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迷蒙细雨中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云蒸霞蔚、轻烟缭绕。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开馆时,河北长信宫灯、敦煌悬泉汉简、南越王墓金花泡等汇聚多地的珍贵省外借展文物集中呈现,这些难得一见的文物在秦汉馆的展期短为一个月、长则一年,千万别错过了哦。

· 长信宫灯 ·

西汉
一级文物
展期一个月
河北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盏两千多年前的灯出土于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因灯身刻有“长信尚浴”的铭文,因而得名长信宫灯。

汉代铜灯多是动物造型,长信宫灯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汉代人形铜灯,且因其设计暗藏玄机及独特超前的环保理念,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盏灯高48厘米、通体鎏金,整体造型是一位双手执灯跪坐的汉代宫女。宫女左手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
灯体可分为头部、身体、袖管、弧形屏板、灯盘、灯座等六个部分,每部分都可以简单地拆卸重装,这样挪动宫灯、清理灯灰都非常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惊奇的是,它的灯罩部分由两个弧形屏板组成,合拢后为圆形,其中一块屏板可以左右开合,用来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和亮度,效果类似于现代的台灯。
此外,这盏灯通体鎏金,鎏金是把液态金汞剂涂于铜银等器物表面,再经加热烘烤令汞挥发,使金均匀地附着器物表面的工艺。铜和金均为反射率较高的贵金属,采用鎏金工艺后,金属表面更平整,光滑度提高,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减少,镜反射(单向反射)增加,对红橙黄光具有很高的反射率,照明效果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灯具多以动物油脂为照明燃料,燃烧时烟尘较大还伴有刺鼻的气味,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

长信宫灯巧妙地将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排烟通道——导烟管。烛火点燃后产生的烟气烟灰在热力推动作用下,沿着袖管进入并存储在灯体内直到落入宫女的身体底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高科技”环保灯原理:燃烧—导入—吸收

在宫灯的底座部分还放置了水盘用以净化废气,实现收纳污浊烟尘、清洁空气的目的,直观地呈现了中国汉代时期的超前环保设计。
在汉代,像长信宫灯这样具有环保功能的灯具并非个例,秦汉馆展陈的另一件文物雁鱼铜灯也采用了类似的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敦煌悬泉汉简 ·

一级文物
展期一个月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阗贵人”汉简

敦煌悬泉汉简,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该遗址在汉魏时期为一驿置机构,全名为“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共出土有字汉简23000多枚,其中纪年简2086枚,占全部简文的11.6%。
这批汉简最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最晚者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其内容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簿籍、爰书、劾状、符、传、历谱、术数、典籍字书、医方、相马经以及私人书信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邮驿、交通等各方面内容,尤以邮驿、西域史料和民族关系方面的材料为特色。
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敦煌悬泉置遗址和遗址出土的“里程简”证明了汉代从长安到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根据。

· 王杖诏令 ·

一级文物
展期三个月
甘肃省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令简共10枚,松木、简长23厘米、宽1厘米,字迹清晰、次第分明,内容主要是汉代养老敬老,尊礼高年的规定。该简内容丰富、既有尊老养老、高年赐杖的明确命令,也有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之人的具体法规,反映了统治者对待老年民众的宽厚、仁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汉隶书法艺术品。

汉代以孝治天下。该简内容是汉人尊老敬老,崇奉祖先的伦理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古人对“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的追求,是研究汉代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实物资料。

· 蒜头纹银盒 ·

西汉
一级文物
展期三个月
南越王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盒呈扁球形,盖与盒身上采用锤鍱工艺制成对向交错的蒜头形凸纹。这种工艺与纹饰、造型带有古代西亚波斯银器的特点,与中国本土的不同。专家认为这是一件海外舶来品,说明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

这件银盒传入中国后,在器盖和底部又加上了汉字铭文,还按照汉代盒子的造型,在盖面加钮饰,底部接上铜圈足。这种器物无论在过去或当下,都可视为典型的“洋为中用”之物。

· 金花泡 ·

西汉
二级文物
展期三个月
南越王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越王墓出土的金花泡为南方地区首见,很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金花泡饰、器形与制作都与中国传统的金、银器工艺迥异。金花泡的球面形泡体上的装饰纹样,都是用金丝和小金珠焊接而成的,这种焊珠工艺与西方出土的多面金珠上的小珠焊接法相同。据学者研究,焊珠工艺在公元前四千年时的两河流域乌尔第一王朝时已出现,随后流行于古埃及、克里特、波斯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淡青色弦纹玻璃杯 ·

西汉
一级文物
展期一个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汉代,玻璃制品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价值甚至赛过黄金。历经两千多年,这件弦纹玻璃杯依然晶莹剔透、光彩照人。它是汉代广西合浦经济文化繁荣、对外贸易兴盛的历史见证。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广西合浦成为汉代岭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繁华的港口和海陆交通枢纽。多年来,合浦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具有海外贸易特色的文物,这些文物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既承载着本土文化的基因,也烙上了异域文明的印记。

· 金珠 ·

东汉

二级文物

展期一个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下同一展中展陈的金珠
广西北海合浦九只岭汉墓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二面金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榄形嵌花金珠

这些金珠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要做出华丽精致的金珠,工匠首先需要将黄金熔成小金粒,然后将金粒成串,再焊接构成精美的立体造型,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艺。

据考证,在印度与东南亚地区,就曾发现不少与这些金珠相似的物件。此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金珠的身影也并不少见。

玻璃杯、串饰、金珠,这些文物都是反映“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重要物证。

· 熹平石经残块 ·

东汉

二级文物

展期六个月

洛阳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熹平石经”是中国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书,在中国教育史及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两汉独尊儒术,天下读书人均以研习儒家经典为要义。东汉后期,各种儒学经典版本众多,但依靠手抄来传播,难免出现讹误与曲解。为此,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为规范儒学经典版本,汉灵帝命令蔡邕、李巡等大臣标定经文,以隶书刊刻《诗经》《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7部儒家经典。
据载,石经共刻碑46座,每碑宽约1.4米,高约3米,全部碑文约20万字,历时9年方完工。石经刻成后,被立于京师洛阳开阳门外太学(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佃庄镇)讲堂东侧,供天下士子誊抄校正。因石经刻于熹平年间,故称“熹平石经”,且石经只有隶书这一种字体,所以也被称为“一体石经”。

民国至今,陆续有石经残石出土,散佚各处。据统计,如今熹平石经残石共存9000余字,散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熹平石经残块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这些珍贵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浮雕人物纹石摇钱树底座·汉

甘肃省武威市磨咀子汉墓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仪礼简·汉

甘肃省武威市磨咀子汉墓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狮串饰·西晋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平乐乡金村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刻纹象牙小棋·唐

甘肃武威南营乡出土

更多文物

在秦汉馆等你来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文物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