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营造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浓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月21-22日,在民盟渝中区委会的大力促成下,渝中区曾家岩小学行政班子及骨干教师一行12人在邓红洁校长的带领下,赴毕节市七星关区放珠镇中心校开展驻校帮扶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留影

活动旨在促进学校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互通,深化民族团结的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通过校际交流,两校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同时,这种交流合作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活动伊始,在放珠镇中心校校长兰旭的热情陪同下,曾家岩小学帮扶团队踏上了对该学校校园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了解之旅。在交流中,邓红洁详细询问了放珠镇中心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的发展历程、师资力量、学生的民族构成等,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课程建设,探讨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

在同一时刻,曾家岩小学十余位骨干教师,分别踏入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多样化的学科课堂。她们不仅关注于教学内容的传授,更细致入微地观察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并敏锐的捕捉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教师的引导等各个方面,记录着教学的亮点与待改进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课环节

随后,曾家岩帮扶团队与放珠镇中心校的领导和教师们共同召开了一场对口帮扶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邓红洁就如何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她分享了曾家岩小学在学校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座谈会

在帮扶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关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曾家岩小学帮扶团队还深入探访了当地的文化瑰宝,对刺绣、磁器、竹编等传统工艺进行了细致的调研。他们走进了工艺作坊,与工匠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这些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目前,精通民族传统艺术的老一辈村民正在逐渐减少。通过挖掘优秀文化基因,让放珠镇的学生们学习这些才艺,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还能帮助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这些学生将成为民族文化的杰出继承者和积极传播者,为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助推少数民族教育特色发展。"邓红洁说。

曾家岩小学帮扶团队将帮助放珠镇中心校引入更多教育资源,将民族工艺引入校园,建立中药馆、陶艺馆、竹编馆等特色场馆,积极发展师生社团和民族研学活动,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这些传统民族手工艺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本次帮扶活动不仅为结对帮扶学校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交流与成长的重要平台,更是开启了双方教育合作的新篇章。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放珠镇中心校校长兰旭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研现场

未来,两校将深入挖掘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围绕陶瓷艺术、刺绣工艺等民族文化特色,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和绘本,广泛收录彝族的风俗习惯、坡窑的发展历史、苗族的民歌等民族文化元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从小立志勤奋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爱国情感。

排版:成威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