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精英阶层呼吁俄罗斯搞“苏联2.0”,实际困难重重;
- 法国总统马克龙熬出头,其“欧洲战略自主”呼吁得到中欧两大关键支持;
- 127国拒绝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队,是世界反强权的胜利一步。
俄罗斯当下的野心,也就是在俄罗斯精英阶层内很流行的观点就是要做“苏联2.0”。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苏联的2.0”版本?而且对我们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要说这个苏联2.0概念,首先大家要先了解俄罗斯的顶级智库“瓦尔代辩论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每年秋天都会主持一场重要会议,让参与者直接跟普京对话,所以它对俄罗斯的国家政策制定也是有影响力的。就在最近,这个瓦尔代辩论俱乐部的学术主任、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教授、俄罗斯智库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跟我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偶遇了。
在交谈中,作为半个俄罗斯官方代表的卢基扬诺夫向王院长诉说了俄罗斯当下一个很流行的观点,说:俄罗斯要做“苏联2.0”。
作为解释,卢基扬诺夫先给列了三点前提:
其一,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但一直都被定义为欧洲的主要大国,是一个“相当特别”的国家,对于这一点,就算是西方世界也不会否认。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当然不会灭亡,所以,如何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比生死存亡更值得俄罗斯深思的话题;
其二,自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就是全面回归欧洲,但很不幸,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所有这一切都因为俄乌战争的爆发宣告终结。在如今的俄罗斯,“远离西方”才是俄国人最痛彻的领悟;
其三,但是,“远离西方”并不等于新的身份定位。
那么好了,又是一个大国,又要远离西方,那么俄罗斯的新身份应该是什么呢?卢基扬诺夫的回答相当直接:一个拥有苏联式的强大国力与号召力,但却是以俄罗斯自身利益为导向的欧亚大陆强国。
俄罗斯的能力或跟不上野心
而卢基扬诺夫认为,这就是“苏联2.0”。
我认为,首先,对于俄罗斯誓要继续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毅力,我是由衷钦佩的。而我们也非常希望俄罗斯能如其所说成为世界一极。毕竟我们跟俄罗斯自己拥有“上不封顶”友谊,我们的朋友能够变得更加强大,这对我们而言肯定好处多多。
但是,俄罗斯的精英阶层有让自己的国家成为“苏联2.0”的想法很有魄力,但想法到实现,对于俄罗斯来说,我个人认为,其实真的很难。
因为不管俄罗斯精英阶层自己如何描绘,现在的俄罗斯有经济上的短板,它是依靠出卖自然资源为生的资源出口型国家,与中国、美国这些拥有完全产业体系的“真正大国”存在质的差别,并且这种差别在可预期的未来内很难有任何抹平的可能。
毕竟即使有整个西方的投资加成和本国十多亿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也是奋斗了近40年的时间才有了现在的一切。而如今的俄罗斯已经与西方决裂,人口资源更是早已宣告枯竭,哪来迅速成为如当年苏联一般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大国的可能?
