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封面,卢江良/摄)

浅谈《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中国元素”

卢江良

作为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小说代表作,也是其小说在中国最为读者熟知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几乎汇集了他的小说中诸多共同的元素:“梦”“迷宫”“图书馆”“虚构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时间”“空间”“侦探”“玄学”等,后人评定这部小说为:作者在其中将“模糊真实时间和虚构空间界限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最大程度地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给读者“建造了一个谁都走不出来的迷宫”。不过,在笔者看来,这部小说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充满了“中国元素”。

这部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短篇小说,背景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主要讲述了:在英国为德国当间谍的青岛大学前英语教师余准博士,在同伴被捕、自己被追杀的情况下,躲入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而当艾伯特与他正热烈地谈论关于迷宫与时空的哲学时,他却把艾伯特枪杀了。随后,余准被追杀的人逮捕。最终,他的上司——柏林的头头,通过这个事件,轰炸了那个应该攻击的城市——艾伯特。而被判处绞刑的余准,则感到了无限悔恨和厌倦。

显而易见,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余准博士”是“中国人”,主要人物“斯蒂芬·艾伯特博士”是“汉学家”;故事发生地“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中式花园”,其中的“凉亭”“乐声”“灯笼”“《永乐大典》逸卷”“青铜凤凰”“红瓷花瓶”“方格薄纸”“蝇头小楷”“章回手稿”等,均为“中国产物”;“我”(余准)与艾伯特谈论的内容——“云南总督彭㝡”“明虚斋”“比《红楼梦》人物更多的小说”“一支军队”“玄学”“棋”等,以及其中“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无不涉猎中国的人、事、物。

其实,不光在小说的“硬件”(表面)上,在“软件”(内在)方面同样充满了“中国元素”。譬如,余准进入“小径分岔的花园”后,模糊了“真实时间”和“虚构空间”的界限,使他怀疑自己是否“真实存在”或“虚幻存在”。这在“庄周梦蝶”的故事中,跟庄子所经历的“梦境”一样,并无明确的边界或标志,很难判断处于睡眠还是清醒状态;又如,余准正在与艾伯特友好交谈时突然扣下手枪扳机杀死艾伯特,此行为也印证了《易经》所阐述的“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这不得不说,这部小说带着明显的“‘庄周梦蝶’般的虚幻意味”与“《易经》中形而上学的思想”。

当然,这样的“关联”,并非牵强附会。博尔赫斯虽没到过中国,但对中国传统文化颇为着迷。他主编过西班牙文《聊斋志异选》、与人合编的《幻想文学作品选》中收录了《红楼梦》与《庄子》选段、曾撰写评论盛赞《红楼梦》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为西班牙语版《易经》作序、将《诗经》中的部分作品翻译成西班牙语。除此,还创作了以中国为题材的诗歌《漆手杖》《长城和书》、散文《时间新话》《皇宫的预言》、小说《女海盗金寡妇》《小径分岔的花园》。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在纽约唐人街购买过一根“中国制造”的漆手杖,一直带在身边,多次表示有机会要拄着它前往中国游历。

于此,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国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梅赛德斯·朱弗雷认为:“博尔赫斯的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他甚至断言:《小径分叉的花园》的世界观和情节设置明显受到了《易经》和《红楼梦》的影响。与他的观点不谋而合,也有不少评论家如此评价博尔赫斯的作品“常常蕴含中国哲学和道家思想,具有东方哲学的灵动、淡泊与神秘”。确实,倘如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这般着迷,博尔赫斯也不可能创作出这部集“中国元素”之大成的经典之作。可以这么说,《小径分叉的花园》就是博尔赫斯对“中国情感”的“投射”。

2024.6.3于杭州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闲聊者请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