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37度暖爸

高考将至,面对全国人民都关注的人生大考,要说一点不紧张,那是假的。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注意力、反应速度、和思维敏捷度。

如果过度紧张,甚至出现了一些生理反应,如:手抖、大量出汗、心跳过快......反而会增加焦虑,导致发挥失常。

所以,但凡是有点儿上进心的孩子,都会存在焦虑,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将焦虑完全消除,而是让它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

孩子为啥会存在考前焦虑?咱们先来盘点一下造成考前焦虑的普遍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关注焦虑

全国关注,警车开道,大规模送考,媒体报道......这些社会关注,也会增加高考的紧张气氛,提高孩子的被关注焦虑。

这种焦虑和初次登台的感受是一样的,让孩子只盯着自己就好,把其他人都当成是“大木头桩子”。

还有一个办法,是让孩子找到同校考场的同学、熟人,结伴参加考试。因为人是群居性动物,同伴此刻在身边,和我一样奔赴考场,即使什么都不说也是一种陪伴和精神支持。

三人成众,面对高考的困难和压力,身处集体大家一起面对和个人面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结果的不可控

明确自己定位,准备充分,成绩较稳定的孩子,焦虑水平相对较低。例如:平时我就是稳定在550分左右,我有自己心中理想的合适的高校选择,而且在考前我已经把我能做的准备都做了。

那些成绩不太稳定,有超常发挥空间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焦虑。例如:成绩波动较大,对于学习内容还存在漏洞、盲区,成绩高低依赖于自己对考试题目的熟悉程度。

对于这样的孩子,做认知调整,认清超常发挥是一个概率事件:和平时一样,算是正常发挥;如果超常发挥,那是自己赚到了。

将高考看作一次挑战,有一种:“我来了,我要干掉你”的豪气,类似李云龙式的“亮剑精神”,可以有助于考生增加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灾难性的预期

部分考生在家庭教育中习得了“高考是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重大人生转折/考不人生就完了”等灾难性的不合理预期(信念)。

抱着这样的信念参加高考,无异于赌博:赢了,皆大欢喜;输了,一败涂地?

在这一点上,家长要特别注意:要根据你平时的习惯、观点和孩子沟通,如果你发生重大的观念性转变,孩子肯定不会接受。

首先,在长期的家庭环境浸润中,孩子已经将这种期望内化。孩子能感受到家长是持续性,一贯的态度,还是短时间,一时兴起的安慰。

对于这样的情况,说实话,我也没有“特效药”,如果家长平时,给孩子灌输过类似灾难性的预期,我建议你现在说实话,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面有两个点需要注意:

1、灌输灾难性预期,不是天天把“考不上好大学你就完了”这样直白的话挂在嘴边。例如:一切都是为了你;哭穷,赋予较大责任压力;对比,看XXX;过于鸡血的正面或负面高考案例。类似这些话题,都可能让孩子产生灾难性的预期。

2、袒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用理智对话:我/爸爸/妈妈,平时和你说那么多,希望你能将来更幸福,生活更轻松,我们不得不承认考试是相对轻松的一条路,但绝不是你人生的起跑线,即使没考好,未来也有很多种可能。

这么说,不是让孩子放弃,而是最大限度降低TA的心理压力。不奢望完全消除灾难性的预期,起码可以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其他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对考前焦虑的4个小方法:

1、不对抗焦虑,允许存在,可以降低内耗,缓解紧张情绪。让适度焦虑成为自己的动力。

2、把最坏的结果都想一遍,其实就是给自己“壮胆儿”。人的恐惧,往往来自于未知,当孩子想到了最坏的结果,就是看见了焦虑,看见即疗愈就是这个意思。

3、把考试当作一场告别,想想考完后自己可以放下压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4、制定好考试策略,合理分配考试时间,把能抓到手的分数先搞定,再去搞不会的、不确定的。避免抓大放小,该拿的分数一定要拿到,不确定的看运气。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考前的饮食结构,不宜发生太大的变化,保持日常的饮食习惯就好。过分的“补”也可能给孩子肠胃带来负担,影响考试反而不美。

结语:我们身处在一个变化的社会,多种新职业给年轻人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高考,是学生时代的终点,也是成年的起点,但绝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

37度暖爸寄语:愿学子们都能考上心目中的理想高校,让我们一起点赞、转发,为学子们加油、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