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章节请点下面阅读:

《战辽东》的主题是写明末辽东的战事,大约为3到5天更新一次。整体字在15到20万字之间。

山海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海关

战辽东(18):孙承宗守辽

01

当广宁失守之后,最为紧要的事情是派遣一员重臣镇守辽东,稳住辽东局势。兵部尚书张鹤鸣自请戍边,然后以病为由,申请去职。朝廷决定升宣府巡抚解经邦威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这个解经邦深知辽东是个火坑,死活不愿意去,一连三次上疏辞任,气得天启帝直接将其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天启帝又升兵部左侍郎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州、莱州等处军务。王在晋在广宁之战时,就已经兼任户、工、兵三部左侍郎,是这个战争中的总后期负责任人,这次天启帝又给他加了一大把职务,让他去山海关上任,王在晋是一万个不想去,立即请求辞职。天启帝火了,命令他立即出发去前线。王在晋这才无可奈何地走马上任。

山海关,万里长城第一关,也是当时扼守京畿的咽喉所在,其不容有任何的闪失。王在晋最大的任务就是守住山海关,不让努尔哈赤打到京畿地区来。以前,王在晋在朝廷任职之时,他认为山海关外必须有城池为藩篱,有营屯为犄角,有烽堠为瞭望,加上探哨通消息,山海关外也还会是大明的国土,大有可为。

但等到他上任之后,他发给朝廷的信息则消极保守,他说:“持兵力,而兵力不可持;持人心,而人心不可持;持地险,而地险不可持。”又说:“山海一关,不过防军民之出入,稽商旅之往来,左为山,而右为海,所以名山海,究竟则犹郡邑之城郭也。彼辽、沈、开、铁、广宁,皆东方之重镇,日望风瓦解,岂一关所能独御!”很显然,王在晋这样说的目的是在降低山海关的作用,万一日后失守,也可以推卸责任。

做了这些之后,王在晋开始支持山海关的防御工作。

有人在前线顶住了,兵部尚书张鹤鸣在前线的视察工作也可以结束了,他回到北京之后,极为推崇王在晋说:“自辽患以来,经略死难系狱,累累匪一……今日经略,难于前日之经略万备矣。王在晋铁骨赤心,雄才远略,识见如照烛观火,肩重如迎刃理丝,但秉正不阿,人醉独醒,独臣于在晋两人耳……在晋不足惜,如辽事何,此今日酿辽事大祸根也。此臣不顾嫌疑,不顾仇害,为国家大计而吐肝胆于皇上之前也。”

有人来替自己背黑锅,张鹤鸣自然要不吝夸奖。

王在晋的防守方案分为主要为两个:一是“抚虏”,也就是用银子收买、笼络蒙古,他甚至把此事当成了防守山海关的第一要务;二是“堵碍”,也就是在山海关外再修筑一座重关,以加强山海关的守卫。

但山海关已经有城墙,再修一座重关,其必要性并不是那么强,而且耗资巨大,根据王在晋计算,要用数万民夫,花费百万两白银。这个提议,朝廷毫无兴趣,王在晋只得缩小自己的计划,既然修筑重关不行,那就在关外八里铺修筑一座城池,作为山海关的前哨,派兵4万进行驻守。这座城池的花费也不小,王在晋估计要93万两白银,天启帝很快就从内库中拨了20万两白银作为先期费用。

但王在晋在八里关修城的这一计划,遭到了军中一些官员的反对,比如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赞画孙元化。他们反对的理由很简单,花费巨资在山海关外修城,后金大军一来势必会先围住此城,此时山海关的军队救还是不救?救,就落入后金军围点打援的圈套,援军势必与女真军野战,断无胜算;如果不救,那就眼睁睁看着城中4万人被后金军慢慢吃掉,那时候再转过头来打山海关,山海关同样极其危险。

袁崇焕,主沈棨、孙元化等人多次向王在晋建议暂停实施此计划,王在晋不听,袁崇焕竟然直接越级两次给内阁首辅叶向高报告此事。叶向高拿到了信也很难办,因为他也不熟悉前线的情况,最终经过商议,大学士孙承宗主动向天启帝请求去前线调查此事。

天启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孙承宗到达前线,并和王在晋有一番交谈,《明史》和王在晋都记录了此事。

孙承宗在看过重城的部署以后就询问王在晋,新旧两城在八里之内,而旧城外又有城防壕沟和设施,如果重城的士卒发生溃散,那一不小心就会陷于自家的坑壕之中,新旧两城之间,南面是水,北面是山,溃卒无路可逃,如果都拥于旧城之下,那到底是开门放他进来,还是不开门听任他们在外?

