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嘹亮的宣读了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词,他宏伟的声音通过收音机,走进了千家万户。

远在上海的贺子珍又一次听见了熟悉的声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井冈山初见、福音医院、长征、延安岁月、廖瓦,一幕幕往事如幻灯片般在脑海浮现。

广播一遍遍播,贺子珍听了一遍又一遍,情绪激动的她竟然昏厥过去,在椅子上僵坐一夜,若不是嫂子第二天发现,可能就会有性命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曾与毛主席当过十年的夫妻,共同孕育了3男3女。

这份刻骨铭心的感情,贺子珍怎会忘记,她心里始终记挂着毛主席,毛主席也把她当成亲人看待。

自贺子珍赌气前往苏联,两人就再不曾相见。

直到1959年,贺子珍终于在江西“美庐”见到了22年前的爱人,她朝思暮想的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中17弹,贺子珍:“不要告诉毛主席”

秋收起义后,在贺敏学的引荐下,红军队伍得以进入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贺子珍作为贺敏学的妹妹,成了井冈山上第一个女战士。

贺子珍永远也忘不了与毛主席首次见面的情景,当时,她跟着义兄去找毛主席议事,毛主席穿了一件黑色的中山装。

虽然衣服有些老旧,但洗的很干净,完美的衬托出了毛主席的精气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文才向毛主席介绍道:“这是贺敏学的妹妹,也是我的干妹妹。”

毛主席风趣地说:“我道这一位是哪位首长的千金或压寨夫人呢,穆柯寨出了个女中豪杰穆桂英,咱们藏龙卧虎的井冈山,也该出一位巾帼英雄。”

贺子珍羞得不好意思说话,但她注意到了毛主席那双流着脓血、已经残破的鞋。

忙完了正事,贺子珍立刻找来药品,帮毛主席清理伤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忍不住夸赞:“这的确是一位可以一同战斗的好姑娘!”

此后,两人就成了搭档,一起推行土地革命运动。

每次毛主席远行前,都会来告诉贺子珍一声:“我要走了。”

几次之后,贺子珍就明白了毛主席的爱意。

毛主席的人格魅力让贺子珍折服不已,两个心中早有彼此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结婚前,贺敏学找到贺子珍,语重心长地说:“毛委员是个干大事的人,当他的妻子,你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贺子珍明白,当“毛夫人”必须勇于牺牲,争当楷模,她立即说道:“我不怕苦,不怕累,你放心吧大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途中,贺子珍所在的红军总卫生部,来到了盘县的小山村,还没来得及休整,国民党的战斗机就轰隆隆的开了过来。

炸弹、机枪如雨点般从天而降,“毛夫人”贺子珍,第一时间想的不是隐蔽,而是转移伤员。

因为躲闪不及,贺子珍身中17枚弹片,奄奄一息。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不是求救,而是叮嘱战友:“我受伤,不要告诉毛主席。”

贺子珍要求,把自己放在老乡家,相约“革命胜利后,再见面。”

但红军不会抛弃任何一个战友,大家把贺子珍抬上了担架,继续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我要回国”,毛主席:完全同意

初到延安,毛主席经常对贺子珍说:“你是铁,我是钢,碰在一起响叮当。”

毛主席性格鲜明,贺子珍也是个有想法的人,所以,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们经常发生争吵。

时间一长,贺子珍萌生了去意。

因为医疗条件有限,贺子珍那17处伤口并未完全愈合,尤其是到了阴雨天,疼的她翻来覆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决定去苏联养伤、学习,与毛主席分开。

尽管贺子珍的小女儿李敏刚出生不久,可她还是决定暂时离开。

1937年8月,贺子珍正式与毛主席诀别,负气出走莫斯科。

那里的医疗条件虽然比国内要好,但贺子珍身体的弹片已经与血肉粘在一起,手术难度很大。

贺子珍只好先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进修,刚入学不久,贺子珍就生下了她与毛主席的最后一个孩子:廖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还没来得及给廖瓦起中文名,廖瓦就因病夭折。

孤身在异国他乡,又添丧子之痛,这让贺子珍备受打击。

好在,毛主席与杨开慧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也在苏联,贺子珍主动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每到周末,就将二人接在一起团聚。

岸英和岸青都非常懂事,他们称贺子珍为“贺妈妈”,还宽慰她:“贺妈妈,您别难过。你要保重身体,小弟弟不再了,还有我们呢,我们也是你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岸英把贺子珍的情况传回了国内,毛主席为了照顾她的情绪,特地将李敏也送到了莫斯科。

贺子珍抱着李敏亲昵的逗趣道:“你是谁呀,来干什么呀?”