除此之外,既然被叫做“苏联2.0”,这就意味着,以卢基扬诺夫为代表的俄罗斯精英阶层在谈论未来的俄罗斯时,是有着这样一个隐藏前提的:
虽然不会再像当年的苏联那样全球布武,但在自己跟前的“利益范围”内,“苏联2.0”依然会采取积极扩张的态度。
卢基扬诺夫自己更是表示,在这个“利益范围”中,前苏联的疆域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晶晶认为,这才是这种“苏联2.0”理论最薄弱与危险的地方——俄罗斯今后不仅要确保对乌克兰、东欧、中亚等前苏联疆域的掌控,还要继续在整个欧亚大陆不断延伸自己的利益触角。
所以还是让晶晶进行一下总结:
现在的俄罗斯精英阶层,对苏联时代念念不忘的只有苏联的强大武力与广阔疆土;其真正的精神内核,却是一种以大俄罗斯民族主义为主基调的、带有强烈沙俄色彩的大国沙文主义。
那么这样的“苏联2.0”,真的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考虑到这毕竟是俄罗斯精英阶层自己的选择,咱们也不好多说什么,但晶晶真心认为,在勾勒这幅宏伟画卷前,“脚踏实地、韬光养晦”这八个字,或许才是俄罗斯的精英阶层首先要学会的。
全球三分之二国家拒绝站队俄乌
当然,对于俄罗斯而言,现在它的外部条件起码是远远好过当年的苏联的。就在4月1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一篇题为《如何在超级大国的分裂中生存》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都不愿在俄乌战争问题上选边站队。
具体来说,当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愿意在俄乌战争问题上抨击俄罗斯的,只有52个国家,而这些国家基本都是西方世界成员及其盟友;另有12个国家明确支持俄罗斯;而多达127个国家不愿就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站队表态。
如此巨大的差异,究竟意味着什么?《经济学人》对此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文章作者认为,这127个国家中排名前25的国家,既有巴基斯坦这样的穷国,也有沙特这样的地区大国,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更是千差万别。但这些国家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共同特征:
其一,这些国家认为西方领导人把钱花在战争军费上,而不是用于援助其他国家,仅在战争的第一年,西方世界向乌克兰承诺提供约1700亿美元的援助,相当于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在2021年对全球支援的90%。
很显然,对于这些亟需西方援助的“边缘国家”来说,对此感到“不公平”,进而不愿为西方站队,是非常正常的;
其二,这些国家的贸易已经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文章拿出的数据显示,随着全球化的蔓延,这25个国家大约43%的商品贸易是与西方集团进行的,19%是与中国和俄罗斯进行的,30%是与非上述国家进行的。
而这种数据也就意味着,选边站队对这些国家而言,至少在经贸层面,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必要的举动;在各方势力之间不断游走,闷声发大财,反而更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
其三,这些国家坚信,自己能够对冲大国之间的关系。比如现在来华访问的巴西,巴西总统卢拉现在一边把美国总统拜登视为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盟友,也被美国列为“主要非北约盟友”;但另一边,自今年1月上台以来,卢拉一直对访问中国念念不忘,并通过中国牵头的上合组织、金砖组织跟中国发展高效的经济互惠关系。
毫无疑问,利用这些顶尖大国间的矛盾左右逢源,远比把宝全押在其中一方身上获利更大,也更加安全。
其四,比起国际上的这些闹心事,这些国家更加务实——以土耳其为例,不知不觉中,这个被夹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国家已经与30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安全协议;从2020年到2021年,其对非洲大陆的国防出口增长了五倍多;与此同时,土耳其对俄罗斯的出口在2022年达到7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5%。
既然自己搞得有声有色,又何必被这些大国牵着鼻子走呢?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代表全世界
那么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首先,对美西方而言,这种格局显然是他们不想看到的。毕竟美西方原本在世界上专享话语权,但现在日渐式微,如果要在于中俄的对抗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争取这些“第三方国家”的集体支持。哪怕这些国家也不倒向中俄,那也是美西方的失败;
其次,对俄罗斯而言,这种格局肯定是非常有利的。在美西方的打压下,如今的俄罗斯连正常的对外贸易都成为问题,能够与这些第三方国家继续保持贸易往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最后,对中国而言,这种格局更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因为中国早已多次强调,中国并不想与美西方争夺对这个世界的主导权,中国想要的,仅仅只是与他国一起携手共进、互惠互利,共同捍卫全球化。这些国家不选边站队,支持构建多极化世界新秩序,完全符合中国利益与对世界未来的期望。
所以,晶晶认为,对于这127个国家都不愿选边站队的趋势,我们必然要大力支持,而这个世界崭新的未来,也必然会在全世界如此多国家不愿再向强权低头的的集体觉醒中实现。
马克龙意识到了欧洲的致命危机
世界各地在集体觉醒,而晶晶注意到,这种趋势甚至都已经在欧洲内部出现:在前几天的访华之旅中,法国总统马克龙不仅呼吁亲近中国,更是呼吁要远离美国,提高欧洲的战略自主性。
作为西方核心大国之一的领袖,马克龙为何要发出这种在西方看来非常“政治不正确”的争议言论?