王在晋回答,山上设有三座山寨,若出现逃溃可以奔向那里,而旧城也有三道关口可以进入。王在晋还称边兵易于逃跑,即使杀死逃兵亦不能制止,但大规模溃败时更回天乏术。“两城”的设置,既是依仗城池而稳定军心,又可借此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消减边兵溃散的念头。

王在晋仗还没有开打,就已经为溃兵做好了规划。

孙承宗在军中召开将领会议,让大家各抒己见,监军阎鸣泰主张守觉华岛,袁崇焕主张守宁远卫,而王在晋坚持自己的防守方案。

孙承宗一时也无法拿决定,遂动身出山海关查看具体情况。孙承宗此行主要是去查看宁远和觉华岛的情况,根据实地考察,由于两地相距较近,一个在陆上,一个在海里,孙承宗也觉得此处可以作为扼敌之用。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孙承宗开始偏向于守宁远,他和王在晋商讨,希望王在晋支持这个方案。

为了说服王在晋,孙承宗一连七个夜晚都推心置腹地于他交谈,但王在晋自始至终都坚持自己的方案,没有做任何一点的让步。王在晋并不是一个庸碌之辈,但他为何固执的坚持一个看上去漏洞百出的方案呢?

一个合理的猜测是:王在晋也深知自己的方案不可行,但就是要坚持如此,以便让孙承宗上疏天启帝撤换自己。

02

王在晋很快如愿以偿,孙承宗上奏之后,天启帝把王在晋调往南京做兵部尚书,把整个辽东的重任交到了孙承宗的手上,让其接替王在晋总督蓟、辽、天津、登、莱军务。孙承宗的想法是,关外防守以宁远为桥头堡,并有觉华岛与宁远互为犄角,成为关外的后勤基地,然后从宁远到山海关一带均筑城以加强防守,这其实就是后来关宁锦防线的雏形。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条防线竟然在日后保卫了大明王朝20多年。从这一点上来说,孙承宗功不可没。

孙承宗支持袁崇焕守宁远的方案,既然把宁远作为防御的桥头堡,那宁远城的进一步的修筑和加强防守势在必行。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200里,背山面海,扼守要冲。宣德三年(1428)之时建立宁元卫,五年开始修筑宁远城,城周长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景泰、嘉靖年间都有重修。由于一直以来辽东的重心都在广宁和辽阳,宁远城的城池并不牢固,只是现在广宁已经丢失,其重要性方才展现出来。

修筑宁远城的任务交到了游击祖大寿手上,之所以派祖大寿是因为他曾在宁远任职,而且祖大寿在广宁失守之后就驻扎在觉华岛上。孙承宗让祖大寿带着他手下的700多人,到宁远招募辽人为军,并开始修筑宁远城。

祖大寿吃了不少败仗,认为宁远城是挡不住后金军的,所以他在修城的过程中草率从事,质量不过关。袁崇焕见了之后,很不满意,定下筑城标准: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桂,良将,而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士。

到了天启四年(1624),宁远城修筑完毕。

孙承宗有让袁崇焕等人在宁远召集辽人,买牛、种子,打造农具,开始在宁远城外进行屯田,而守城的将士们也轮换着去地里耕种,军需也日渐充备。

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宁远周边的一些城池也开始恢复生机,合计恢复了五城十三堡。其中宁远城的军民超过5万人,前屯军民有6万人,开垦土地40万亩,已经具备了守城能力。

