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苏浙皖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治理,共建生态保护治理机制,奏响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主旋律”——共保联治 厚植长三角生态底色

以自然地理命名的长三角,“绿色美丽”正是这片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6年来,三省一市聚焦“生态绿色”这个发展关键词,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地方实践,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长三角呼之欲出。

联治污染

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近日,记者走进皖苏交界处石臼湖保护区内看到,这里碧波荡漾,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在此繁衍生息,一副生机盎然的惬意模样。而在数年前,这里的环境状况却与现在大相径庭。

“我们积极与毗邻的南京市高淳区、溧水区生态环境部门对接,开展跨界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打击固危废非法倾倒等方面工作。”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2017年起,环湖四县区就石臼湖生态环境开展联合治理。2019年,四县区签署《石臼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石臼湖的生态治理从“轮值”走向“共治”。

目前,长三角地区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达92.1%,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大气流动性强、涉及面广。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每天都会有一项“规定动作”需要完成,那就是对未来7天空气质量进行滚动预报并将结果发往上海。

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在收到江苏、浙江、安徽预报信息后再进行综合研判,并将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发往生态环境部。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就未来一周空气质量进行例行会商,形成统一结论,为区域应对重污染天气提供监测和预报预警支撑。

当前,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明显,优良天数比率从2019年的76.5%上升到2023年的83.7%,升幅7.2个百分点。

共建共保

联奏绿色“交响曲”

新安江贯穿皖浙两省359公里,流入浙江省千岛湖。为守护一江碧水东流,皖浙两省共同建设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不断推进。

近年来,黄山市歙县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通过定期联合打捞、联合培训、联合协商研判等,进一步畅通联合执法通道,推动流域共治落地见效。如今的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清水,千岛湖湖体水质总体保持优良。

去年,皖浙两省提出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清晰罗列了一年来两省在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设中要合力做的10件事,包括产业合作、就业服务、文旅合作等。其中,皖浙两省签署协议,开启了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新一轮试点工作。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要串联起新安江流域沿线多个5A级景区与传统村落,打造杭黄毗邻区块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区。未来,两省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同时,还将推动资金、产业、人才的多元合作,在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协同发展,由共护一江水走向共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我省加快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皖南生态屏障建设,积极与沪苏浙在大气污染防治、水体水环境治理、固废危废联防联治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的探索,率先制定出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编制完成长三角生态屏障建设方案;三省一市联合签署了《长三角区域污染物总量协同控制实施方案》,推进一批重点减排工程和措施落地实施。

携手转型

共享生态优势红利

每天早上8点半,黄山9号游船就从黄山歙县出发,沿着新安江驶向千岛湖。自去年这条旅游线路建成以来,已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

“我们是先去爬黄山,然后坐船行走于新安江,经过‘十里画廊’,这里山清水秀、水天一色,一步一景的感觉真的令人心旷神怡。”来自河南的游客黄先生对新安江山水画廊赞不绝口。

2023年,由皖浙两省共同打造的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精品航线,串联起黄山和千岛湖两大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近日,皖浙两地再度发布8条黄金游线、签约6个重大产业项目,携手开发新安江沿岸丰富旅游资源。

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广德市也乘势而动,加速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广德市地处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之心”,是安徽唯一与苏浙两省毗邻接壤的县级市。

广德市利用当地好山好水好空气的资源优势,凭借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为契机,谋划打造候鸟式养老、疗养式养老、田园养老等康养旅居业态,积极打造“一廊两轴四心五区”空间发展格局,每年吸引100多万人次的“银发族”到广德康养旅居。

长三角地区携手转型,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合力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等公共服务产品,共同发布“长三角革命文物”“中华文明探源”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共建世界级高品质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共享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

■ 本报记者 罗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