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夏时节,最近的天气是一阵大雨、一阵日晒,可谓湿热交蒸,天气也越发燥热,很多茶友都不太想喝热茶。

在这个季节,一杯清凉爽口的“冷泡茶”成为更多茶友的心头好!因为低温的冷泡茶水入口后,不会带来热泡茶那般热气上涌、热汗直流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有坚守“热茶派”的茶友质疑,低温冷泡能泡出茶叶的精华吗?诚然,冷泡茶不像热泡那样,可以在高温下快速泡出茶叶中的精华物质。

但国内不少科学研究都证实了冷泡是可以泡出茶中内含物质,只不过温度较低,水浸出物少、析出速率较慢,造就了冷泡茶与热泡茶的口感天差地别。

冷泡茶优势

如此一来,冷泡茶也意外拥有了一些热泡茶所不具备的优势,从品饮体验方面整理为以下几种:

咖啡碱含量少,利于睡眠

冷泡茶通常是以常温纯净水或放凉的白开水冲泡,由于冲泡水温较低,能有效抑制茶叶中咖啡碱物质的析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白茶研究所等研究员冲泡白毫银针对比研究结果

如上图不同水温冲泡白毫银针的研究结果所示,4℃冷水浸泡15小时的咖啡碱含量,仍低于沸水热泡1小时的含量。

由此可见,咖啡碱易溶于高温热水,在冷泡茶中的析出量少而慢,夏日饮用不容易造成尿频、尿急,引发失眠等现象。

释放低沸点芳香物质,清香持久

茶叶中富含各种芳香物质,可分为十余类:醇、醛、酮、酸、酯、內酯、酚及其衍生物、杂环类、杂氧化合物、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当中大多数为脂溶性芳香物质,可溶于水的沸点是不同的,冷泡时释放的是茶叶中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更多的高沸点芳香物质难以析出。

因此,冷泡茶虽不如热泡茶香气馥郁,但胜在清香扑鼻,丝丝缕缕、持久不散;而高温释放的茶香持久性相对较弱,易随温度降低而散去。

低温冷泡,口感更清甜

茶中内含物质的释放与冲泡水温有关,如咖啡碱易在高温中释出,而呈鲜味的氨基酸则在低温下也可以很好的析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茶和乌龙茶的原叶型态冷热泡对比结果图

据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发布的绿茶乌龙茶的原叶型态冷热泡对比的研究表明,绿茶冷泡两小时的氨基酸含量,就已高于热泡第一道绿茶中的氨基酸含量。

可见,在低温冷泡下氨基酸不容易被破坏,能更完整地析出,且冷泡两小时的绿茶中茶多酚含量远低于热泡第一道,造就了冷泡茶比热泡更鲜甜的口感。

冷泡茶误区

冷泡茶虽好,但刚接触的茶友们在家DIY冷泡茶时难免会碰到一些误区,导致冷泡出来的茶汤口感不佳。

在此,小懂就来为大家整理一番冷泡茶常见的三大误区,夏天想尝试冷泡茶的茶友们,不妨参考一番~

冷泡茶要不要洗茶?

喝惯了热泡茶的茶友们,泡茶时总喜欢洗一道茶,再正式冲泡饮用,转而选择冷泡茶时难免改不掉这个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适合冷泡的茶叶通常是原料鲜嫩、发酵度低、年份新的绿茶、黄茶、新白茶、清香型乌龙茶、高等级红茶等。

上述的这些茶叶,一般是不需要洗茶的,在冷泡时可直接投入常温的瓶装纯净水中,轻晃瓶身充分浸润茶叶后,再适当冷藏即可。

茶叶热泡后冷藏=冷泡茶?

冷泡茶的定义很简单,就是用冷水冲泡茶叶,水可选择晾凉的凉白开或常温矿泉水,甚至是用冰块来冷萃茶叶均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将茶叶热泡后,再进行冷藏的茶则背离了冷泡茶的定义,这与热茶放凉是一样的性质,不能等同于“冷泡茶”。

这种热水冲泡后冷藏的茶,只能说是“冷却茶”,虽然茶汤入口也是凉的,经热水冲泡的口感却没有冷泡茶那般清鲜爽口。

冷泡茶可以一直浸泡?

冷泡茶有别于传统热泡茶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冲泡,才能泡出茶的好滋味,但这不代表冷泡茶适合一直浸泡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冷泡茶的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常规冷泡法建议时长为4-8小时,风味最佳。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茶叶中内含物质释放的更多,口感也更接近于热泡。

从卫生角度出发,冷泡茶也不建议浸泡太长时间,低温冷藏下虽然会抑制微生物繁殖、细菌滋生,也只是速度减慢,不代表消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夏日饮用冷泡茶注意保持健康卫生,冷藏时采用密闭的瓶子为宜,茶叶冷泡好后最好在24小时内饮用完毕,以免微生物繁殖。

以上三大冷泡茶误区,茶友们在尝试冷泡时可以参照避免哦~ 大家还知道哪些冷泡茶误区?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冷泡茶由于温度较低,对肠胃的刺激性相对较大,夏天饮用不可贪杯,尤其肠胃虚弱的人不建议喝冷泡茶!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根据文中提及的顺序排序):

[1]《冷泡茶之物化成分分析》,牟玉如、区少梅(1.中兴大学食品科学系 中国台湾; 2. 中台科技大学食品科学系 中国台湾)

[2]《白毫银针内含物质浸出规律研究》,岳文杰等,《茶叶科学技术》2011(4):28~32。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茶知识

与茶友谈茶、喝茶

群内不定时发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