晶晶认为,这是因为,马克龙已经意识到,现在的欧洲再不提高战略自主性,那就真的晚了——
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欧洲就已经在事实上成为美国的小弟,漫长而危险的冷战时代,就是欧洲人在拿自己的生命为赌注去捍卫美国的利益。
而如今冷战早已结束30多年,欧洲理应挣脱美国的束缚,成为与美中平起平坐的世界一极。但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却让欧洲人反而陷入愈发依赖美国保护的境地,在经贸上更被美国趁火打劫。
而法国恰恰正是被战争危机伤害最深,同时也是被美国“打劫”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去年11月亲自访美却毫无结果后,马克龙当然只能一边求助中国,一边大声疾呼,欧洲必须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做到“战略自主”。
中欧发声力挺,马克龙“熬出头”
相必很多网友朋友们担心,马克龙如此高调,在欧洲能得到支持吗?晶晶给大家分析下,马克龙现在已经迎来了两大关键支持:
在本周三的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坚持战略自主将会为欧洲赢得更多尊重,搞胁迫施压只会遭到更多抵制和反对;
当地时间11日,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表示,越来越多的欧洲领导人支持法国总统马克龙主张的远离美国的“欧洲战略自主”。
能够获得如此重量级的支持,这表明马克龙宣扬多年的“欧洲战略自主”论,终于是熬出头了。
但接下来才是晶晶真正担心的地方:获得中国和欧盟理事会主席的支持,就等于这一理论在欧洲的铺开从此一帆风顺了吗?
很不幸,虽然理想很丰满,但在具体可操作性上,晶晶只能得出三个冷冰冰的结论:
其一,至少在实现自己对抗俄罗斯之前,欧洲并没有“独立自主”的实力;
其二,要实现“欧洲战略自主”,就意味着必须将欧盟从一个松散的经济同盟转变成一个更加“中央集权”的强势统一组织,而这恰恰是所有欧洲人都反对的;
其三,马克龙呼吁欧洲独立自主,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法国必然要在这个过程中肩负主导责任,乃至成为实现自主权后欧盟的领导大国。
比如在4月12日,马克龙在其推特账号发长文谈及“欧洲经济主权”话题。在这之后,马克龙紧接着发布了一张题为“欧洲的技术主权正在法国建立”的图片,其中显示,法国计划在2030年前在国内多处支持建设“战略性工业项目”——包括氢能、电池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随后马克龙配文称“这是我们的欧洲战略自主权,我们正在法国建设它!”
但,这其中的关键词显然并不在于这些项目本身,而是“法国国内”。毕竟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欧洲的技术主权”是在德国、西班牙等别的欧盟国家建立起来的,马克龙还有如此的热情去支持这些项目吗?
所以话虽然难听,但这正是晶晶要指出的:
马克龙对欧洲战略自主的态度,其实远不如他自己宣扬的那么慷慨无私,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借助全欧洲的力量在新时代捍卫法国的大国地位,让法国成为欧洲的领导者,这才是马克龙的真实目的。
所以,是的,现在的马克龙确实获得了中国这个强大外援的力挺,也在欧洲获得了很多支持,算是终于熬出头。但熬出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真要让“欧洲战略自主”这六个大字成为现实,更需要的是马克龙自己能跳出作为法国总统的本位思维,以大无私的觉悟,真正从全欧洲的角度去全盘思考这件事。
我们愿意支持马克龙,但马克龙面临的考验,远比他自己想象的大得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