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尴尬,无比熟悉的尴尬。

回顾《五十公里桃花坞》前三季,尴尬总是引爆话题的最好钥匙。

第一季的“自我介绍”名场面,第二季的“尴尬九分钟”,第三季的“No push”装置,《五十公里桃花坞》的每一季都在用“尴尬”不断撬动更新、更深的社交话题。

而这也让第四季的开篇万众期待。

冷眼在第一时间收看了节目,但不得不说,失望大于期望,这次的社交尴尬是延续了,但尴尬背后并没有可以深挖的社交话题,让尴尬只是为了尴尬,看不到对于“社交观察”的新思考。

更让冷眼感到可惜的是,主打“社交实验”的《五十公里桃花坞》好像也在失掉自身“实验”的特色,前两期的节目几乎沦为了一档内娱人自娱自乐的生活类慢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老本靠旧梗,桃花坞江郎才尽?

吃老本靠旧梗,桃花坞江郎才尽?

如果说以往的《五十公里桃花坞》是通过对人性深刻的洞见挖掘社交话题,通过不断的创新让节目对社交的讨论层层递进,那么第四季的节目多少有点“偷懒”的意味。

首先,从话题上来说,这季的《五十公里桃花坞》有“硬凑热点”之嫌。

《五十公里桃花坞》这档节目最有意思的就是借真人秀提出有趣的社会问题,以一系列社会学理论解释嘉宾的行为,在诙谐之中又有着学术的严肃与认真。

这季的《五十公里桃花坞》依然如此,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搭子文化”等近期互联网热议的话题,但可惜的是,这些话题并没有像之前的社会学理论一样,与节目内容产生对应。

在日复一日的加班熬夜、拼命攒钱的高压生活下,“生活是旷野,不是轨道”更像是当下年轻人焦虑背后渴望逃离现状的诉求,是对自由度低的生活的抗议。

可桃花坞本身就是一个类似乌托邦的世界,这里完全没有现实的压迫,有的只是美丽的景色、度假的氛围、吃喝不愁的潇洒和朋友在侧的悠然自得,更何况这些艺人嘉宾也没有“旷野”还是“轨道”的选择困难,用明星的生活,对比观众的“轨道”感,实在是难以让观众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搭子文化”也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新词,面对不断内卷的生活困境,年轻人疲于或没有能力去建立一种强关系,但由于情感需要,临时搭建一种浅层的社交文化,这一点事实上也与桃花坞的社交语境并不相符。

互相熟悉的老坞民并不需要“搭子”,他们已经在这里结识了气场符合的朋友,需要搭子的新坞民则像是强行挤入一个固定圈子的陌生人,更趋向于和同样身份的新坞民一起玩,所以,新老坞民之间与其说是搭子,不如说是互相“抱团”。

不合适的语境,上不合适的价值,让《五十公里桃花坞4》开篇的实验意味极为刻意、强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这一季节目的嘉宾选择与表现都并不出彩。

冷眼在《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三季: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见众生”就提到过,多元嘉宾一直是社交实验中相当重要的角色,第一季陈陈陈的行为艺术为桃花坞奠定了内容特色,第二季陈瑜和文牧野带来了多元圈层的碰撞,就算是第三季,鸟鸟和王传君的夜聊也成为节目的高光段落。

但新一季节目几乎成为了演员歌手的明星集会。

宋丹丹、张国立、王鹤棣、李雪琴、汪苏泷等九位老坞民完整保留,新坞民也是流量居多,且缺少特色。

更令冷眼担忧的是,不论是新坞民还是老坞民,这一季的嘉宾仿佛都已深谙坞学之道,为了不被“骂”上热搜,总是一团和气,不当出头鸟,不引众人怒,以自我调侃为主,去复制前三季被印证成功的笑点,致力于打造一档欢乐的桃花坞团综。

可“讨好感”对于一档主打实验向的社交观察类综艺而言,绝不是一件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冷眼还有些遗憾的是,当新一季的《五十公里桃花坞》来到了北国雪乡,和之前的海岛景象相比,天寒地冻的雪景的确在视觉上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可在内容上,节目并没有在新场景上延伸出更多有趣的内容。

不管是先导片中“孟琦琦”对徐志胜的“爆改”,还是第一期的冰雪运动会,都是对以往节目高光段落的复刻,尤其是新老坞民见面时的“破冰”环节,更是无聊到有失桃花坞节目制作的水准。

以物理上的“破冰”为梗,让新老坞民隔着冰墙相互喊话,想尽力营造趣味的冲突感,但喊话内容言之无物,不仅让节目之外的观众脚趾抠地,节目内的嘉宾也难掩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一段完全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代替,比如节目中提到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冰天雪地之下资源本就拮据,因纽特人正是在对资源的掠夺和守护中发展出一段段社交关系。

那么,新坞民首先入住桃花坞,老坞民第二天才能来到坞内,新老坞民的矛盾就可以通过对根据地的守护挑起。用一场酣畅淋漓的雪仗完成破冰,远比在一道形同虚设的冰墙两端互相喊话更具看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底,桃花坞的灵魂究竟在哪?

