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在野外行走的过程中,被突然出现的一条毒蛇咬伤了。

他第一时间做的不是治疗伤口,防止毒液扩散,而是为了泄愤,捡起一旁的树枝就向蛇的方向追了过去,想立马将蛇打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蛇早就溜得无影无踪,而他已经因毒性发作,倒在了路旁。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追蛇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遇到问题只会宣泄情绪,不断和对方对抗纠缠,而忽略问题的根本所在,终会错过最佳时间,迟早伤及自身,酿成大祸。

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便大发雷霆,句句辱骂,自己气得血压飙升,还让孩子从此失去了信心,开始自暴自弃。

读懂了“追蛇效应”你就会明白,“一味较劲”的父母,迟早会将孩子推向无尽的深渊。

农夫因为跟蛇较劲而丢了性命。

父母跟孩子较劲,既伤了孩子的心,也伤了自己的身体。

心理学家贺岭峰曾这样说过:“什么叫做亲子关系?就是你能跟你的孩子保持正常的关系,你对他就有影响力;如果你不能跟他保持正常的关系,就不再有影响力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的,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如果和他们硬刚,教育效果会很差。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抗,父母总是说教,只会和他们起争执。

最好的教育是用行动去感染孩子,身教胜于言传。

网络上一个妈妈在教孩子写作业。

当孩子不小心写错了一道题时,妈妈立即就发出了质疑的声音:

“这道题写得对吗?你再算算?”

孩子顿时大气不敢出,手颤颤巍巍的就开始重新填写,结果就是又写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开始深吸一口气,一步一步的教孩子怎么计算。

当发现教了好几遍,孩子还不会时,妈妈的血压和嗓门就开始升高,“我都教了这么多遍了,你怎么就是不会!?”

结果,孩子反抗了,“我不就是因为不会才要学习吗?”

妈妈认为孩子不会做题还要跟自己顶嘴,于是就被气得血压飙升。

孩子认为妈妈不理解自己,于是孩子也不肯再写作业了,对学习也产生了抵触情绪。

父母管教越严格,孩子越叛逆。

父母越训斥,孩子越顶嘴。

是一种“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的消极抵触心理。

CCTV有一档名叫《隔帘对话》的节目,节目中有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女。

女儿觉得妈妈什么都跟自己对着干,永远走不进自己的世界。

妈妈觉得女儿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叛逆得像外星的生物。

妈妈自作主张给女儿报了一个比赛,女儿果断拒绝:“我就不去。”

妈妈被激怒,直接拿起刚给女儿买的新衣服,当着女儿的面就给剪了。

女儿气不过,当天晚上拿起剪刀把妈妈的衣服全给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等着女儿来道歉,威胁女儿说:“这事你不跟我道歉,我就过不去。”

女儿愤愤不平:“本来没多大的事,是她总是把小事化大。她越是这样,我就越是不想顺着她。”

就这样,母女俩一直保持着剑拔弩张的关系,谁都不理解谁,谁都觉得自己委屈,谁都想打败对方。

一位网友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母女成仇的真正原因: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责怪孩子难以沟通。”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战火连绵,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父母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

父母一心只想要打败孩子,孩子只能竖起全身的刺“保护自己”。

父母一心只想着控制孩子,孩子只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反抗和逃离。

北京市曾经做过一次抽样调查了,参加调查的3000多名学生,对待父母的态度令人咋舌。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高达56.28%的孩子却表示,对自己的父母深恶痛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学博士钱志亮曾说:

“无数真实案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真相:父母越强势,反而越容易把孩子变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纪录片《守护解放西2》中,出现了一个十三岁的男孩,他染着黄头发,散发着“不良少年”气息。

这个男孩离家出走了两三个星期,爸爸为了找到他而报警,当他们俩见面时,气氛紧张。

后来了解到,男孩因不服从管教,非常叛逆,爸爸送他去了特训学校,但男孩极度反感,于是多次离家出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爸爸提到要把他送回特训学校时,男孩立刻朝门口逃去。

他大声呼喊:“我不去那里,我已经吃了六个月的苦了!”

爸爸和男孩开始推搡甚至打斗,在他们被分开后,爸爸无奈地站在门口说:“我只能把他送到那种封闭式培训,我在家里管不住他啊!”

