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悬空庙刺杀后,范闲命垂一线,危在旦夕。

当时范闲追上影子,两个人武力全开,兵刃相接。影子一直钦慕五竹,心心念念要跟五竹痛快打上一架,可惜只是不能如愿。而范闲作为五竹亲传弟子,武力达到九品,也不失为一个能打的对手。所以在两人对决中,五竹也是没有太多保留,和范闲尽情过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交手时,范闲突然真气不受控制,被影子用刀射入心脏,昏死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习武多年的范闲,不仅搭上性命,还赔上一身武功,沦为一个手无寸铁之人。

为了救庆帝,范闲不顾自身安危,让庆帝非常感动,在范闲被抢救回来后,亲口认下了这个儿子。

不过仔细看庆帝和范闲的对话,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另有隐情。

当日悬空庙中,最顶层的除了范闲,只有庆帝和几位皇子。而看起来能打的也就范闲和大皇子两位。

影子用真身突然飞出来刺杀庆帝的时候,没想到庆帝身边的太监也趁机动手,拿出早已隐藏好的匕首,从庆帝身后向他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况危急,庆帝被前后夹击,范闲也只有飞速分析情况,选择一边进行阻拦。

站在旁边拿刀的太监离庆帝最近,看起来最容易得手。与此同时,影子这边离庆帝还有一段距离,更棘手的是影子距离庆帝之间还隔着一个三皇子,如果范闲先去解决掉太监,那三皇子必死无疑。

这种情况对范闲来说只有二选一。

要么救下三皇子,庆帝就会被行刺,后果不堪设想。要么不顾三皇子救下庆帝,三皇子便会一命归西。

按照常理来说,庆帝是一国之君,性命自然比一般人贵重。保卫皇帝更是身为大庆子民的职责,是个正常人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对范闲来说,庆帝是他的生父,身份上更近一层。不论身为臣子还是儿子,范闲都应该首先去救庆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范闲偏偏不是个正常人,他做出的第一选择是救下三皇子。

这个选择是下意识做出的。在紧急时刻,一个人的行为会暴露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在这种生死存亡关头,救皇帝还是三皇子,范闲只是遵从内心最朴素的想法。

说到底,这是一场封建思想和现代思想的碰撞。

对范闲来说,他之前生活在人人平等的时代,人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不论生在何种家庭,每个人都享受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抛去权利和职位这些附加值,三皇子的命和庆帝的命同样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样的危急时刻,范闲考虑的并不是庆帝所拥有压倒性的权利,而是把他和三皇子单纯放在生命本身的角度进行衡量。

站在这个角度再去分析先救谁,结果清晰可见。

先从武力值方面来说,太监是隐藏在宫中多年,也不会武功,武力值接近于零。

而影子则在九品之上,杀个人易如反掌。三皇子相比庆帝来说,情况更加危急。

再从年龄来说,庆帝是个四五十岁的老头子,而三皇子不过十几岁出头,生命刚刚开始。

综上这两点,对范闲来说救三皇子才是正理。

范闲做完手术被抢救回来后,庆帝问他问什么先救三皇子,就是想再次确认范闲的态度。

而范闲的回答也是让庆帝最终决定认下他这个儿子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为皇家子弟,有权利争夺太子之位的个个都城府深沉,居心叵测。表面上兄友弟恭,背地里却处心积虑。

范闲从进入京都开始,历经多次刺杀,失去过朋友,更多次命悬一线。官场中更是波谲云诡,做任何事都需要步步小心,慎之又慎。

更何况,范闲手握监察院提司之职,兼任一处主办,混身其中,免不了耳濡目染,近墨者黑。

可经历过这么多事之后,范闲依然拥有一颗悲悯之心,澄澈如初。

当然,自从范闲入京后,经过这么久的考察,庆帝对范闲也是赞赏有加。再加上这次危急关头先救三皇子的举动,让庆帝终于肯给范闲一个儿子的名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庆帝角度来说,越是位高权重,越要隐藏真心,不能让任何人看穿自己的想法。

记录晚清宫廷见闻的书《宫女谈往录》中,有讲述慈禧吃饭的情形,从中可以瞥见皇宫中的规矩和深意。

慈禧的午饭有一百多道菜,可是每道菜最多不能用筷子夹超过3次,这叫“吃菜不许过三匙”。如果慈禧喜欢吃哪道菜,想要再夹第三次,旁边的太监就会大喊一声“撤!”。

这是祖传下来的规矩,连慈禧都不能违抗。为的就是避免让别人知道皇家之人的喜好,有机会私下动手脚。

不仅仅是慈禧,包括皇帝,皇后和各位妃子都是如此。

从吃饭这件事就可见身为皇家之人,最忌讳让人看穿内心,揣测圣意。

连吃饭都要如此小心翼翼,其他事更是如此。

范闲作为一个现代人,肯定难以理解庆帝为什么这么晚才认他这个儿子。而站在庆帝的立场来看,这么做确是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