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璋

很长一段时间,台湾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用公费培养了十几个京剧团。原因是当时台湾地区处在一个半农业社会,娱乐很少,台湾地区当时养了很多的军队,尤其是军人缺少娱乐。缺少娱乐最怕就是发生军心问题、军纪问题,在军中每个兵种都有剧团。空军有“大鹏剧团”,陆军有“陆光”,海军有“海光”,此外政府还办了两个戏曲学校,一个就是现在都还存在的国光艺校,还有复兴戏曲学校,国光也好复兴也好,都有剧团,而当时的“大鹏、陆光”也都有剧校,这可见当时的京剧在台湾地区盛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很多学校之外还有很多剧团,这些剧团都是公费。那么他们的票房收入不足以弥补他们的支出,可是政府拨了大量的经费培养这些剧团,也产生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不同年代的新的京剧艺术家。台湾地区当时两蒋政府把京剧的地位抬得很高,称之为“国剧”,个人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影响也会哼几句,所以后来参加了平剧社,做了社长,也演出过很多场,后来除了自己演戏唱戏之外,对京剧的历史或者他的内容也产生了兴趣。多年来一直关心这个传统艺术,可是一直到今天自己爱唱戏,自己研究戏曲,自己看有关京剧方面的历史,心情非常沉重。

京剧是一门即将死亡的艺术。过去称他为一个即将夭折的艺术,或者说即将死亡的艺术,意思都差不多。我们都知道京剧的历史,京剧的历史严格讲要算的话只能算从徽班进京开始,徽班进京超过200年,大概二十多年前刚好是徽班进京200年的纪念,那个时候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盛大的活动纪念徽班进京200年。

在清朝末年徽班进京以后没多久受到清政府的青睐。尤其是慈禧太后非常喜欢京剧,京剧经常在宫里演出,他们当时叫内廷供奉,专门演给皇族们看的,京剧后来进入宫廷以后很多的文人参与,因为京剧原来是地方戏,徽班后来混杂了“西皮、二黄”还有梆子腔,他一个综艺的混合的一个艺术产物进京以后受到文人的重视,很多大学者介入京剧的改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后来徽班进京以后一直到民国初年一直到抗战前,京剧有非常辉煌的时代。那个时候京剧的名家辈出,所谓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都是那个时候出现的,那个时候的京剧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创造力,很多新的剧,很多新的腔甚至于很多新的锣鼓点渐渐被创作出来,可能从抗战时,京剧就创造力中断一直到今天。

我们看一个戏曲,任何艺术都一样,假如说他没有创新的能力的话,它只有走向死亡,何况现在工商社会,一切的艺术都讲究节奏,讲究易懂。今天京剧有很多地方不符合现代生活的节奏,所以得不到年轻人的喜爱,再加上没有创新,陈腔滥调。

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撇开自己心中对京剧的热爱,试想一下,一个曲子一唱唱了200年,甚至超过200年,比如说“西皮导板转原板”,苏三离了洪洞县一马来到西凉界些腔,小的时候就会,现在200多年过去还是这几段腔,没有新的腔西皮原板,还是西皮原板、慢板、导板,就是这几个板为什么不会出现一个“东皮”呢?为什么不会出现一个“三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艺术家堕落之外,另外听众也堕落。听众和观众没有要求,我们都听了200年的西皮导板、二黄原板已经很满足了,张三跟李四唱腔或者音色略微有一点点不同我们就满足了,我们会满足因为我们热爱京剧,可是年轻人不会,他才能发出这种质问,他为什么同一个腔这个戏这个腔,那个戏也是这个腔,另外一出戏也是这个腔,为什么同样的腔呢?为什么不可以像歌曲一样不断地有新歌呢?不但唱腔如此锣鼓点也是如此,四击头、急急风就那几个锣鼓点敲来敲去,就那几个锣鼓点没有新的东西,不但锣鼓点如此,动作也是如此,耍花腔、打出手很精彩,可是任何一个戏的耍花腔跟打出手内容都是一样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不会看腻吗?

京剧假如没有创新的话就会走向死亡,走向没落,这个没有办法逆转的事情。所以方荣翔方老师在的时候我跟他学戏,我就有一个宏愿,希望方老师筹备一个“基金会”,来主持一下创新奖,我们立很多不同的项目,比如说曲牌的创新奖,动作的创新奖,唱腔的创新奖,每年选一个,各选一个给他比较高的奖金,鼓励有创新能力的人勇敢地去创新,不要老套公式,老套公式这个艺术是没有前途的,方荣翔方老师深以为然,他说你讲得太好了、太对了,比如说学裘盛戎学得再像,我学的100%跟他一样也不是裘盛戎,是不是应该唱出自己的风格,应该唱出自己的特色才对得起老师,唱得跟他一模一样算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计划跟很多当时热爱京剧的朋友聊,聊到这个大家都很赞同,可是非常不幸的方老师猝不及防地走了,心脏病发作走了,个人也因为俗事缠身这个愿望也没有达成。

在这里特别提出呼吁,同时也号召大家朝这个方向努力,否则一个老抄公式的艺术是没有前途的。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