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官方调查给下了定义,特朗普时期对华商品加征关税,搞不正当竞争,相当失败;
  • 张忠谋支持美国的芯片政策,芯片生产成本高企,有苦难言;
  • 美国媒体拱火,呼吁西方加大对乌克兰武器援助,冲突中的双方都是输家,只有美国军火商在数钱。
特朗普的贸易战坑惨了美国企业

数据显示,美国特朗普时期对华贸易战是失败的。在一系列官方调查后,美国把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战定性成了“对美国有害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3月15号发布的报告,在漫长的调查之后,该委员会发现,特朗普政府对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扬言要让中国付出代价,但为此付出代价的其实是美国进口商及消费者。美企进口价格和美国物价因特朗普政策发生上涨。

彭博社在同一天的报道中指出,这一发现意味着美企几乎承担了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全部成本。报告的结论支持了美国商会和一些经济学家长期以来的论断,即关税成本伤害的是美国企业,而不是中国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美国政府会把之前的不正当竞争政策给修正,或者取消呢?

首先,我感觉我们是可以有这个期待的,这些数据已经证明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不正当竞争,或者说中美贸易战的博弈,美国是失败的,在这种情况下,至少推进中美两国之间各种可能的合作,可能性会大一些。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

毕竟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只是一个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准司法机构,只有对贸易相关事务的广泛调查权,并没有执法权,如果想以此事追究特朗普的责任,还需要走非常繁琐的流程。

而且这次的调查结果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只是通过详细的调查,对过去的经济学家及商界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实际数据上的印证而已。

其实,这类观点在特朗普2018年开始贸易战时,就已经有人提出,因为美国对中国的商品存在刚需,短时间内难以寻找合适的替代者,在对中国商品施加关税以后,美国又无法停止进口中国商品,这违背了加税遏制的商业逻辑和基本经济原理。

通过增加税款来遏制外国商品的基本原理是使其价格上涨,失去市场竞争力,被本国商品取代。但中美的情况并不适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中国商品,美国是有刚需的,即使涨价之后的中国商品仍然会被市场接受。甚至来自其他国家的商品,看着中国同类商品涨价了,它们也跟着涨一波价,来谋取利益。

但当时这只是一种理论判断,没有实际数据支撑,所以拜登上台之后还是继续延续了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政策。

我看委员会的报告说,在特朗普实施加征关税政策之后,被加征关税商品与美国国内同类商品的价格几乎是一对一的上涨。

就是美国对中国品牌的商品征税,其他所有品牌的同类商品就一起涨价。

我们简单理解就是资本追逐利益的本质,美国如果无法抵消对中国商品的刚需,最终的结果都只能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企业界很早就开始反对这种不合理的关税加征。去年七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有一场为期三天的激烈辩论,大量美国进口商和制造商坚决反对继续加征关税。

迄今为止,已有超过6000名原告起诉美国政府,要求政府赔偿他们被动承担的数十亿美元对华关税。

世贸组织也已经裁定一项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违反贸易规则,呼吁美国改正。

但美国均选择无视,时至今日,那些把企业和消费者害惨了的特朗普政策依旧在实施之中。拜登上台后,尽管多次声称“考虑削减对华关税”,但迟迟都没有采取行动,现在特朗普时代转嫁给企业和民众的成本依旧在被拜登转嫁给企业与民众。

台积电在中美竞争中选择美国

在美国对中国的竞争策略中,芯片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前段时间比较重要的两个动作,一个是美国的《芯片法》,搞芯片产业的小院高墙,一个是对中国台湾的芯片产业掠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没完,最近这场“芯片大战”中,又有了新消息。

这次发声的是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3月16日他在一个活动上跟《芯片战争》的作者克里斯·米勒对谈,他向米勒提问说,如果在不爆发战争的前提下,半导体供应链在未来5年会有什么变化?

米勒回应说,供应链会走向中美两极化,政府与企业都会增加对芯片供应链的投资,投资规模会越来越大。

芯片的生产制造未来会呈现的趋势是集中化降低,怎么理解呢?就是目前芯片的记忆体主要集中在韩国生产,逻辑芯片则集中在台湾地区,各个地区国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未来这种情况会出现变化。

米勒说完,张忠谋什么表态呢?

