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

爱喝酒的魏晋士人

“狂放”、“潇洒”、“自在”,都无法完全形容出魏晋名士们的洒脱风度。魏晋年间,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与大多数人们心目中的“封建”相反。

当时的人们比如今的中国人还要开放不少,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他们为了追求自身享乐,可以完全不受儒家思想条条框框的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魏晋风度”,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当时士族人士,狂士甚多,他们瞧不起官场的污秽行为,看不上儒家规定的“三纲五常”,喜好的是“臧否人物”,也就是随意批评历史人物的好坏,并借此大大夸赞自己优点。

如魏晋名士谢灵运,就曾说过,天下之才,曹子建一人占据了八斗,他自己占据一斗,剩下的一斗由以前的士人和如今的士人共分。表面上是夸赞曹子建,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才华的“凡尔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魏晋人士还流行清谈,这也是“魏晋风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所谓“清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与魏晋时期社会大混乱,民族大分裂有关,人们大多崇尚“无为”,不愿意直面社会的黑暗,以酒浇愁,天马行空的谈论哲学。

“醉侯”刘伶

如果你问魏晋人士最爱的是什么,他们告诉你的答案绝不会是像“权力”、“金钱”这种,而是一个字“酒”。酒,是魏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那些名士大多嗜酒如命。

身为“竹林七贤”的名士刘伶嗜酒如命,当士之人就评价他“肆意放荡,悠焉独畅”,后世更是冠之以“醉侯”的称号。史上第一酒鬼,妻子气得把他踹入酒缸,3天后妻子看酒缸时无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伶之所以被人们列入“竹林七贤”,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他的才华达到了与其他“六贤”相匹敌的地步,能与他们一起吟诗作乐。

二是他们七人经常在竹林之中,喝着酒进行空谈,酒喝饱之后就“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倒头就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刘伶醉酒的故事有不少,最为广泛流传的一个就是他的妻子将其踹入酒缸中,他却在酒缸里面一醉不醒。

刘伶是一个好男人,他反对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怕老婆”就是典型表现之一。爱喝酒的他为了方便自己,还专门买了一大口缸回来,每次一去打酒,就打整整一缸,尽管如此,一缸的酒也够不了他喝几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天,刘伶和往常一样正在打酒,他的妻子见到后,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一脚就将刘伶踢到了酒缸里面,随后背上行李气冲冲的回到了老家。

三天之后,气消了的刘伶妻子从老家归来,眼前的一幕却让她感到难以置信,刘伶居然睡在了酒缸里面,而且酒缸里面的酒都被他给喝完了。

也就是说从三天之前刘伶被她踢进缸中,到现在都没有出口来过,而是干脆就在酒缸里面喝醉,面对刘伶这般行为,脾气暴躁的妻子感到很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康好酒,一醉三年”

刘伶爱喝酒的爱好,使他成为了后世许多士人崇拜的对象,在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他醉酒的传说,甚至有专门为期“量身打造”的戏剧上演。

在评剧中,就有这么一个关于“刘伶醉酒”的故事,成为了戏曲界的经典桥段。

前面我们提到过,刘伶此人每天都要喝大量的酒,可谓是无酒不欢。相传他最爱的是当时杜康酒坊里面的酒,常常在那里是不醉不归,有一次在酒坊喝完酒之后,一醉就是好几天,没有醒过来,家里人悲伤的以为他是醉死了,于是将起埋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之后,杜康本人来到了刘伶家中准备拜访他,得知此事后感到很惊讶,他便告诉刘伶的家人,刘伶只不过是喝醉了,并没有死去。

随后,杜康带着一批人来到了刘伶的墓地开始掘墓,打开棺材之后刘伶才醒了过来,并说了那句著名的“杜康好酒,一醉三年”。

诚然,戏剧带有艺术性质,部分桥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刘伶此人究竟是有多么的爱喝酒。

参考资料:

《论民间故事“刘伶醉酒”的历史传承》

《魏晋风度:士人的自我觉醒与超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