当被问到为什么一定要送孩子去特训学校时,他解释道:“孩子在家里拿刀威胁他妈妈,如果他在外面做了坏事,我负责不起!”

他担心孩子犯错误,但自己又无法约束,因此想找个地方来管教孩子。

然而,以男孩目前的状态来看,这位爸爸仍然采取强硬的方式来教育他,明显是把孩子推向更激烈对抗的一面,最终结果只能是无法收场。

有多少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都采用压制和管教的方式,试图让孩子纠正错误呢?

只要父母千方百计地想要战胜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千方百计地想要打败父母!

父母的硬,铸就了孩子的刚,也换来了两败俱伤的结局。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不能一心只想着管着孩子不犯错,如果父母和问题站在一起试图打败孩子,那么孩子只能竖起全身的尖刺保护自己、刺伤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铁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柔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

多一点倾听,消除对立情绪

因为立场不同的缘故,面对同样一件事,父母和孩子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很正常。

正确的做法就是,去听听孩子的心声。

袁咏仪曾对自己的儿子非常严厉。

只要她觉得不好的,就直接对儿子说“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儿子做错事,她就会不听任何解释地一通骂孩子。

结果,儿子变得越来越叛逆,和她的关系也越来越糟糕,几乎不和她说话。

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向心理医生求助。

医生告诉他: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先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于是,她开始改变自己的专横,不管做什么事,她都会先问儿子“喜欢不喜欢”、“有什么想法”。

儿子做错事,她也不再打骂,而是先听儿子解释,再分析对错。

慢慢地,儿子对她的敌意消失了,母子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

适当跟孩子“示弱”,丢掉父母的权威

如“海格力斯效应”,父母越有权威感、孩子越反抗。

这时,“示弱效应”最能发挥作用。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上讲过“12岁之后父母的沟通方式一定要改变。最关键的,父母要学会示弱。”

父母的强势、权威,会在无形之中打压孩子的主动性和安全感。

父母太强、太厉害,甚至有可能剥夺孩子独自尝试、摸索、成长的机会,破坏他的自尊和自信。

父母不再高高在上,孩子才能站起来和父母对视,遇到困难懂得寻求父母的帮助,真实勇敢地反映自己内在的声音。

适当跟孩子“示弱”、“认怂”,是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智慧养育。

跟孩子说不通时,收起责骂,让孩子吃点苦头

有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会对我们的建议“软硬不吃”。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放弃跟孩子纠缠,让孩子吃些苦头。

比如:

孩子不想吃早餐,就让他尝尝课间饥饿的滋味;

天冷,孩子不想穿秋裤,就让他尝尝感冒的滋味;

孩子赖床不想起床,放学不想写作业,就让他尝尝被老师批评的滋味;

孩子脾气大,不尊重人,就让他尝尝被人吼骂的滋味。

这也是卢梭所说的“自然后果法”

只有让孩子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己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孩子才会从中汲取教训,从而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节奏。

山东一个女孩每天都要在父亲的催促下踩点到校。

父亲实在受不了了,就陪着女孩一起磨蹭,让女孩自己去承担迟到的惩罚。

结果,看着磨磨蹭蹭的爸爸,女孩反而着急起来。

她一路狂奔到学校,可还是迟到了,急得在校门口直掉眼泪。

第二天,女孩天不亮就起床了。

所以你看,父母说破了嘴,都不如一次教训来得深刻。

让孩子吃点苦头,孩子才能明白父母都是为她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蛇效应”告诉我们:

跟孩子较劲的父母,终会尝到自酿的苦果。

只有不跟孩子较劲,不压制孩子,才有机会融化孩子心里的冰与寒。

我们要做赢得孩子的人,而不是赢过孩子的人。

家不是争输赢的战场。

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理解,接纳和柔软,让孩子在父母春风沐雨般的陪伴和引导下茁壮成长。

本文转自|家庭教育版权声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据我们粉丝反映,关注【那群妈妈】的妈妈更加年轻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爱她了……关注【那群妈妈】的爸爸更加帅气成熟了、孩子更上进了、老婆更体贴了……快来关注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吧!

版权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支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