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璋

近日,有一位女教授与一位男士就历史真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女教授坚持认为历史应该有真相,而男士则坚决主张历史并无真相。随后,双方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过程中,男士以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典故为例,进一步阐述其观点。他强调,根据他的考据,宋朝时期无法制作出如此巨大的缸,因此真相到底是什么,永远不知道。此外,他还提出了关于砸缸所用工具的疑问,认为无法确定司马光是否使用石头、砖头或其他物品进行砸缸。男士的这一连串质疑使得女教授陷入了词穷的境地,无法继续反驳。最终,女教授对男士丰富的历史知识表示钦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不可能100%了解真相,也不需要100%了解真相。司马光儿时砸缸的事迹,仅是《资治通鉴》中简短记载的一则小故事。此故事未详述事件经过,亦未揭示被救孩童的身份及其后续命运。其目的仅在于展现司马光自幼便展现出的聪明才智与勇敢品质。即便《资治通鉴》未曾记载此故事,对司马光生平的评价亦无实质影响。毕竟,司马光一生事迹丰富,档案众多,我们已可从现有可靠的史料中充分了解其为人。至于是否确有砸缸之事,宋朝当时是否具备制作大缸的技术,以及司马光使用何种工具砸缸等细节,均属历史中的细微末节,对于史学研究而言并无重大意义。过分追究此类细节,如宋朝是否能制作大缸、司马光使用何种工具砸缸等,实乃吹毛求疵,对于史学研究而言毫无意义。毫无意义的事情不是史学家应该追求的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有一位朋友,他父亲做过汪精卫的秘书,他写有很多文章替汪精卫辩污。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否认汪精卫是汉奸,也未否认汪精卫的后半生给国家带来了灾难。然而,他尽可能的替汪精卫洗白,声称汪精卫并非如外界所认为的那般恶劣。他认为汪精卫在当时的复杂环境下有着自己的考量。他曾撰写一篇文章,描述了一次重要会议的情况。

据这篇文章所述,会议开始前,蒋介石与汪精卫已经就各自的立场和议案达成了共识,汪接受了一个新职务。会议结束后,官方记录显示汪精卫满面笑容地走出会场,因为他获得了一个虚衔而感到满意。作者找出各种证据,力求证明汪精卫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因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不得不勉强接受该职务。在接任此职后,他回到个人的私家车内,掩面痛哭,表达了对接受这一职务并非出自内心所愿,没有笑容满面。作者为此花费了大量篇幅进行详尽的求证。但是汪精卫无论展现出的笑容满面,还是痛哭流涕,这些外在表现都无关宏旨,关键在于他选择了接受这一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由于汪在党内的高地位,以及在未抗战时期与蒋介石的权力争夺,他有权选择不接受。然而,一旦选择接受,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至于有人为汪精卫辩解,称其接受职务并非出于个人权利欲望的满足,而是出于对国家、对老百姓的考虑,甚至声称他是被迫无奈、内心充满挣扎地接受这一职位——所有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汪精卫在实际行动中背叛了国家和人民,成为了汉奸,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历史学家不会过分关注汪精卫个人的内心世界如何痛苦挣扎、天人交战。历史的真相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历史必然有真相。

今日的历史并非缺乏真相,而是可能由于两个因素导致其未能准确呈现。首先,研究历史的人不负责任;其次,研究历史的人心术不正。否则历史绝对有真相,且真相靠的是大量的史料,不是靠孤证。历史也不必追究,司马光究竟有没有砸缸这种细微末节。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