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国青年》第四期发表了一篇名为《假期回乡日记》的文章,这篇文章一共一万余字,内容朴实无华,但却十分贴近生活。

《中国青年》见证了中国整个无产阶级革命,该刊物的历史还要追溯到“五四运动”爆发后,由我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林育南、邓中夏等人创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够在历史如此悠久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按理说不是文学大咖,便是革命斗士,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假期回乡日记》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高中生。

日记的作者名叫王桂芹,其内容主要是她在下乡劳动期间的一些所见所闻,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主要还是因为这篇日记无意间被毛主席看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的文学才华有目共睹,提笔便是流传至今的名句,但当他看到这篇语言略显稚嫩的日记时,竟然直接批注:原文发表。

“要和广大工农阶级打成一片”

1941年2月的一天,毛主席带着四岁的李敏前往了延安机场,同行的还有罗亦农之子罗西北、王一飞之子王继飞以及朱德子女朱敏。

彼时的黄土高原还未入春,凛冽的寒风像尖刀一样割在孩子们的脸上,李敏依偎在毛主席的怀中好奇的问道:“爸爸,我们这是要去哪?”

毛主席温柔的说道:“娇娇啊,你不是一直想见妈妈嘛?你很快就能见到妈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继续问道:“爸爸也要跟我一起去吗?”毛主席把头看向了窗外,没有直接回答李敏的话。

登机前,朱德和康克清夫妇不断的叮嘱朱敏:“路途遥远,你要好好照顾弟弟妹妹们。”毛主席最后拥抱了一下李敏,然后亲自把她送进了机舱。

飞机的发动机卷起了阵阵灰尘,之后在跑道上缓慢起飞,毛主席看着硕大的飞机逐渐变成一颗小黑点,站在机场跑道旁迟迟不肯离去。

李敏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短期旅途,没想到下次与父亲见面,便已是八年之后。1949年,李敏在姨妈贺怡的带领下,来到了香山双清别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清别墅早已挤满了人,得知李敏今天回到北京,中央机关的干部纷纷来到了毛主席的家中迎接这位小公主。

“娇娇,快叫爸爸,当时给你写信的就是他呀!”贺怡见李敏显得有些拘束,焦急的说道。

李敏支支吾吾,用俄语和毛主席打了招呼,多亏身旁的周恩来临时充当翻译,这才让毛主席理解李敏所说的话,毛主席开心的说:“想不到,我家还有个会说俄语的洋宝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李敏长时间在苏联生活,对中国的风俗习惯还不熟悉,好在有毛主席的教导,她对中国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毛主席家中一直以来都有一则家规,晚辈们不能凭借“毛主席后代”这一身份谋得特殊照顾,甚至都不能透露自己的这一身份。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经常教导晚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和广大工农阶级站在一起。”

当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解放战争尚未结束,身为苏军中尉的他原本可以在解放军中担任更高职务,但却被毛主席下放到了某农场,参加基层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刚到北京时,李敏被安排在了八一小学读书,听学校的名字就能得知,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高干子弟。

李敏谨遵毛主席的教诲,在学校里十分低调,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直到结束小学学业时,学校里都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中学时期,李敏在北师大附属女子中学读书,当时中国所教授的外语并不是英语,而是俄语,由于李敏小时候在苏联长大,俄语水平就连老师都甘拜下风,学习上,同学们经常找她帮忙。

李敏在帮助同学时尽心尽力,很快便与同学们打成一片,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李敏的身份便再也瞒不住,起初同学们还有所顾忌,毕竟这可是毛主席的千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李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在活动中也从不会表现出“大小姐”般的金贵,这种亲和力让同学们对她放下了包袱。

1955年,为缓解城市的就业问题,同时支援农村建设,毛主席向广大知青发出了“上山下乡”的号召,鼓励他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也积极投入到了下乡劳动的队伍之中。在劳动中,她结识了一位名叫王桂芹的女生,两人无话不谈,经常结伴上下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记意外被毛主席看见

与班里的其他同学不同,王桂芹不是高干子弟,她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王桂芹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真理始终刻在他的内心,于是王父省吃俭用,供女儿来城里读书。

“上山下乡”开展之后,王桂芹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每次放假他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劳动,父亲经常叮嘱她:“桂芹啊,虽说你现在已经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但还有很多东西是书本里没有的,与乡亲们一起劳动的时候你要虚心求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放暑假时,正是盛夏季节,北方多雨水,王桂芹经常顶着大雨和乡亲们一起“打坝”,每次回家,她总是浑身沾满泥土,乡亲们纷纷夸赞她:“小芹这书没白读,上了学也没忘了咱乡亲们。”

除了与大家一起劳动之外,王桂芹还经常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帮助乡亲们。有一次,村里“打坝”过程中遇到了一块巨石,五六个人上去搬,巨石愣是纹丝不动,王桂芹突然想起了物理课上所学的杠杆原理,在科学的力量下,这块巨石终于被移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村里有好多比自己稍大一些的哥哥姐姐都在城里务工,留守老人们十分想念子女,但老人大多不识字,没办法给子女写信。