李敏奶声奶气的说:“我是娇娇,来找妈妈。我给妈妈带的礼物,就是娇娇阿。”

有了岸英、岸青和李敏,贺子珍的心情明显有所好转。

正在此时,贺子珍进了“疯人院”,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毛主席托正在莫斯科处理公务的王稼祥,有空一定要找找贺子珍的下落。

王稼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见到了贺子珍,王稼祥问贺子珍未来有何打算,贺子珍坚毅的说了四个字:“回祖国去!”

毛主席得知后,也给了四个字的批复:完全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我想见见贺子珍,毕竟是十年夫妻嘛!”

1947年,贺子珍带着岸青和李敏,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为了两个孩子的教育,毛主席将他们接到了北京,至于贺子珍则暂时落脚上海,住在哥哥贺敏学家里。

上海解放后,身为市长的陈毅就把自己的住所湖南路262号移交给了贺子珍。

贺子珍这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毛主席给贺子珍写了封信:“娇娇(李敏)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多看看社会主义建设。”

此后,李敏就成了父母间的“星空鹊桥”。

每次李敏放假,前往上海时,毛主席都会用稿酬买上些药品和食物,让她给贺子珍带去。

听说贺子珍身体不好,毛主席还多次让李敏劝她少抽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虽如此,毛主席却经常把舍不得抽的高档烟,托李敏转交给贺子珍。

贺子珍给毛主席写的信或者心里话,也会让李敏转告给毛主席。

1954年,贺子珍因为听见毛主席的声音而激动到晕厥后,毛主席罕见的落了泪。

随后,他亲自写信安慰贺子珍,鼓励她好好治疗。

有了这副“心药”,原本不配合治疗的贺子珍,变得积极乐观。

贺子珍心里始终有个愿望,就是见见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陶铸、曾志夫妇受邀来江西九江参加会议。

听闻贺子珍也在九江,曾志立刻动身,去看望这位红军时期的老大姐。

曾志回忆道:“姐妹们亲亲热热的样子,仿佛又回到了井冈山时一个碗里吃饭的年代。”

贺子珍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说话有条有理,每当提起领袖,她都毕恭毕教地尊称为“毛主席。”

“怎么样,她还好吗?”这是毛主席问曾志的第一句话,这个“她”,显然就是贺子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志如实回答:“我看她精神很正常,状态跟正常人一 样, 记性也很好, 过去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

毛主席听完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诚挚的说:“我想见见贺子珍,毕竟是十年夫妻嘛!”

在毛主席的安排下,杨尚奎的夫人水静在7月7日夜里,从南昌接贺子珍。

晚上9时左右,贺子珍乘坐的轿车准时开进一处庭院,沿着宽阔的石板路拐了个弯,无声无息地停在一栋两层楼前。

即将见到毛主席,贺子珍太过激动,走路都站不稳,还是水静搀着她上的二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隔22年,再次见到毛主席伟岸的身影,贺子珍一时神情恍惚,瞪大了眼睛,端详了好几遍,才终于确认这不是画像、不是塑像,而是真正的毛主席。

毛主席心中也是万分感慨,与贺子珍四目相望,两口无言。

与毛主席重逢,这种场景贺子珍连做梦都不敢想象。

霎时间,贺子珍泪如泉涌,抽噎的像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叹了口气:“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贺子珍哭成了泪人,哽咽地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毛主席先问起了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又让她说说自己的近况。

随后,毛主席,说自己实在太忙了,对她照顾的不够周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谈起了女儿的终身大事:“娇娇有(男)朋友了你见过没有,同意不同意 ? ”

贺子珍说:“我见过了,我满意,他们结婚,你同意了,我也同意。”

毛主席告诉贺子珍,等这次开完会回去,就为娇娇举行婚礼。

毛主席最后说:“时间不早了,我们明天再见面,再谈谈。”

分别时,两人没有握手,只是向对方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来之不易的相会,前后大概一个多小时,贺子珍却用整个后半生在回味。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举国哀恸。

下午4点,贺子珍从广播得知这一噩耗,她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平静,没有哭闹,只是叉着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反复说这一句话:“主席身体不是很好吗?怎么一下子就走了?”

1979年毛主席逝世3周年之际,毛主席纪念堂迎来了最特殊的嘉宾:他曾经的妻子贺子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儿、女婿推着轮椅,贺子珍献上一个心形花圈,上面写着:战友贺子珍敬献。

10年的相濡以沫,42年的期盼,如今却是阴阳两隔,贺子珍的泪水悄然滑落。

5年后,饱经风霜的贺子珍走完了她不平凡的坎坷一生。

她走了,带着满身的创伤和疤痕,也带走了对毛主席的思念,她的遗产只有一张残疾军人证,和10几块伴随她数十年的弹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