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一句话说的是战争对金钱消耗是非常大的。战争不仅是凭双方的战术,更是一种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们都好奇孙中山是一个流亡于海外的革命人士,他在1894年创办了兴中会,然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在十多年的期间,革命党人一直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在革命活动中耗费的巨额经费从哪来呢?其实就是靠一名“推销员”。这个推销员就是领导者——孙中山本人。

现在我们看看事情的由来。我们在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革命党人都是穿着一身西装革履,表面绅士,实质是很穷的。

革命党人本身很穷

很多研究清末民初革命材料,都证明革命党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党。在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表示革命党正式成立,已经公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革命党人都是大清的“叛国贼”,虽然大多数出身家庭优渥,来自于地主、士绅、官僚甚至富有的华侨家庭。但由于从事反对清政府的革命事业时候,就与原有的富裕家庭已经是划清界限了,不再获得原有家庭的经济资助。除了个别革命党人是清朝的公费留学生,但大多数革命党人,都是没有正式工作,在海外流亡过程中都是不名一文,连生存都非常困难。

史料记载,在清末革命党领导的九次大规模军事起义运动,只成功一次,除了斗争经验不足和敌人太强大,根本原因还是经费短缺,这一切证明了经济是基础。

如革命党领袖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典当了,最后老婆孩子吃饭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全家只能依靠关系并不好的大哥孙眉救济才能维系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比如号称“民国元勋”——民国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是革命党报纸《民报》的总编辑和创建人之一。可惜就是这一位满腹才华的国学大师,当时年近40岁,担任报纸发行人时候,收入微薄,一日三餐都要依靠“盐笃饭”支撑。“盐笃饭”乃是浙江方言,就是筷子蘸一小碗盐混着米饭吃,可谓生活非常拮据。

那么,革命党人这么穷,经费怎么来的。一开始,革命组织的正常运营都是靠着革命者掏腰包,一些革命人士为了资助孙中山反清事业,也不惜把家产变卖。如兴中会的成员黄永商,把自己在香港居住一栋洋楼都卖出去,就是为了资助革命党1895年的广州起义经费。

但这些钱永远也不够革命活动的开销。于是,孙中山作为革命党的领袖,也自觉承担筹集革命活动经费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章太炎

交同盟会会费的筹集方式

如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时候,就以要求会员缴纳会费的方式,筹集活动经费。在1905年同盟会通过的《同盟会章程》中,规定所有入盟申请人必支付至少一元日币的会费和年费,主要用在同盟会的日常生活开支

根据留下的花名册,在1906年登记在案的,一共有956人。这956人中,很多是留学生,年龄大约20—40岁之间,一些是公费留学生,月薪10-30日元左右,一元会费是没什么压力。

除了交会费筹集经费之外,还有所谓的“捐赠”方式筹集会费。年收入在200日元以上的会员,按5%比例捐赠。年收入1200日元以上的会员,按照10%比例去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孙中山在1906年11月书信中,可以看到同盟会活动开销也是非常节俭,每个月经费开支只是几百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