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际会,烽火渐熄,往事如烟。1960年的北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英国二战名将伯纳德·蒙哥马利元帅。这位曾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扭转北非战局的传奇将领,此次应周恩来总理之邀访华,自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而在招待宴会上,一个出人意料的身影亦现——前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作为曾率领百万雄师的五星上将,他的出席无疑使这场宴会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当蒙哥马利突然抛出”杜将军,你的百万大军去哪了?”这般锥心的质问,杜聿明一时无语。
幸赖周总理周旋,才将问题掩过。然而,离开宴会后,杜聿明对陈毅的一句反驳仍念念不忘——”陈毅的话,我只同意一半。”这句看似平常的感慨,却饱含着沧桑历程和深沉体悟,正让我们一窥当年纷飞的硝烟。
两军阵前,战火纷飞
1948年11月,共军曾组建新编12军团,由陈毅任军团长,粟裕任副军团长,统帅共军主力部队近20万人。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新阶段,共军决定发动战略进攻,瓦解国民党在华东和江南的统治。
1948年11月底,陈粟主力从山东出击,对峙着国民党军精锐之师杜聿明的第五军,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杜聿明在1947年12月被蒋介石调任统帅第五军,防御区域横跨苏皖两省,兵力高达52万人。
但受制于蒋家军阀体系的弊端,第五军无论从训练水平、装备条件还是官兵士气,都远不及对手的新编共军。1949年1月初,陈粟军猛攻滩浒口,双方在淮海地区遭遇激战。杜聿明果断指挥主力80万人集中阻击,暂时遏制了共军进攻。
然而,随着战事持续,国民党军的弊端逐渐暴露。杜聿明虽然累积多年统兵经验,但旗下部队实在训练不足,补给供应更是严重滞后,一度出现重大粮草短缺。相比之下,陈粟军官兵满腔热血,后勤管理有序高效。大规模的杀伤性新式武器装备,也使共军占据决定性优势。
4月23日,陈粟军在徐州突破杜聿明防线,短短10余天即席卷全豫、苏北地区。5月初,共军主力迅猛突进,把持重镇淮阴。杜聿明仓皇指挥所部仓惶逃窜,五军主力几近全军覆没。就在这残酷的一个多月内,杜聿明的百万雄师竟然节节败退,损失骇人。
淮海战役爆发不到半年,陈毅、粟裕领衔的共军主力便全面击溃了杜聿明的中原防御大军,歼灭国民党军50余万人。
作为素有”百万雄师”之称的第五军,在1949年淮海战役中遭遇了彻底覆灭。这无疑是国共内战最为决定性的一仗,共军由此确立了胜机,推动了战争走向最后的胜利。
风云际会,言辞尖锐
1960年,蒙哥马利前来访华,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接待。作为东道主,周总理亲自主持了一场隆重的招待宴会。令人意外的是,除了出席的中方将领陈毅等人外,前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也被邀请与会。
作为曾率领百万大军的五星上将,杜聿明的出席无疑引起了场内外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对此颇感疑惑:杜聿明虽然已被特赦,但其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与这场国事活动的高规格不太相称。为何周总理会特意将其列为接待名单?
事实上,邀请杜聿明出席,正是周总理一贯做事风格的体现。周恩来胸怀开阔、气度非凡,他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向世人展示新中国的包容大度。即便是战场上的昔日对手,只要改过自新,亦能被纳入怀抱。
杜聿明能够从战犯蜕变为公民,正是周总理这种宽广胸襟的最好诠释。另一方面,蒙哥马利本人也对杜聿明十分感兴趣。作为二战著名将领,蒙哥马利对东方军事家的指挥艺术向来怀有浓厚兴趣。而杜聿明曾亲率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多年,在东南亚地区小有名气。
蒙哥马利此行正是希望能一睹这位东方将军的风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招待宴会如期举行。宴会伊始,双方谈话还算融洽,皆是一些寻常的社交辞令。但很快,蒙哥马利就抛出了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尖锐问题:”杜将军,你的百万大军去哪儿了?”