而宁远城,只是孙承宗整个辽东战略的一部分,为了保证能抵挡后金军的进攻,一个宁远城是远远不够的。

03

孙承宗地位非凡,做起事来相比熊廷弼阻力更小。他让江应诏制定军事编制,让袁崇焕建造营房,李秉诚训练火器装备,鹿善继、王则古处理军需物资,沈棨、杜应芳维修甲仗,孙元化修筑炮台,宋献、程仑购买军马,万有孚采伐树木,祖大寿辅助金冠守觉华岛,修筑宁远城,令赵率教守前屯,鲁之甲拯救难民,杨应乾招募辽人编制成军队。

对于军中的一些顽疾,孙承宗也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严厉的整改。孙承宗通过大阅兵,清除掉了吃空饷的情况,又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士兵全部遣回,将鲁之甲所拯救出的难民征召七千人出来去驻守前屯。同时请求朝鲜声援辽东,又犒赏东江镇的毛文龙,让他做好防卫,伺机而动。并传令给沈有容进到广鹿岛。而后江应诏被弹劾,孙承宗请求让马世龙代替,并让尤世禄、王世钦为南北帅,听马世龙调遣。熹宗听从孙承宗的建议,并赐给马世龙尚方宝剑。

孙承宗在有一点上跟熊廷弼的眼光是一致的,就是十分重视登州和莱州,这两地都是明朝援辽的后期基地,十分重要。

对于如此重任,须得择一文韬武略之人方能胜任。

孙承宗想到了袁可立。

袁可立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祭祀历朝皇帝的北京景德门遭雷震,而此时万历帝开始怠政期间。袁可立其先是上书劝谏,万历帝不高兴,罚了他一年俸禄。哪知道袁可立见皇帝没有悔改的意思,也火气上来了,直接写了封上书,怒骂万历帝是非颠倒,奸贤不分,把皇帝气得不行。不仅如此,袁可立还上书怒斥次辅沈一贯,说国家搞成这样,你这个内阁大学士也是有责任的。

袁可立这样的做法,遭到的待遇是连降三级,不久又直接免职。袁可立被免职一事,被公认为冤案,而这个冤案直到二十六年后的泰昌帝时期才被昭雪。

而袁可立和孙承宗是同年进士,又同时出任天启帝的老师,又一同成为殿试考官,二人自然是惺惺相惜。更为重要的是,袁可立此人还有独到的战略眼光,曾上书天启帝收复辽东的七条建议,天启帝都一一采纳。

天启二年(1622)四月十四日,天启帝以袁可立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袁可立主政登莱三年,开创东江,厉兵秣马,积有战船四千艘,组成了一支五万余人的水师陆战军队,与枢辅孙承宗、天津巡抚李邦华、毕自严、总兵毛文龙、沈有容等勠力策应,创造出了一片大好局势。

这个袁可立手里有了战船,有了兵,竟然想到了要收复失地。袁可立说干就干,令毛文龙和沈有容二将分头出击辽东半岛,七月初二日,夺取金州,乘胜又收复要塞旅顺。又连克金、复、盖三卫及红嘴、望海、永宁等多堡要地,收复辽南海岛疆土千余里。

孙承宗坐镇辽东的四年,与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让整个关宁锦防线为之一新。

但此时的朝廷之中,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愈发激烈,并波及辽东,袁可立和孙承宗应该来讲都不是东林党,但他们当然反对宦官干政,在思想上是同情东林党的,而二人手中又握有兵权,不利于阉党掌握兵权,所以袁可立和孙承宗相继受到攻击。

而朝内有些人也坐不住了,他们认为辽东无战事,每年还要花费那么多饷银,可以裁军,并暗指孙承宗在军饷中做了手脚。在言官和阉党的共同努力下,孙承宗最终只能黯然离职。

在辽东的主政官员身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但凡辽事危急,就立即启用有才能的人出任主政官员,但局势稍稳,后金暂缓攻势,就又会遭到弹劾离职。所以主政辽东的官员很容易出现任职,离职,再任职的奇特景象,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都是如此,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