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看过很多很多大学生自杀的新闻,只是从心里为他们可惜,并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我的态度。

但最近,我看到很多网友在新闻下面评论说,现代年轻人是怎么了,太脆弱,抗压能力太差。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想跟大家讨论一下,真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了,还是生活确实太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会说,大学生有什么压力呢?天之骄子,风吹不着,日晒不着,肚子饿不着。

确实,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对压力的标准原本就不一样。这个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我作为一个过来人,现身说法,其实天之骄子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首先是就业,毕竟吃饭是大事

教育部预计在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会第一次突破900万,达到909万,2022年会更多,超过100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生多了这么多,就业市场呢?

总体规模变化不大,而且对人才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度的要求更高,这些趋势必然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还记得1998年修订版《新华字典》中有一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现在品品这句话,感觉成了冷笑话,压力山大。

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学历鄙视链也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

清北的鄙视其他985的,985的鄙视211的,211的鄙视一般重本,重本的鄙视二本。处在高校鄙视链底层的,所谓“二本生”,就是被名校拒绝的学生们,他们的比例最大,占现有毕业生的90%左右

越来越多的公司会选学校,挑学历,不仅仅是大厂和名企,很多一线大城市的普通企业也不会给占比90%的二本学生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庭情况比较好的学生甚至会选择付费实习,花钱买大厂的实习机会,充实自己的简历,装点门面。

很多机构和掮客从中捞钱,甚至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更多没钱的普通学生被挤走,与心仪的岗位彻底绝缘。

不光职场,现在租房子也开始歧视了

据说有个生活非常有品质的房东,要求房客必须是211,海外留学生最好,理由是这些人素质高,配得上自己这么高品质的房屋配套家电和环境。这算是比较奇葩的,但在一些大城市,租房前“面试”不是什么新鲜事,要求简历、要求学历都已经成了常规操作。

就业遇难、租房也有鄙视链,很多普通二本生,为了摆脱身份,增加竞争力,会选择考研这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条路真的好走嘛?

2019年,341万的报考人数破纪录。而今年达到了377万人,再破记录。

或许应了那句话:最难考研季,永远是下一年

一战二战,甚至三战四战考研的学生都坚信,只要考上,进去一个好大学,就能够摆脱二本身份,增强竞争力。

但实际呢?

搞科研被导师霸凌、压榨,压力大到自杀的研究生不在少数。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也在贬值。等到读完研,工资可能还没本科同学高。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看明白了,这一代年轻人不是脆弱,甚至可以反过来说,我们很坚强。就业的压力、安居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从记事起,无形的细密的重荷就负载在我们身上,早就把我们剪裁得规规整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其实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前行的,沉默着老老实实的交税,老老实实的工作。网上流传着很多学历鄙视链的笑话,还有很多关于失业、关于996、关于打工人的笑话,作者就是我们自己,这群敢自嘲的年轻人

归根到底,不是我们这届年轻人缺乏奋斗精神,而是未来太难把握了。

人生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是我们能喊落幕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找寻属于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