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失信于世界的三个历史节点;
  • 中美竞争已进入深水区;
  • 美俄在非洲斗法
美国的衰败已经无可挽回

2023年的第一个季度过去,很多事情都还像年初一样悬而未决,俄乌冲突没有结束,中美紧张没有缓和,但只有一件事情相当确定——美国经济真是遇到问题了。

根据截至3月31的最新数据,美国3月一年期通胀率预期3.6%,前值3.8%,预期3.8%;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62,前值63.4,预期 63.2;二月CPI6.0%,三月CPI预期6.0%。这一串晦涩的数字显示,美国的通胀情况在长期遏制下虽然已经过峰,但通胀减缓的速度在变慢,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再度降低,美国社会仍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超过合理水平的通胀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晶晶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美联储顶着美国政府以及全球金融业的压力,救“通胀”救了一年,还是没救回来。

跟巴菲特、索罗斯齐名的美国投资大鳄吉姆·罗杰斯在3月29日接受媒体《华尔街见闻》采访时就明确指出,美国已从债权国变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大债务国,通胀将比1970年代更糟糕,最终美联储可能将不得不加息到相当高的水平,美国经济会陷入衰退,而他将遭受“有生以来最糟糕的局面”。

罗杰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大通胀中曾经创造过投资神话,他创办的“量子基金”实现了4200%的惊人回报。如今的社会状况能让他感到如此悲观,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美国局势的严峻,或者说美国经济已经进入螺旋下行的不可逆阶段。

那么,美国经济出问题这个基本事实已经清晰,甚至有业内媒体认为美国经济出问题只是一方面,美国这个国家整体正在走向衰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衰败,这个话题有点大,晶晶一个视频说不清楚,但我认为,有一点我是非常确定的,美国在失信。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国”无信不立,一旦失信于世界,那么国家是否会衰败,这个答案就非常明显了。

美国失信,三个历史节点

我们把视线拉长,从历史出发,有三个节点事件确实导致美国失信于世界:

第一个时间点是22年前的“911”事件。这次事件发生在美国冷战后世界霸权的极值点,当时美国长臂管辖,作为世界警察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911”事件之前,没有任何国家能挑战美国军事权威,此后,美国陷入反恐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

第二个时间点是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改变了全球对美国金融霸权的印象,暴露出了美国经济和金融的脆弱性。美国在这次经济危机后,经济严重金融化,开始更加依赖美元霸权对全球的经济收割,同时也让世界对多样化金融资产有了更迫切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第三个时间点就是当下的2023年,标志性事件是硅谷银行的破产。这部分也是我们要着重说的。

硅谷银行破产案其实放在更早的两个时间点中,是不足以成为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事件的。这家银行在美国排名只有16,属于没有大到“不可以破产”,也没有小到“容易破产”的程度,整个事件和2008年雷曼破产事件相比影响力要小得多。

这一银行的破产事件不会造成2008年级别的金融危机,但是其破产时间太过尴尬了。正好处于中美竞争的关键期,美国正需要维护自己的强势金融力量。硅谷银行的破产表现出了美国低利率时代金融体系对债务累积的积重难返。

同时这个时间点也刚刚好是美联储加息刚刚展现作用,美国通胀率有所抑制的时候。整体的通胀抑制过程刚刚到半,结果金融市场已经表现出无法承受货币政策继续紧缩的状。这把美国推到了通胀回升和金融市场危机的两难选择上,让民众对经济的信心再度下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把硅谷银行破产事件推到了历史节点的高度。也导致世界再次对美元的信心减弱。

大衰退与后霸权时代的来临

但美国失信于世界就意味着美国霸权终结吗?不会那么快。美国为了阻止霸权的流失,会实行更加强烈的单边主义霸权路线,“美国至上”或者“美国优先”会加速替代美国的多边主义政策。美国这么一搞,反而加重了对全球国家的伤害,尤其跟美国关系密切的盟友们,越密切,伤害越深。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会逐渐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随着美元信用的崩塌和地缘影响力的衰退,全球才会迎来一个真正的后霸权时代。

所以,晶晶认为,美国的霸权,就像是攥在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失的越多越快。

中美进入危险对抗阶段

就像晶晶所说的,美国为了阻止霸权的流失,会实行更加强烈的单边主义霸权路线,这也导致中美间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两国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

我看有外媒的文章认为,中美之间已经进入了危险的对抗新阶段

在美国媒体《经济学人》就在4月1日刊出一篇文章,明确指出现阶段中美竞争的危险性。

文中直接指出,中美双方的冲突基于两种根深蒂固且相互矛盾的世界观,仅靠更多交流就能保持和平的想法是天真的,两国现阶段的外交接触并不足以消灭双方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美国立场,该刊提出了有利于美国进行中美竞争的三项原则。

