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播剧《庆余年2》的男女主“饭碗”CP终于迎来了大婚。

网友们在“云祝福”两位新人的同时,也有人盯上了女主林婉儿(李沁 饰)的头饰,觉得它造型奇特,像堆砌的糖画,甚至有网友戏称“我们《庆余年》也有自己的违章建筑了”。

图源:微博@庆余年官微

这不是第一次古装剧角色因头饰繁杂又“高大”,被吐槽头顶像有“违章建筑”了。

《凤囚凰》里的山阴公主刘楚玉(关晓彤 饰)、《七时吉祥》里的沧海女帝(杨超越 饰)、《白发》里的容乐(张雪迎 饰),都有过这类造型,要么头饰极尽复杂、堆砌夸张,要么发型“占地面积”大到惊人。

图源:微博@电视剧凤囚凰 @七时吉祥官微 @白发官博

为什么古装剧爱用这种像“违章建筑”的大型头饰?历史上的人们,真顶着这种发型饰品吗?

花花头饰迷人眼

总体而言,目前古装剧里的“违章建筑”大致可分为三类:饰品批发类、发冠类以及清宫剧专属的奇葩旗头类。

首先是几乎可以原地开首饰铺子的“饰品批发类”,一般由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发饰组合而成。

比如《七时吉祥》里女主的大婚造型,头上插了十几朵各色簪花,再搭配上各类钗环步摇,虽看起来花团锦簇、华丽喜庆,但演员跑动起来时,当真惹得不少观众担忧“这发饰掉下来怎么办”。

图源:《七时吉祥》

风格类似的还有2014年播出的《武媚娘传奇》,主角们的发型个个“饱满”无比,整个发型体积几乎是头本身的两倍大,上面还配着不少金制钗环和宝石点缀,看起来就让人觉得“头顶一沉”。

图源:《武媚娘传奇》

如果说“饰品批发类”造型还能说是造型师“过于操心”所致,那“发冠类”造型就让人难以理解了。

不同于其他造型需要一定花样的发型做“地基”,发冠类造型只需要梳个简单的发型,然后直接把发冠固定在头上即可。问题在于,有时候发冠的体积过于夸张,剧中角色也会因此喜提一座“违章建筑”。

《白发》里张雪迎饰演的容乐就戴过这样的“超级发冠”。张雪迎官方身高165cm,身侧的男演员经超官方身高185cm,要是忽略二人鞋底的高度差,那么这顶发冠起码高20cm(相当于一瓶500ml矿泉水),再加上四根长度及肩的流苏,和一旁男演员简单的束发形成鲜明对比。

图源:《白发》

《九州·海上牧云记》里蒋勤勤的皇后发冠则属于宽度和高度“全面发展”的选手,尤其是宽度,看起来甚至超过了演员的肩宽,戴上这样的发冠,想不端庄都不行,毕竟哪怕只是转个头,发饰都可能撞到旁边的人。

图源:微博@电视剧九州海上牧云记

第三类大型发饰就是清宫剧里的“奇葩旗头”们了。

近期热议的《如懿传》中,邬君梅饰演的太后就有“法棍式”旗头,辛芷蕾饰演的金玉妍的旗头体积看起来比太后的还大,好在两位的旗头上装饰品都不算太多,不然这“重量级”旗头对演员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图源:《如懿传》

当然,旗头领域的佼佼者还得属电视剧《半妖倾城》。张馨予饰演的瑾太妃就顶着一个神似牛角的旗头。

图源:《半妖倾城》

别以为只有嫔妃、皇后和太后发型夸张,有时,宫女的发型也十分像“违章建筑”。

经典古装剧《甄嬛传》里皇后身边的宫女剪秋,发髻大到离谱,被网友调侃道“能在里面挖出三室一厅”。

头上金钗十二行

不过,虽说部分大型头饰踩在了观众的审美盲区里,但这些“违章建筑”风造型倒并不是真离谱,有些造型还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比如前面提到的《武媚娘传奇》里的女性角色在头上插了太多钗环,其实历史上唐时期的女性,确实有类似的妆造。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促使人们的首饰向富丽堂皇、华贵大气的方向不断发展。到了唐代中后期,更是盛行“广插钗梳之风”,女性头上的簪钗、梳篦越来越多,动辄成排插戴。诗人施肩吾的《收妆词》里就有“灯前再览青铜镜,枉插金钗十二行”的描写,若要真细细数来,《武媚娘传奇》里的女性头上也许还没十二行金钗,算“简朴”的呢。

晚唐妆容复原图|图源:参考资料[2]

而且,许是为了让自己头上能插更多发饰,唐时期的发髻体积也不小。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李芽等人的研究显示,晚唐时流行蓬松高大的“云髻”,两鬓、额发都梳成圆润隆起的形态,其上可以插梳、贴钿、垂花饰,头顶脑后的头发总拢成一大团,可以对称地插满一圈簪钗。

同时,普通的直簪、折股钗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长达二三十厘米的花簪钗,其插戴后显露在外的部分一般呈倒三角形、扇形或花叶形,华丽无比。

敦煌莫高窟中的花钗大髻形象|图源:参考资料[3]

若是和这些花簪钗满头的造型对比,《武媚娘传奇》等古装剧里的“违章建筑”倒也没有很夸张。

同样,历史上发冠的繁复程度与古装剧里的发冠造型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就以宋朝流行的“垂肩冠”为例,《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佳人却是戴亸肩冠儿,插禁苑瑶花”(亸肩冠即垂肩冠的别称),说这种冠饰“下垂及肩”,体量较大,冠上还用金银珠翠、花朵点缀,极为华贵。

