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马拉松,

或许是跑者们追逐人类第三极的

最佳方式。

作者|Sunny、尼奥、雨茶

编辑|晏懿

图片|珠峰赛事组委会、知行合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球第三极”珠峰下跑一场马拉松,这个创意足以让全世界跑者向往,列入愿望清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极珠峰,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跑者们追逐珠峰的最佳方式无疑是珠峰马拉松。为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首届珠峰马拉松于2003年拉开帷幕。赛事以两位传奇英雄命名:世界上已知最早登顶珠峰的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他来自夏尔巴的向导丹增·诺盖·谢尔帕,而珠峰马拉松的比赛日——5 月 29 日这一天,正是他们一起站上世界之巅的日子——这就是丹增·希拉里珠峰马拉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昆布冰川边出发,眼睛看到的是数座八千米山峰环绕,但脚下碎石嶙峋,崴脚是家常便饭,珠峰马拉松是“眼在天堂,脚在地狱”最真实写照。

比赛的起点位于南坡大本营附近海拔5364米的昆布冰川,终点在海拔3446米的南池巴扎,路线为标准的42公里。同时还设有70公里和21公里两个组别。

据悉,在2000年代,便有从南坡登珠峰的中国人在登顶的准备期便临时报名“顺便”参加过珠峰马拉松,但有正式成绩记录的中国参赛者则来到了2010年代。其中,来自云南的探险家金飞豹是首批参加珠峰马拉松的中国人之一,他在2014年成为当年唯一参加该项赛事的中国人。对于这位2006年便登顶珠峰,并成为世界上首位同时攀登过七大洲最高峰和跑遍七大洲马拉松的人来说,珠峰马拉松的高海拔并没有多大的挑战。但珠峰马拉松依然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也是他喜欢给跑者们推荐的两场特色赛事之一(另一场为极地长征系列赛)。

2016年,因知行合旅行的组织,国内参赛珠峰马拉松的人暴增至20余人,让该赛事逐渐被国内跑者们熟知。今年,更是有超过20名中国跑者选择来体验珠峰马拉松,我们找到了其中的代表,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跑步从不追求数量和速度,也不从众追求热点,对城市跑除了可以出差顺带跑一个外基本没兴趣,国内马没跑过,只选择那些自己有强烈的意愿又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不得不平时保持一定的训练和努力才能完成的赛事。

珠峰马拉松的赛事日刚好和我的生日是同一天,这也应该是身为跑渣的我要报这个马拉松的主要原因,但因工作原因无法腾挪出这么长的时间参加前期拉练,直到2019年才在犹豫中报名了2020年的赛事,但因疫情取消了。今年刚好是我60岁的生日,这几年团队建设也算成功,就想着 给自己60岁的人生一个特别的礼物吧。

第一次听说珠峰马拉松是在2016年跑北极圈马拉松的时候。还记得那一年我刚好在欧洲出差,与北极圈马拉松赛事的时间基上是无缝对接的。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有难度的马拉松越野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听到了‘地球三级’一说,从此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尤其是北极熊挑战赛的成功和不错的成绩也让这个当时看来有些遥不可及的梦想有了坚实的信心。这次珠峰挑战赛的成功也让南极排上了日程。

由于工作原因,我无法什么马拉松都去跑,也往往以忙为借口挤占日常运动的时间,但跑步带给我的改变和收获是显著和巨大的,为此我会每年设立两个比较有挑战的目标来逼迫自己坚持日常训练。

为了应对这次挑战,我从去年10月开始备赛,特别邀请我中欧的同学慧跑公司的老大顾晓明做我的指导,他曾帮助我在2016年成功完成北极圈北极熊背靠背挑战赛,他的帮助让我相信科学的训练也可以让普通人完成之前认为不可能的梦想。我很感谢他。同时由于之前工作时间过长,有颈椎和腰间盘突出的问题,他又介绍了一个特别专业的运动康复治疗健身会所,我在他们的帮助下以前影响跑步的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也让我面对这次挑战有了更大的信心,因为我知道,我这个年纪的健康和生命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必须做到安全完赛,完璧回归到爱我的家人朋友和团队中。

此次马拉松与以往我参加的一些赛事相比,高海拨即是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挑战,赛道多为碎石路段,沿途又有许多无敌的风景诱惑,滑倒摔倒的风险无处不在,同行队友11人就有4人扭伤或摔伤,概率还是很高的,所谓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里说的就是这里吧?不过完赛之后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经过这些困难的磨砺,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以及在面对生存考验的时候,队友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

对我而言,每一场比赛都会进行周密的计算和规划,目标设定好后把困难想多一些,把握几个关键卡点,过程还是很享受的。尤其慢慢地大家节奏拉开,仿佛辽阔的天地间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那种自己与自已从灵魂到身体完全不受外界干扰的对话绝对是跑步过程中最美妙的时刻。

因为怕受伤,所以整个过程还是比较专注在脚下的。也做了许多预案,队友说我就像个百宝箱,他们的需要我基本都有。应该说每一次都会做最坏的打算, 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剩下的就交给缘分了。有了这样的心态,过程还算顺利。