白天劳动时,王桂芹利用空闲时间与这些留守老人聊天,晚上她便借助煤油灯微弱的光线,替他们给子女写信。

王桂芹十分珍惜下乡劳动的精力,特意准备了一个日记本,用来记录所见所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记中,王桂芹用十分简朴的语言描述了自己这些天的感触:“自己在农村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感觉到自己懂得知识不足,和农民们接触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自己懂的道理太少。”

转眼间,开学的日子马上就到了,乡亲们依依不舍的和王桂芹告别,那本日记也被她装进了书包中,随时带在身上。

由于当时王桂芹是李敏的陪朋友,所以刚一回学校,王桂芹便滔滔不绝的和李敏分享自己在乡下劳动的心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这个暑假也没闲着,除了去上海看望贺子珍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场劳动,对于下乡劳动这件事,两人的观点出奇的一致,这也难怪她们平时无话不谈。

随着“上山下乡”引起了强烈反响,李敏所在的学校也增加了劳动的时间,每到周末,学生们都会有组织的前往北京郊区的各个农场劳动,李敏和王桂芹被分配到了罗道庄农场。

罗道庄农场位于今海淀区一带,当时北京的公交线路并不发达,所以学生们大多都是步行前往,李敏和王桂芹每次都是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路途遥远,毛主席拿出一部分稿费,为李敏买了一辆自行车,但为了与王桂芹结伴而行,李敏很少骑自行车。

1957年的一个周末,李敏和王桂芹像往常一样前往农场劳动,一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等大家到了农场时,天上却突然乌云密布,王桂芹担心雨水淋湿手中的日记本,于是随手将日记本放进了李敏的书包中:“等傍晚解散了,我再来找你拿。”

午饭过后,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同学们在仓库里开启了联欢会,李敏和王桂芹轮流登台演出,欢笑之中,早已将背包里的日记本忘到了脑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傍晚时分,雨终于停了下来,同学们也到了各回各家的时间,于是这本日记便跟着李敏回到了中南海。

晚饭后,李敏准备温习一下功课,这才想起了书包中的日记本。李敏把这本日记放在了自己的书桌旁,正好毛主席来到了她的房间:“咦?娇娇,这不是你的日记本吧?”

“爸爸,这是我的同学王桂芹的,今天帮她保管,忘记还给她了。”

毛主席随手翻看了几页,见上面记录的全是下乡劳动的事,于是饶有兴致的看了起来。“娇娇,明天和王桂芹说一声,日记本我替她保管几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上学,王桂芹向李敏索要日记本,李敏悄悄对王桂芹说:“告诉你个好消息,我爸爸对你的日记非常感兴趣,过几天再还给你。”

王桂芹受宠若惊,毛主席的文学水平人人皆知,竟然对一名高中生的日记感兴趣。

几天过后,毛主席把日记本交给了李敏:“王桂芹这日记写的不错,快去拿给李讷也看看。”

李敏打开日记后,发现里面的内容被圈注了好几处,毛主席还用铅笔写下了一行字:“每年假期回乡一次,非常有益,此文写的很好,住半个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尾页上,还被写了四个字——“原文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友谊长存

当王桂芹看到“原文发表”四个字时,心中既高兴又忐忑,高兴是因为她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忐忑是因为,她性格一向比较低调,认为日记公开发表显得有些张扬。

在李敏的鼓励下,王桂芹将日记原稿寄给了一家报社,但该报社却以语言过于稚嫩为由拒绝了她。毛主席得知情况后,亲自联系了《中国青年》杂志社。

《中国青年》杂志社学习组组长秦浩立刻与王桂芹取得了联系,这本总字数约一万字的日记直到次年才得以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日记赢得了广大知青的共鸣。由于得到了毛主席的关注,王桂芹还被人们称为“最幸福的保定人”。

从此之后,王桂芹与李敏的关系日益亲密,他也成为了毛主席家的常客。1959年,李敏与孔令华结婚,毛主席询问她:“打算邀请哪几个朋友来参加婚礼?”李敏毫不犹豫的说出了王桂芹的名字。

结婚当天,王桂芹由于路途遥远,没有赶上婚礼的整个过程,等她赶到时,婚礼已经结束了,毛主席也回到了自己的书房。但是,得知王桂芹来到了中南海,毛主席依然在书房里接见了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之后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毛主席始终通过李敏关注着王桂芹的生活。当毛主席得知王桂芹的身体状况不好时,还委托有“医学圣母”之美誉的林巧稚为她调理。

王桂芹结婚时,李敏也成为了婚礼的重要客人之一,李敏还送给了王桂芹一对陶瓷鸽子当做新婚礼物,这个礼物是两人友谊的见证,至今依然被王桂芹珍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仅仅是王桂芹文学之路的开始,后来她还参与主编了一部名为《历史大潮中的小脚母亲》的书。全文共45万字,主要讲述自己的母亲贾军兰在革命战争年代无私奉献的故事。

一本日记成功吸引了毛主席,但王桂芹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参加工作后,她始终兢兢业业,那段下乡劳动的经历成为了她一生宝贵的精神食粮。

结语

其实王桂芹是那个时代广大知青的缩影,他们接受过中高等教育,但却丝毫不排斥与工农阶级相结合。他们用知识支援了农村的建设,农村的生活经历也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底层群众的生活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曾告诫晚辈:“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群众。”他给予一名普通高中生如此高的关注度,其实也是在向晚辈树立榜样,只有亲近群众,群众才会爱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