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纪念日。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多位同仁有参加浙东运河申遗工作亲历。回忆过往,展望未来,本公众号编辑部特组织推出一批纪念文章,以期共同努力,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时代新风貌。

浙东运河史与申遗回顾

卞晋平

邱志荣、陈鹏儿先生专著《浙东运河史》的出版,适逢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际。这是献给大运河申遗成功的一份厚礼,对于深化大运河的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志荣、陈鹏儿著《浙东运河史》(上卷)

2006 年以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一直在关注并积极推动中国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2008 年 6 月,我陪同陈奎元副主席率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到大运河浙江段进行跟踪调研,首次来到绍兴。在绍兴,听取了市政府及水利部门对浙东运河保护情况的介绍,并实地考察了浙东运河的现状。当大家看到,浙东运河水网密布,航运畅通,古老质朴、悠长的纤道蜿蜒在水中,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古石桥如诗如画,特别它还是隋唐运河、京杭运河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一致认为浙东运河会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增光添彩,建议国家文物局将浙东运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6月22日全国政协陈魁元一行考察绍兴运河园(前排陈魁元副主席,陪同人邱志荣)

2012 年 4 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再次来到绍兴进行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深入调研。浙东运河经过按照世界遗产标准进行保护和整治后,水质明显提高,环境更加优美,烟柳成行,江花怒放,青山隐隐,绿水悠悠,使人置身于“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应接不暇”的境地,我们对大运河申遗成功更加充满了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全国政协文史委一行考察绍兴运河园

2013 年底,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文物学会在浙江绍兴举办“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绍兴市水利局和文物局承办了本次会议,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作为支持单位参加了会议。这是一次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为大运河学术研讨和申遗工作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同时,由分属不同部委、来自不同领域的学术团体自觉地走到一起,共同研究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之后,又专题出版论文集,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实践证明也是成功的。

得益于全国政协组织大运河考察调研活动,我有机会几次来到绍兴,浙东运河以及这里的人文、历史、现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本人对大运河的研究甚浅,学问有限。谨据所知,先秦至今见诸记载的古运河有三:一为《水经·济水注》所记的陈蔡间运河,古称鸿沟,早已湮废不存;二为《左传》记:“吴城邗,沟通江淮。”隋代重开,成为隋唐运河及京杭运河之一段;第三条即为先秦古籍,经东汉初人整理的《越绝书》所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山阴故水道是浙东运河的主体部分,历经 2500 年之久至今保存完好,并且仍在发挥着重要的灌溉、排涝和水运等作用,名副其实成为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地处中国大运河的南端。

浙东运河见证了越地的历史,孕育了宁绍的文明,是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和标志性水运水利工程。浙江能成为鱼米之乡和经济发达地区,当与长盛不衰的运河之综合功能发挥息息相关。

浙东运河是文化传播与繁荣的滋生之地,兼具江南和海洋文化的双重特质,浙江之所以地灵人杰,能成为文物之邦,运河有着重要的促进与融合作用。

浙东运河不但是我国南北地区商贸经济的承运之地,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享誉全球。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累,使这一地区的有识之士和民众都对运河文化有着良好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其一,这里的同仁们很重视文化、历史和学术研究,在水和运河上有着高品位的学术成果和出过诸多专著,而本书的两位著作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二,较早开展了水环境整治,20 世纪末以来就以环城河、古运河保护整治闻名全国。这已不只是停留在参与运河申遗的层面,更上升到对水环境、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自觉保护意识之上。

其三,这里的运河水域整治工程,做到了与文化、景观的很好传承与融合,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动静聚散与丰富多彩,建成了一批可以传世的精品工程,富有地方特色,受到了社会的交口赞誉。

运河史可由多方专家学者来写,因为涉及多学科、多行业、多地区,博大而精深,而我们在开展多年的大运河申遗工作中比较一致地认识到,运河遗产的性质和核心构成是“水利工程体系”,因此,由各地一些有专门研究和丰富实践的水利人来写区域的运河史自然是很适宜的。

此书的特点是学术与实践并重,既高雅又接地气,对今后大运河保护与研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最后,我要对本书的两位作者以及辛勤耕耘在运河研究园地上的其他学者们表达我深深的敬意。我相信,随着运河本体和活态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将会有更多研究区域运河史的著作问世,我们的中国大运河一定会以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华特色文化形象卓然于世。

2014 年 6 月于北京

(本文作者曾任全国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本序刊登于邱志荣、陈鹏儿著《浙东运河史》(上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戴秀丽

审核:壹之

总期:7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