其一是限制中美之间的经济脱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美脱钩最高可能导致全球GDP降低7%。所以应当维持中美之间的“非敏感贸易”,以保持双方的经济往来,帮助双方缩小地缘政治鸿沟。

其二是降低战争的可能性,该刊认为美国长期维持的军事威慑战略是正确的,但在台海等容易发生事故或冲突,导致失控的区域,美国应该在“不激怒中国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其三是美国必须与盟友一起抵制诱惑,不采取和中国类似的政策,而是维持“自由社会和自由经济”,使其创造更多财富。

文章认为,美国只要遵守这三点,就能在愈发危险的中美对抗中取得优势,赢得这场竞争的最后胜利。

但在实际操作时,想要以美国现在的立场实现,这三点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点,美国当前对中国的经济遏制政策和脱钩,已经完全超出了原则中描述的程度,美国政客在处理国内矛盾时非常依赖炒作中国问题。中美之间本来就没有多少所谓的“敏感贸易”,现在拜登政府已经完全习惯于给中美的“非敏感贸易合作”扣上帽子,而后当做转移国内矛盾、拉取选票的工具。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美国政界,已经失衡了。

第二点,降低战争的可能性同第一点类似,也已经处于失败状态。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慑已然已经一环扣一环,去年导致中美之间军事冲突风险直线上升的佩洛西窜台事件,已经把中美推到风口浪尖;今年麦卡锡却丝毫不吸取教训,继续尝试与台当局的非法接触,这说明美国在敏感问题上毫无诚意,仍然在持续激怒中国。

在第三点上,因为美国自身的倒行逆施,现在欧洲并不完全同意美国具有贸易保护性质的经济法案。欧洲从去年就开始抵制美国的贸易掠夺,想让和盟友们一起抵制来自中国的“贸易诱惑”,维持所谓的“自由经济”,盟友们又怎么保证美国不会再次反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三条原则不太可能成为中美接下来激烈对抗的指导原则也不太可能,帮美国赢下这场同中国之间的竞争。

对此晶晶想说,不要太小看对话的力量。沙特与伊朗的案例正摆在眼前。世代反目的仇人亦能通过对话握手言和,更何况是近些年才开始进入竞争状态的中美。如果中美关系真的进入到了对抗的危险阶段,这类美国单方受益的原则,根本不会解决问题,唯一能解决问题的的办法,就是中美双方的外交对话与沟通。

美俄冷战重现非洲

最近还有一种说法叫美俄新冷战,这个概念在外媒那里炒得非常热,咱们一起看看。

《纽约时报》最近刊发的一篇长篇报道中,给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做了新的定义,文章认为美国与俄罗斯当前在非洲进行紧张的势力竞争,很像美苏冷战期间双方在非洲的战略竞争,遂将其称为“美俄新冷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重点举了乍得的例子。当然作者的立场还是亲美的,文章把美国的非洲战略描绘得相当美好,认为美国是“正义执行者”。文章说美国跟非洲国家有“情报分享”,并在最近警告乍得总统说,有俄罗斯雇佣军正支持叛军发起政变。文章作者认为,拜登政府会在非洲采取更强硬的行动,通过这种情报分享机制,“揭露俄罗斯在非洲的军事计划”,目的是阻止俄罗斯的影响力在非洲的发展。

同时,因为乍得是法国前殖民地,长期与法国保持密切关系,美国的举动还被形容为帮助法国“维持在非洲的地位”。

确实,近些年来美国与俄罗斯不约而同的增加非洲投入,拉拢非洲国家。两个国家在军事援助、贸易拓展、情报共享与雇佣兵业务上,都在或多或少地施加自身在非洲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前法国影响力范围内,二者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

但我认为把美俄在非洲的斗法,称为“新冷战”,还是有些言过其实。美苏时代的冷战在非洲实施的是全面经济与军事援助的大手笔政策,两国协助自己支持的非洲领导人,推翻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改变了整个非洲的格局,除了北非法控区之外,非洲各地都广泛受到美苏霸权的影响。

基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非洲很多国家都不太愿意美俄在本区域内施展太大的影响力,这导致这场西方媒体口中所谓的“新冷战”,实际上只是小规模雇佣兵团体与政客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而已。在最重要的整体经济影响力上,美俄两国表现均有不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目前非洲各国已经普遍意识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政局较为安稳的国家均反对军事政变与暴力冲突这种西方惯用手段,而希望通过贸易拓展与经济增长来改变非洲。

我们具体看在这次纽约时报提到的“新冷战”的焦点国家——乍得。法国殖民主的利益需求与本地区域矛盾,在历史上给乍得带来了诸多惨绝人寰的灾难。在互联网上诸多对乍得当地人的采访中,我们都能看到当地人对西方国家的印象往往都是负面的。乍得人民并不希望在美俄的这一轮利益竞争中被卷入武装冲突。所谓“共享情报”,或者挫败“俄罗斯阴谋”,也只是美国哄骗自己国民的一种舆论说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