首先,他表态支持美国的政策方向;

第二,美国想让中国半导体发展速度慢下来,他没什么意见。

第三,他认为美国对中国的制裁,不会影响到国际芯片产业进步。有关这点,他给的解释是在芯片制造技术上,大陆起码落后台积电五到六年,大陆搞不定的先进芯片,台积电在五六年前就可以轻易制造出来。

第四,张忠谋并不同意在美国过度扩大芯片制造产能。晶晶在之前的视频里给大家分析过,确实在美国制造芯片,成本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按照拜登的计划,把美国全球芯片生产份额由11%提升至30%以上,把这套想法全盘实施的话,芯片整体涨价是必然的,这不符合芯片产业的发展趋势,都越搞越便宜,现在越来越贵,有违市场规律,倒行逆施了。

因此,我看张忠谋“建议”美国,适当提高几个百分点的芯片产能占比,满足美军军用芯片供应即可,不用把目标定那么高。

我感觉张忠谋的这段话,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我们要辩证地听。

首先,中国大陆芯片产业在快速追赶尖端技术,这是事情,我们也没有什么好遮挽的,光明正大竞争嘛。

但美国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打压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并对我们进行产业掠夺,张忠谋反而为美国做辩护,这是有诸多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忠谋是台积电迁美的主要推动者,台积电把非常先进的3纳米与5纳米芯片产能迁移至美国。

当时,对了堵住悠悠众口,张忠谋把台积电迁美说成是“全球市场优化投资”,并多次给美国站台,说美国的制造成本虽然高,也只会高个50%左右。

但实际上,我看媒体曝光的台积电首席财务官黄仁昭的说法,在美国生产芯片的成本远比台湾地区高,而且不是高出一点点,即使接受了拜登政府的补贴,成本涨幅仍然可能在4到5倍。

原来晶晶也给大家说过,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许可证成本,法律法规的适应性成本以及人员学习成本,这些成本一个都跑不掉,这四座大山不会是一次性成本,而是会压着台积电好几年。

“舔美”注定没有好下场

这些完全违反商业理性的行为,我根本没有办法用正常的经济学知识来解释,我只能说,张忠谋爱美国“爱得深沉”

或者说张忠谋已经看清了美国一直在打台积电和台湾岛的算盘。一旦台海开战,台积电就是美国的目标,所以他急着在美国赔本赚吆喝,有一层考虑就是要分散安全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我看前美国国家安全局顾问欧布莱恩最近的发言也印证了美国的规划,他说若台海发生战事,美国会直接摧毁台湾的半导体设施,以免被大陆利用。

这话马上传到台湾地区媒体人那里。岛内媒体人黄扬明15号在“国民大会”节目中就强调,现在不是疑不疑美的问题,是美国连真心话都讲出来了,台湾有超过七成民意希望维持台海和平稳定,但美国人却丝毫不理会台湾民意。

他因此而发问,台海的主角是岛内民众,美国排布战略时可不可以听听他们的意见?

熟悉相关背景的观众朋友们应该都知道,黄扬明是出了名的亲美,现在连他都看不下去了,就很说明问题。

普京有胆量打一场持久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再跟大家聊聊乌克兰问题的情况。

整个二三月份,俄乌冲突前线基本上都是俄罗斯推进,乌克兰被动防守的姿态。

泽连斯基在16日的一场内部会议讨论后,再次在公开要求西方提供更多武器,包括更多防空系统,弹药,装甲车,火炮等。

但西方在冲突局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反应却越来越消极,拜登在俄乌冲突一周年的时候,曾冒险出访基辅,试图提振乌克兰和西方的信心,帮助乌克兰组织起反攻,但拜登的访问过去了大半个月,乌克兰仍然被动,持续消耗人力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的《外交事务杂志》在本月16日刊登了一篇文章,《俄罗斯想要打持久战,西方需要更快地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武器》,作者就呼吁西方继续加大武器援助力度。

文章的主题主要有三点。

第一,普京敢打长期消耗战,西方应该跟上普京的步伐,改变现在拖沓的战争模式,向乌克兰提供他们需要的武器。

第二,虽然俄罗斯对乌克兰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的热情正在减弱,俄罗斯占领乌克兰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但也不能允许俄罗斯保留当前在乌克兰的占领利益。这样会让北约的威慑力丧失,这时候北约绝不能松懈。

第三个观点就非常危险了。

作者认为外界夸大了俄乌冲突升级的风险。普京有胆量打消耗战,就是因为西方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的。所以北约一定要增加对乌克兰的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赤裸裸的拱火,想把局势升级的表态。如果真的被政客采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美国政府和军方在它的无人机遭遇撞击,坠落黑海之后,已经明显表现出担心事态升级而选择做出妥协的态度,现在舆论界却还在怂恿美国政府向前冲,这显然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估计也是收了美国四千多个军工复合体钱,表达它们的内在冲动与诉求,大量的军火没有地方卖,战场越来越少了,他们需要创造新的战场,并且延续战争,需要把军火商生产的武器弹药销售出去。

其实,参战的两个国家都是输家。不管是乌克兰,还是俄罗斯,都是输家。谁赢了呢?只有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