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文脉植入岭南大地,熠熠生辉。5月31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河源市2024年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举行,文化专家顾问、文化领域学者代表、新闻媒体记者走进河源市东源县,围绕“河源书院及客家文化”“如何重新活化河源书院及客家围屋资源”“传承岭南文脉”等话题,从不同角度畅谈对河源客家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思考,并为河源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01

柳溪书院

东源县柳溪书院东源县柳溪书院调研人员在东源县柳溪书院调研人员走进东源县柳溪书院

“柳映青衣书映雪,溪生绿水笔生花”,这是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的柳溪书院门口的对联。柳溪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为仙塘潘氏十三世孙潘存谦、十八世孙潘应芳和潘应杨兄弟、十九世孙潘湘澜合建,用为潘氏宗族私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仙塘镇红光村党支部书记潘国集介绍,2005年该书院在选址原貌基础上重修,呈坐西北朝东南,二堂二横一拜亭布局,有前院。总面阔23.3米,总进深24.2米,建筑占地564平方米。砖、瓦、土、石、木构筑。悬山顶,屋面板瓦。“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 要内外整洁”……在柳溪书院的大厅前,当地人将《朱子治家格言》刻在墙上用来教育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哲学博士、教授、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中国柳永研究会会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曾大兴在柳溪书院调研期间,了解了书院的历史传承和现代性保护。他说,尽管柳溪书院规模不大,但书院保存的完好度、别致的布局等都让他印象深刻,“柳溪书院由当时村民集资建造,可以看出当地居民一直以来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书院在修缮与宣传后免费对外开放,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这里打卡,聚集了人气,成为了网红打卡点。谈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曾大兴建议当地推广文化遗产应当多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进行,通过将优质的传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苏家围

调研人员在东源县义合镇苏家围调研人员在东源县义合镇苏家围

蜿蜒东江水、竹林片片连。庭院前的荷花含苞待放,远处客家房屋富有文化底蕴,移步换景。东源县义合镇苏家围,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后裔聚集的古村落,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意盎然,有“南中国的画里乡村”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研人员探访苏家围近年来的建设与文化资源利用情况,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苏家后裔聚居地促进文化融合的足迹。众人步行至东江河畔的竹林,远眺东江水,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仙坑村八角楼

八角楼模型 八角楼一角调研人员在八角楼

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近年来,该村充分挖掘古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文旅融合,不断绘就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悠久的仙坑村最出名的是现今仍保存有以八角楼、四角楼等为代表的20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围屋,八角楼可谓是河源客家围屋的经典之作。

走进八角楼的展厅,放置在玻璃柜内的八角楼模型完整呈现了这座客家围屋的外貌。记者了解到,八角楼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占地3575平方米,由仙坑叶氏先祖叶本菘及其子叶景亭、叶霞廷出资历时十余年建成,是仙坑村最古老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角楼初建时为四角楼,太平天国时期,主体建筑外侧又用花岗岩石条砌筑了高10米、宽1.5米的高大石墙,石墙四角各建一个碉楼,八角楼因此得名。这座围屋建筑现已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一看,楼内梁柱窗棂中所采用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工艺精美、用料考究,每一幅雕花都饱含着美好的寓意和祝福。不管是保留至今的外部结构还是内在装修,八角楼的风格无不体现当年设计者与建造者的智慧结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角楼墙体大多是由形状不一的花岗岩叠建而成,错落有致,经历数百年风霜洗礼,这些石头墙依然坚固。扶着城墙拾级而上,站在八角楼上,蒙蒙细雨,群山绵延,望着这里保留至今的屋檐、楼体,仿佛走进了一条文化的时空长廊。

绿色生态是仙坑村的底色,古色古韵是仙坑村的特色。近年来,仙坑村围绕八角楼、四角楼等的清代客家方形围屋村,以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乡村民宿、特色美食为拳头产品,策划了一条集民俗展示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游示范路线,进一步擦亮研学旅游仙坑名片。

04

登云书院

登云书院

清代(河源)源城翰林院士江绍仪到仙坑登云书院游览,留下七绝一首:“松涛四壁月三更,楼上银灯几点明。夜半忽闻天籁响,万山围住读书声。”这首诗描绘了仙坑村过去学子莘莘、书声琅琅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向来有书香之梓誉称,清朝时期读书从政、经商、事业有成之人大量涌现。史料记载,曾于乾隆二年考中进士的仙坑先祖叶本仑,性善、嗜书好游,卸任英德知县后长期游历江南,仰慕当地学风和优秀的文化教育设施,根据苏杭地区几个著名书院格局,描绘了一幅“文阁图”,返乡修筑“登云书院”,登云书院由此而来。仙坑村党支部书记叶永权介绍,登云书院是清朝时期河源地区最知名的书院之一,仙坑叶氏秉承“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在嘉庆年间建此书院,书声琅琅,常年不辍。2019年,当地在原登云书院旧址旁边新建了如今的新书院,引进近4000本图书,建立登云书院流动图书馆。登云书院流动图书馆已经成为仙坑小学的第二课堂,持续滋养仙坑的莘莘学子。据了解,2022年度广东省重要考古发现暨文物保护利用推介活动发布了5项年度重要考古发现和11个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登云书院遗址活化利用项目上榜。

新修建的登云书院大门口显眼的悬挂着刻有“登云书院”大字的古色古香牌匾,门前台阶残缺不全的墙壁,青苔斑斑是原登云书院旧址,一旁的铜像重现当年书院里先生为学生授课的场景,研墨铺纸,吟诗作画。

参观完八角楼与登云书院后,文学博士、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表示,客家人不仅有着深厚的崇文重教之风,历史上名人辈出,而且在客家建筑的形制中也能看出蕴含的“尚武”的特点。客家建筑八角楼与广东普遍存在的围龙屋建筑形制有着明显区别,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主体房屋,外层为防御性护城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