面对这等锐利质问,杜聿明一时哑口无言。他心知这个问题太过复杂,简单两句实难作答。无奈之下,他只好指着陈毅元帅打趣道:”都送给陈毅将军了,被他吃掉啦!”杜聿明这番话语,无疑是机智应对的一种方式。
他既没有正面回避,又不失风度幽默,可谓是相当巧妙。但显然,陈毅并不领情。作为将军出身,他对于胜负问题向来敏感。面对杜聿明这般半真半假的托辞,陈毅忍不住直言反驳:”你哪里有那么大方,你的百万大军是被我一口一口吃掉的。”
沉潜反思,挥笔自省
离开宴会现场后,杜聿明对陈毅的那番直言依然念念不忘。作为一代名将,他自然无法轻易释怀。在这场宴会之前,杜聿明就一直在反思国民党军队的失利。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蒙哥马利提问和陈毅反驳的引发下,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陡然加深了。
一路赶回府邸,杜聿明幸遇故人杨伯涛。二人毕竟是多年交情,加之杨伯涛亦有军旅出身,杜聿明便把方才的经历娓娓道来,并当即抒发了一番心中的感慨:”陈毅的话,我只同意一半。”
作为知心好友,杨伯涛自然追根究底地追问下去。经杜聿明解释,原来他的潜台词是,国民党军队的失利,除了陈毅、粟裕那一半的原因外,另有一半更为重要的根源——那就是他们自身的问题。
杜聿明说,国民党军官遭遇的最大困扰,便是官吏作风的沉疴。一些军官只知享乐,不愿吃苦;一些军官只知拍马,却无心于训练;还有一些暗昧腐化,临阵脱逃。在这样的军阀体制下,官兵的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
再加上许多士兵都是被强行征召入伍,缺乏训练和战斗意志,所以往往遇强则溃。面对陈毅、粟裕领导下的高度组训共军,国民党军的集训状况相形见绌,战斗力自然低下。而陈毅、粟裕手中的大量俄制先进武器,更是加深了国军的劣势。
说到这里,杨伯涛对杜聿明的分析是肯定认同的。他也突然想起,当年国民党在云南的覆灭,就与杜聿明有着密切关系。
原来,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蒋介石便着手解决云南地方实力派龙云的问题。龙云凭借自己的军阀势力,在云南一直摇身一个半独立政权,令蒋极为头疼。然而,蒋介石又顾忌龙云号召力太大,如直接军事打压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于是,蒋找到了当时在云南驻防的杜聿明帮衬。杜聿明在蒋的授意下暗中策动,孤立并压制龙云。最终龙云无力反抗,只得向蒋投降。蒋介石因此重新掌控了云南,杜聿明亦成为蒋最为信赖的心腹之一。
云南之役,龙云之变
杨伯涛提及杜聿明与龙云之役的关联后,杜聿明沉吟片刻,似乎也想起了那段隐秘的历史。他告诉杨伯涛,虽然当年确实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成功孤立并压制了龙云,但事后他也意识到了这一行为的严重后果。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西南地区的形势一度相当被动。云南方面,实力派龙云凭借手中兵马,在当地虽无号召力却极有话语权。他不服中央政权,屡次对蒋介石的命令置若罔闻。蒋为了消除后顾之忧,急于整饬云南局势。
然而,直接发动武力平叛,蒋显然也有顾虑。一旦引起骨肉相残的内战,很可能适得其反。况且,龙云在云南根基太深,想要轻而易举制伏他也颇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找上了杜聿明。
杜聿明当年在云南任职,对当地军阀勾心斗角的情形了如指掌。经过一番酝酿,杜聿明暗中布局,逐步切断了龙云的军源和根基。最终,龙云在渐失实力的情况下,只得向蒋介石低头。蒋介石由此重新掌控了云南,而杜聿明则得到了蒋的重用和赏识。
就这样,蒋介石在云南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表面上再次扩大了权力版图。但杜聿明事后清楚地意识到,正是他的这一做法,为将来卢汉在云南起义埋下了祸根。
卢汉之所以能在云南轻易夺权,关键在于龙云被孤立、内部分裂严重后,云南各路军阀权力开始出现真空。加之国民党统治腐朽,造成民怨沸腾,所以卢汉一举武装便如入无人之境,从此云南沦陷。
如果当年蒋介石能够用兵权和政权来整饬云南,或许就不会留下这些后患。但为了一时的权宜之计,却酝酿了日后更大的祸患,这正是国民党在云南最终覆灭的主因之一。
回想起这段往事,杜聿明不禁感慨万千。他告诉杨伯涛,当年受蒋介石之命孤立龙云的经过,他已编撰成《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一文加以记录。
文章写道:”蒋介石经过此事件后控制了云南,表面上扩大了地盘,增强了实力,殊不料为以后卢汉在云南通电起义,埋下了伏笔!”
笔砚留香,史笔传薪
杜聿明的《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一文自成稿后,很快便在文史专员的圈子里传开了。大家对于杜聿明敢于直面历史、还原真相的勇气,都纷纷表示赞赏和钦佩。这无疑是一股正能量,影响了更多人。
其中,杜聿明的老战友邱行湘看了这篇文章后,也深受触动。他想起了自己曾亲历的另一段艰难历程——那就是洛阳战役。邱行湘当年亲自指挥国民党军队在洛阳一线阻击共军,最终却陷入了彻底覆败的境地。
读罢杜聿明的文字,邱行湘仿佛重新勾起了当年那段惨淡经历。他在心里默默地反思,如果当年共产党不来攻打洛阳,自己恐怕根本意识不到,国民党军队的腐朽和无能已经到了如此地步。
有了这层认知后,邱行湘也开始下笔,撰写了一篇长文《洛阳战役蒋军就歼纪实》。在这篇文字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当年在洛阳一线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过程,并剖析了最终溃败的种种原因。
邱行湘坦言,国民党军队在洛阳的覆没,虽然表面上是被共军打败,但根本原因其实在于军阀体制的弊端和内部矛盾。很多军官只知铺张挥霍,压根就没有为战斗作好准备;还有一些人手中的军队,根本就是流氓无赖混编而成,根本无战斗力可言。
不仅如此,邱行湘还在这篇文字中,直接点评了蒋介石的决策存在重大缺陷。蒋介石在洛阳一役中,多次错判形势,使防线分兵过多,兵力被过度分散。当共军集中主攻时,国军方面根本无力集中兵力反击,只能任人宰割。
除了军事上的失误,政治上的腐化也是国民党覆灭的一大祸因。邱行湘说,当时国军将士的生活极其贫困,但很多地方首长却仍在大兴土木,挥霍浪费。这种腐朽统治,怎能不被士兵所不齿,是必然会内耗国力的。
邱行湘的这篇文字一经发表,立刻在文史专员的圈子里引起了轰动。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亲历者,邱行湘的还原无疑是对历史最大的贡献,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资料:
来自 江天. 周恩来与国民党高级将领[M]. 1998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