说到底,桃花坞的灵魂究竟在哪?

除了《五十公里桃花坞》之外,我们习惯的与“人”相关的综艺无非就两种:熟人局或者陌生局。

熟人局,是以嘉宾的原生关系为切口展开叙事,比如《快乐再出发》以0713的原生关系出发,捧红了再就业男团,《快乐的大人》则是记录了野猪家族日常嬉笑打闹的故事,亲密熟悉的氛围中嘉宾们往往相处地更为自然,也更容易产生治愈之感。

陌生局则是在一步步的试探中缔结更深的情感,比如大部分的恋综节目和生存类节目。

而《五十公里桃花坞》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正好处于“熟”与“不熟”的中间地带。

一方面是社交关系中的“熟与不熟”,即节目中嘉宾间既有多年好友的熟人局又有此前零接触的完全陌生局,且多重社交关系中,还穿插着代际的差异,这就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具生动性和复杂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则是领域的“熟与不熟”,《五十公里桃花坞》勇敢地打破了“全明星阵容”。节目里有用毛线球装点桃花坞的设计师欧欧,举办桃花坞时尚嘉年华的《时尚芭莎》前主编苏芒,“三傻”之一的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多元的嘉宾在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为桃花坞的理想社区注入了多样新鲜的元素。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我们才能看到节目中嘉宾们表现出的坚持、不解、拒绝甚至反抗,上位者和下位者对于话语权的争夺、不同性格在“Push”和“No push”之间的挣扎。

所以,当这一季缺乏了同样的碰撞后,桃花坞也自然失掉了“社交实验”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见众生”的意义。

再多说几句,如果按照“社交实验”的概念来讲,节目每一季甚至都应该邀请不同的15个人,即使偶有重复,也只能是两三人的极少数。一旦是大部分人的重复,对于社交的挖掘就会越来越少,节目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单一,“一个人抵达,一群人出发”将会变成空洞的价值包装,节目也会逐渐沦为一档以社交实验为幌子的生活类慢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完了嘉宾的选择,我们来谈谈规则的设定。

对于一档实验性节目而言,极具颠覆性的规则设定,也可能成为一大亮点。

作为社交实验场,桃花坞在集体、家庭和伙伴之间设计了诸多金钱规则和商业规则,坞民需要在桃花坞内建立自己的业态赚取桃花币,以满足桃花坞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按照个人或集体的意愿分配桃花币。

商业规则和社交规则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属于桃花坞的潜规则,即“坞学”。规则设定下的冲突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也贡献了诸多名场面。

这里冷眼想到了一档规则设定十分有趣的韩综《新世界:虚拟货币争霸战》,在综艺中打造虚拟的游戏世界,场景设定也是一个向往的理想世界,但节目设定了全新的货币规则,嘉宾需要在游戏过程中了解货币和现实中韩元的汇率,并为了理想生活而相互博弈,这让故事极具吸引力,嘉宾也能在新世界不同项目的体验中给足反应。

《五十公里桃花坞》其实可以像《新世界:虚拟货币争霸战》一样,强化“坞学”规则,不让嘉宾那么舒服,在人的故事缺少新鲜感的时候,让他们面对不同设定的桃花坞,或许会让“社交”的动机和目的更具看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空间”也是桃花坞在内容设计上很巧妙的一环。

在《五十公里桃花坞》中,空间是社交的发生地,不同的空间氛围会带来不同的社交感觉,从第一季到第三季,除了小屋内的社交主场景,不同业态的“工作室”,节目还设计了冥想屋、孤独屋等特别的空间存在,这让群体和个人的存在有了边界,也让人物的情绪厚度可以沉淀。

比如节目第三季中本不熟悉的鸟鸟和王传君正是在和李雪琴三人到孤独屋观星夜聊、看日照金山的过程中,实现了深入交流。两个i人在“你好,吃了么?”浅层社交之上的灵魂对话,才让社交有深度,内容有意义。

这季的桃花坞从海边搬到了雪山,乍一看确实耳目一新,但这份新鲜感并不能持续太久,只有社交空间的突破才能看到人物的更多面,冷眼也很好奇这季的桃花坞会设立怎样的特别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是冷眼对《五十公里桃花坞》第四季前两期的观后感,因为抱有期待,所以会感到有一点失望,但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尤其是最新一期650解散后,后续的故事线会如何发展也让冷眼期待。冷眼会持续关注后面的节目,特别是节目对新老坞民社交关系的挖掘。

如果有好转,冷眼也会继续和大家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