《清平乐》里王楚然饰演的张贵妃就戴过类似的头饰,要是不了解相关历史,还真可能以为这又是一个离谱的“违章建筑”呢。

左为佩戴垂肩冠的人物俑,右为王楚然|图源:参考资料[4] 微博@清平乐

后妃命妇们在册封等重大场合上佩戴的礼冠体积就更大了。

礼冠一般以团形冠体为基础,再装饰花树、博鬓、凤凰、翚鸟、游龙、珠旒等饰物制作而成,尽显主人的尊贵身份。从《宋高宗后坐像轴》等画作中可以看出,礼冠和头一样大甚至更大,实在是一件不值为奇的事。

左起:《宋真宗后坐像轴》《宋钦宗后坐像轴》《宋高宗后坐像轴》(均为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趣的是,北宋中期还有过一阵攀比发冠体积的风气。《清波杂志》卷八甚至记载发冠“有长三尺者,登车檐皆侧首而入”。以至于宋仁宗都看不下去,特意下旨要求发冠“高无得过四寸,广无得逾一尺”。

这么看,《清平乐》里王楚然的这顶发冠和历史上三尺高的发冠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

图源:《清平乐》

至于清宫剧里的那些奇葩旗头们,则多半是以清朝中后期才出现的“一字头”“大拉翅”等发型为基础,随性发挥而成的结果。换句话说,这些旗头也是有史可循的,只是电视剧里多数旗头的出现时间并不符合历史。

东北电力大学教授霍美霖等人研究显示,清朝中后期,一种将长发分成两股向上盘绕在一根“扁方”上的发髻盛行,其形状横长呈一字形,因此被称为“一字头”。

《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中的一字头(同治帝时期)|图源:故宫博物院

后来,“一字头”的体积逐渐变大,到了光绪年间,才成为形似牌楼的高大假髻,即所谓的“大拉翅”。大约是“大拉翅”的可装饰性比较高,许多背景为康乾时期的清宫剧里都有它的身影,只是比实际上的“大拉翅”早了至少一百年。

图源:《还珠格格》

晚清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挑杆钿子”,这也是不少“违章建筑”造型的原型。这种头饰一般以拥有七块钿花(各种簪花的统称,以“块”计数)的“满钿”为基础,在满钿左上和右上两处去掉钿花,改插成排的假绒花,随后在绒花上插小流苏,在钿子左右侧以及后侧再插大流苏,形制极其繁复。

《延禧攻略》里尔晴的大婚头饰就是类似的造型,只是把挑杆钿子的出现时间提前了数百年。

图源:《延禧攻略》

总而言之,那些繁复到像“违章建筑”的大型头饰还是能在历史上找到一些对应痕迹的。

“违章”感到底从哪来

可是话又说回来,某些大型头饰明明脱胎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造型,为什么在古装剧里却显得那么突兀?

首先是造型本身的原因。

上文中提到,晚唐时期头上能“插满一圈簪钗”的前提是拥有大体量的发髻,两鬓、额发也需要梳成圆润隆起的状态,说白了就是盖房得先打好地基。但现在一些古装剧的发饰富丽堂皇,发型却显得松散。

像是1992版《杨贵妃》里主演周洁的扮相也属于华丽复杂的风格,但她的发饰都依托发髻排布,衔接较为流畅。相比之下,杨超越的这个造型发髻扁塌松散,更像是把发饰简单搭在了头发上。

图源:《杨贵妃》《七时吉祥》

同样是这两年拍摄的《花琉璃轶闻》要好一些,演员的颅顶和头部两侧都垫了发包,造型整体的平衡性强很多。

图源:微博@花琉璃逸闻

此外就是造型和演员长相的适配度问题。

传统的雍容华贵风造型一般和脸若银盘、珠圆玉润的长相最为适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泰民安”脸。其实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十分夸张的头饰造型,比如《步步惊心》中的皇后、《甄嬛传》中的华妃,但演员的脸和演技都撑得起来,看剧时观众也不会出戏,反而觉得十分符合剧中人物身份。

话又说回来,不弄点华丽丽的头饰,观众可能连谁是小姐谁是丫鬟都分不清。

图源:《遇龙》 《狐妖小红娘》

总的来说,只要头饰符合剧情设定,古装剧造型百花齐放是好事,总比全都“披头散发”,头上什么装饰都没有好多了。

参考资料:

[1]张萌.唐代宫廷剧中的女性服饰设计与创新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

[2]李芽 陈诗宇.中国妆容之美.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

[3]谭蝉雪.敦煌石窟全集 24 服饰画卷[M].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5.

[4]陆蕾.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我在宋朝穿什么.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

[5]李世化 蔡万刚.古人生活笔记.中国商业出版社,2022.

[6]霍美霖.中西妆发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

[7]危怡.当下影视剧人物造型创作的文化传播价值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2):4.

[8]谈资:现在流行在头顶盖违章建筑了?

作者:敏敏 杜雨芯

编辑:陈燕妮

值班编辑:敏敏

「哎呀我兔商店」

点击图片阅读 | 古装剧女主为啥都开始搞商战?

点击图片阅读 | 面对无名尸,怎么确认他是33年前的逃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