终于走上了惺惺相惜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却这两人之外,陈士渠在一开始也看不上粟裕。鲁南战役前后,粟裕和陈毅因为作战方案问题,没有达成一致。这边两人还在商量较好的办法,那边陈士渠就把电报拍到了中央。好在中央信任粟裕,要求陈士渠按照指示行事,这才避免了又一场阵前抗命的事情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后,陈毅大怒,认为陈士渠越级上报是对总指挥的不信任,同时也给中央留下了‘总指挥犹豫不决,态度软弱’的坏印象。但粟裕并不计较这些,主动出来说和,这才让陈士渠逃过批评。

后来,随着粟裕指挥的神仙仗越来越多,陈士渠也逐渐明白了粟裕的军事思路。想明白以后,他彻底服了粟裕,到老时都在念叨,说粟裕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

性格差异

同为大兵团最高指挥官,林彪在四野内说一不二,无人反对。粟裕在三野中却屡屡碰壁,多次遭遇下属抗命。这到底是为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其缘由,除了资历不够深厚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粟裕为人平和,没什么独特的性格脾气。

即便时隔几十年,后代人也知道,林彪是一个足智多谋,却又沉默寡言的军事天才。当年那些最高指挥官们,个个都有自己的脾气。比如彭老总,火药桶脾气,很少有人敢触他的眉头。聂荣臻元帅,虽然在生活上对战士们非常照顾,可一旦打仗,也是说一不二。敢有人违抗,从不吝啬于军法处置。

林彪同样如此。虽然他很少跟人交流,但在遇到大问题时,往往能表现出果断的一面。不管是爱将还是不熟悉的将领,凡是不按照部署作战,或是出现重大差错,往往会受到严厉惩罚。这种外柔内刚的行事风格,让很多人都在钦佩之余,对他有些惧怕。

但粟裕的性格却非常平和,很少与人争执。碰上有下属抗命,也愿意原谅,并替对方说情。在没有显赫战功和深厚资历做底气时,这种性格很难压制住一帮战功赫赫的将领们。所以,在管理军队时,就少了几分威严。这也是毛主席派陈毅与他搭帮的一个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在部署作战计划时,林彪就会一改常态,事无巨细详细讲解细节。并且讲述时,也很少说空话套话,都是用尽可能的通俗语言,确保上至军长师长,下至连排长等人,都能明白他的战略目的和战术行动。加上林彪作战有个特点,那就是没有完全把握时,宁肯不出兵。这种稳妥的态度,让战士们在了解一切的情况下,很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粟裕就不同了。连林彪这样的战神都说,他专打神仙仗。这就足以看出,粟裕在出兵用兵方面,有多么的天马行空。

天马行空的思想想要落实到实处,就免不了要冒险。我军战士不怕冒险,也从不畏惧危险。但如果不明白战略企图,就很容易认为是指挥者指挥不当。偏偏粟裕又不像林彪那样,愿意一个一个的讲解。这就导致他做出的很多决断,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都是火中取栗,危险度极高,且收益不明显。

直到后来淮海战役的大胜利,使得粟裕的冒险打发得到了实践检验,不少人才逐渐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去遵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在四野内部,各支部队的将领都非常信服林彪,曾经有四野战士就说,跟着林彪打仗很提气,总是打胜仗。但粟裕领导的三野中,别说下级士兵了,就连上层的军长、师长等人,都不一定能跟上他的想法,更不要提去理解他。所以,就导致很多人在看到明确的危险后,选择拒绝执行命令。

不过,不管是粟裕还是林彪,都是我国难得一见的顶级将领。战争年代固然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最终的结果却证明了,粟裕是一位能与林彪比肩的优秀指挥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请把你的想法打在下方留言区吧,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