我喜欢跑步,尤其是越野是因为它可以让我暂时忘掉现实的压力和烦恼,享受一个人内心的纯粹与孤独,虽然我影响了许多人热爱跑步,但我从不推荐什么赛事,因为每个个体除了经济条件的差异外对于跑步理解,目标和追求也不同。但如果有人问起,我会给予诚实和客观的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珠峰马拉松从考虑到报名参加还是有过纠结,主要是高反和年龄的因素,通过和前辈们的交流以及对珠峰马手册的研究,特别是和知行合逸崔博士的多次交流,让我打消了疑虑,决定加入这个难得的运动探险观景之旅。

我是(5月)17号到的加德满都,18号开始EBC徒步,27号到达珠峰大本营,29开始比赛。EBC徒步路线是世界前十徒步路线之一,一路美景充盈眼帘。雪山峡谷,花树翠柏,世界屋脊之自然风光无以比拟,尤其到了5000的雪线以上,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叹为观止,万年冰川横亘眼前,千丈雪山直插云霄。在它面前,傲慢的人类显得如此渺小脆弱。此时,除了敬畏无它可选。

这次珠峰马因为行程设计的非常科学合理,我没有遇到任何问题,纠结于心的高反,在到达珠峰大本营后荡然无存,(这也使我麻痹了一下,第二晚开了“天窗”睡觉被冻醒)。

这次行程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和夏尔巴人有了深度的交流,从EBC的起点南池到everst camp,一路住宿在当地人开的客栈,随行的背夫很多都是夏尔巴人,这也就对这个坚韧的民族有了较深的了解。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呵护和珍惜。是我以前无法想象的。

珠峰马赛道艰难早已耳闻,实际情况则更加严峻,有些路段着实凶险,特别是前十公里的路段,几乎没有平地,全是石块堆砌而成的山体,除了时刻注意脚下的安全,还有留意山上的滑石,这些因素加上高反给人心理上的压力,安全迅速地跑完这场赛事并不容易,队友中有多人出现摔伤扭伤的情况,我也不例外,二次扭伤在同一部位,好在不很严重,完赛后坐下休息片刻,起身才觉疼痛难耐。不过这些小意外比起完赛后的喜悦可以轻松略过。

珠峰马难不仅在赛道上,也在于:放慢脚步抬头仰望远方,醉心于雄伟壮阔的自然之美;还是埋头脚下尽快的到达终点之间的二难选择。毕竟世界之巅的独到风光,这里仅有。要说珠峰马和其它赛事最大的不同,就是绮丽壮阔的美景和乱石嶙峋的赛道奇艺般的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常说的“眼在天堂,脚在地狱”。 这是一场炼狱之旅,也是一次巅峰挑战,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珠峰马是马拉松的天花板之缘由……

我的小目标是六大满贯和世界三极马拉松,除此之外是世界各地有特色、有影响的马拉松赛事。知行合逸的全球赛事推荐,正好符合我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对比,我觉得该平台产品取材广泛且慧眼独到;在繁纷的同类产品中总能一枝独秀。犹如这次的珠峰马,尽管沿途群山环绕,但巅峰之高度无可企及。

我觉得人生多种追求,如品味美食,时尚穿着,挑战自我,游历他乡,都无可厚非。恰好我对冒险人生和观山阅海感兴趣,所以选择珠峰马拉松实属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是七八年前,我就知道珠峰马拉松了。而且因为我之前是登山的,了解到珠峰马拉松是唯一一个你可以不需要办登山证,但可以在珠峰大本营住宿机会的赛事,所以一直想参加这场马拉松。

2014年,我其实来EBC徒步过,但是因为当时时间有限,没有走到珠峰大本营。所以,今年来参加珠峰马拉松是来圆梦的,希望借着珠峰马拉松的机会,能抵达珠峰南坡的大本营,顺道跑一场马拉松。

说实话,我并没有特别的为珠峰马拉松做准备。因为珠峰马拉松的行程一共是19天,组委会安排的很完善、很科学,就是让大家不停地反复去适应海拔,所以大家只要按照组委会的安排,一般都能很好地适应海拔。

参加珠峰马拉松,最重要的因素是看你有没有高反,如果没有高反的话,比赛的关门时间是15个小时,就是走都能走完。

珠峰马拉松和我之前参加的马拉松和越野赛的差别非常大,它的起点在珠峰大本营,海拔5300+米,我之前从没参加过海拔这么高的比赛。所有人都要在珠峰大本营露宿两个晚上,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高反症状,而且这两晚上的条件其实很艰苦,很难睡好。然而赛事 起点真的就是在大本营的脚下,旁边就是世界级的景观昆布冰川,这是其他比赛无法比拟的。

因为海拔高,它的装备还是有其特殊性,需要适应不同的海拔和温度。参赛需要准备很多的户外类装备,比越野跑的装备要求还要更高一些。

但它最艰苦的部分,也是它最美妙的部分,因为可以在珠峰大本营出发,见到特别壮观的珠峰大本营的景色。

我这次比赛状况频出,出发不到10公里的地方就脚崴了,之后基本一步都没有跑,全程走完,大概用了11个小时40多分钟。

所以这也是我给大家推荐珠峰马拉松的理由: 它虽然看起来非常高大上,但其实是普通跑者都能体验的比赛。无论你觉得自己是跑步小白,还是大神,都可以来尝试这场比赛。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