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霈杰
编辑| 昭明

如果问到我国基建史上的最大乌龙事件,那么青海的塔拉滩戈壁肯定是首当其冲的。

原本,有关部门计划在这里建设一个大型的光伏发电站,以更好地利用当地充沛的光照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在选址时,他们也充分考虑到了塔拉滩辽阔的荒漠地形,非常适合建设大规模的光伏设备。

让人没想到的是,几年后的塔拉滩变了个样子——光伏电板之下到处都是绿草如茵,羊成群结队地悠闲吃草,宛若牧歌中的田园风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荒无人烟的沙漠

塔拉滩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青海省,是黄河上游区域风沙最为严重的地带之一,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禁地。

有的沙丘高大雄伟,海拔高达千米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2920米,耸立在黄沙之间;有的沙丘则矮小圆润,像极了撒了一地的芝麻糖。这些沙丘有的金黄色,有的白皑皑,组成了一幅奇特的沙丘群景观。

白天,大风卷起滚滚黄沙,将整个天地都染成金黄色;高大的沙丘在强风的吹拂下,散发出威武雄壮的气势。夜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向大地,给这些沙丘镀上神秘而冷峻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置身其中,你会发现这个地方与外界完全割裂,没有电,没有网络,也没有其他任何现代文明的痕迹,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吹石头跑”奇观。

当狂风呼啸而过时,地面上的石头会在强大的推动下“奔跑”起来,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好像全境都活了过来,这景象非比寻常。如果你走进沙丘之间的山谷,还可以看到些许绿洲,有几个牧民带着羊群在那里休息,悠闲地弹着二胡。

可这片神奇的荒漠,也正遭受着生态系统的巨大威胁。由于工业污染、过度放牧等原因,塔拉滩的荒漠化率已经高达98.5%。

白天和黑夜的强烈反差给植被的生长带来了巨大压力。加之水源匮乏,导致仅存的绿洲也在不断萎缩。强风扬起的沙尘暴更是对牧民的健康与出行带来了巨大危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荒地起光伏

面对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国家正在采取果断行动。植树造林、科技创新都是重要的治理手段,而近年兴起的光伏发电产业,也为塔拉滩带来了转机。

本来,我们一直认为这里只有漫天飞沙,没有任何价值。但实际上,塔拉滩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充沛的光照条件是发展光伏发电的先决要素,而正是这方面,塔拉滩占尽地利。

据统计,这里的年平均日照时间高达3000小时以上,光伏发电的年均发电量预计可以达到329亿千瓦时,完全可以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基地。

光伏发电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而光照是中间最关键的环节。塔拉滩一天有12个小时日照,保证了充足的光照条件。这片广袤的无人区也十分适合建设大型的光伏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在技术人员踏上这片黄沙时,心中就已经确定这里是理想的选择。果然,在详细勘察后,国家能源局在2010年正式批准了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光伏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要在漫天飞沙的荒漠中修建发电厂,难度可想而知。他们不仅要忍受风沙的侵蚀,还面临太阳能板极易被风沙损坏的可能。因为太阳能板极为脆弱,一旦被风沙损坏,不仅会直接影响发电效率,还会大大提高维修和更换的成本。

为了解决风沙对施工和设备的破坏,工作人员采取了重点措施:在施工前撒下一层草籽,这可以减少风沙的飞扬程度;在电站周围栽植了大量抗酸耐盐的植物,如沙棘和柠条等,形成天然的防风固沙屏障。

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风沙的破坏得到有效遏制,光伏电站终于建成投产。如今,塔拉滩光伏电站的面积已扩大到609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国土面积。

意外成牧场

起初,电站仅占地70多平方公里,目的单一是发电。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这里却变成了牧场,每天有大批羊群前来觅食,出人意料。

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原因让人破涕为笑:为了防止电站设备遭受风沙损害,工作人员在电站四周栽植了大量抗酸耐盐的植被。这些植被不仅起到防护作用,还为羊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成群结队的羊在电站周围吃草,有节奏地“咩咩”叫,这景象和电站的高科技设备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奇特反差的景观呢?

如果在沙漠中建设光伏电站,必须清理荒草杂石,种植新草。但光伏板极为敏感,表面不能有污渍或浮尘,否则会降低转化效率。为保证发电效果,工作人员每天清洗光伏板。

清洗时的水珠流到地面,滋养了下方草籽。同时,巨大的光伏板白天遮挡阳光,使地面温度不高,夜晚板面上的水珠也滴落地面,为草籽提供水分。在这样恰到好处的照射和滋养下,原本荒芜的沙地竟然长出了嫩芽。

好景不长,雨水滋养的青草越长越茂密,开始遮挡住光伏板,影响发电功能。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白天光伏板为草地提供了遮阳,使其不至枯萎;而夜晚板面水珠的滴落为其提供了水分。在这样的庇护和滋养下,青草得以在荒漠中肆意生长。

面对快速生长的杂草影响发电效率的问题,工作人员尝试了各种除草方案,但收效甚微。

这时,生物专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邀请周边牧民进入园区放牧。这一举措立竿见影,既解决了除草问题,又给牧民提供了天然食草地,可谓一箭双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专家的指导下,工作人员提高了板的离地高度,并修建了4座羊圈,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创新模式。牧民的牛羊成了草的“特效药”,有效控制了草的过度生长,保证了发电效率。

这种互利共生的新模式让原本仅为发电的站变成了养殖牛羊的牧场,也让我们见识到了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巧妙结合。

如今,那些吃着光伏草长大的肥羊被称为“光伏羊”,其出栏量每年可达5万只。这些质优价廉的特色羊肉也因“绿色环保”的品质标签而深受消费者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塔拉滩光伏电站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光伏基地之一,为当地和国家提供了大量清洁电力,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其成功经验的重要意义也值得我们反复思考与借鉴:一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地理优势,开发清洁能源;二是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齐头并进;三是相关方通力合作、互利共生。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融合科技、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必将在更多地区开花结果。届时,定会有更多人文奇迹在这片古老的黄土高原上绽放!

参考资料:
1.《青海塔拉滩:从荒滩到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园区》2023.1.12,中新网
2.《塔拉滩——光伏板下的“玄机”》2022.10.11,中新网
3.《为啥要在光伏电站放羊?》2022.9.11,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