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说八道

原指“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

“胡”是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胡说”就是胡人说讲。

“八道”指佛经的八圣道。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说荒诞之言。

胡人讲解八圣道,简称作“胡说八道”,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表示“不可信”。

如今则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事不登三宝殿

佛教有三大“宝”:释迦牟尼为“佛宝”,经籍教义为“法宝”,弘扬佛法的僧团为“僧宝”,合称“三宝”。

后来人们用“三宝”泛称佛教,如南陈徐陵的:“绍隆三宝,弘济四生。”

而“三宝殿”则是指佛殿。寺门中的规矩,上佛殿时必须恭敬肃穆,进行礼拜、诵经、供养等,不得随意在佛殿里闲逛、闲聊。

所以俗语中有无事不登三宝殿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大皆空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

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

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如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六十岁来一梦轻,飘然四大御风轻。”

后来又把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称为“四大皆空”,如《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口头禅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甚至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

禅宗还认为“开口即错,用心即乖”,“等你开口,堪作何用!”。

禅宗的末流,喜欢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

“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性”的宗旨。

后来,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也称为“口头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花乱坠

传说佛说法时,诸天感动,撒下香花作为“供养”和皈教。

如:“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

又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时感动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

后多形容讲经说法,有声有色,极其动听。亦指言谈虚妄,不切实际,或用甜言密语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头是道

原本是禅语,指开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内外打成一片,乃至吃饭穿衣、挑水打柴、一举一动、开口闭口,无一事不与“妙道”冥合。

所谓“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皆大欢喜

原来是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

如:“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又如:“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

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醍醐灌顶

“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

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槃”、“佛性”等。

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如唐代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

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上海宁国禅寺,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