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党中央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本文讨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道德经》辩证法的相契合之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对人和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经》、《道德经》等智慧,同样都是对人和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只是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总结了人和社会发展中不同侧面的规律,两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互相融通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继承自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规律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提出的。黑格尔对中国的《易经》有相当的研究。他曾经在自传中说,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和逻辑结构,都是受中国《易经》卦爻阴阳消长变化的影响形成的。

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能从《易经》中找到根源和踪迹。

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存在于《易经》和《道德经》之中。在《易经》和《道德经》中有大量的辩证法思想。下面分析四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易经》、《道德经》辩证法的相契合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经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立统一原理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由一系列相互对立的矛盾因素构成。这些矛盾因素同时存在、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易经》和《道德经》也都强调阴阳两对立面之间对立统一的观点。
《易经》的阴阳思想就是把事物内部分成多个对立面,把互相对立的面称为阴和阳。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互根互用,它们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个论断都是看到了社会中两个矛盾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作用。这与中国《易经》中的阴阳论分析方法相似。

在《易经》的阴阳理论看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属于阳生产关系属于阴。上层建筑属于阳,经济基础属于阴。马克思把事物内部分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中国古代《易经》的阴阳论分析方法是相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德经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矛盾对立面的相互关系有过很多阐述。比如《道德经》中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阐述了美与恶、善与不善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道德经》中讲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揭示了矛盾对立面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就继承了《易经》等的阴阳论思想。在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对人体的结构、功能、病因、治疗等方面都进行阴阳的划分,并以阴阳学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等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治疗的规律。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原理是相通的。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老子《道德经》中有着与此相似的观点。

《道德经》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些都强调了量变的重要性,认为一切质变都是从微小的量变开始一步步形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在《易经》中也有丰富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易经》中讲:“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事物发展到极端后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表现出对旧事物的否定,从而产生新事物。

《道德经》讲:“反者,道之动”,循环反复是道的运动规律,向相反方向运动是对原来的否定。《道德经》讲:“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离去,离去就会远去,远去就会向反方向发展。向相反方向发展,就是对原来的否定。

四,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万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中国古代的《易经》有同样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易经》的“易”本身就有发展变化之意。《易经》就是一部讲事物发展变化的书,整部《易经》都在用阴阳两种爻的组合变化,来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可以说是对万物规律总体的总结,而《易经》、《道德经》中的辩证法包含了很多具体问题上的总结,两者具有很高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