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杨凌农业科学家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热情、荣耀和信心,当天上午,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协会与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共同推出《科技强“芯” 农业向“新”》主题访谈,邀请新近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两代、不同研究领域的农业科学家,围绕“传统农业与新质生产力”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上演了一场横跨40年的精彩思想碰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新近获奖的科研成果,今年86岁,有着“杂交油菜之父”之称的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殿荣老师用“三个领先”让观众了解到油菜育种领域的斐然成绩。

“我们的种质资源的含油量由40%提高到60%左右,杂交种的含油量从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专家鉴定,这项成果在国内外达到了领先水平;我们发明了新的杂交技术,提出‘’优势利用模式,专家鉴定,这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我们发明了5项杂交油菜制种技术专利,专家鉴定,专利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技术水平。最近几年我们的推广面积达5000多万亩,生产油菜籽40多亿公斤,促进了从技术创新到杂交育种再到杂交制种这条产业链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振奋处,今年45岁的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宏鸣产生了深深共鸣。张宏鸣说,他所参与主导的“多源多模态农业信息感知与智能决策关键技术”领域,看似跟育种研究没有太大关联,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都实现了农业降本增速、提质增效,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完美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一种表达。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也是创造

说起如何来理解新质生产力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话题,李殿荣显得兴趣盎然,他说:“基因工程、基因编辑、智能化管理、信息化销售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这个跟张老师的领域是必须融合起来的”。

在李殿荣看来,新质生产力,首先看到的是“新”字,就是要做到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要把农业科技大国变成农业科技强国,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使中国人的“油瓶子”牢牢拎在中国人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也有同感,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新业态不断迭代升级,对于农业来讲,就是要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应用到农业领域,类似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也是瞄准新质生产力做的一种创新。”张宏鸣说:“新质生产力可以解放我们的劳动力,我相信它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业态,可以产生一个新的产业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让农业更加鲜活起来。”

新质生产力要做好“协同”文章

“我是搞育种的,但是20多年前,我也做过信息融合这件事,尽管当时没有继续下去,但从育繁推一体化到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推广应用,就可以看出融合是必须的……”

“我们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比如说土壤信息的采集,可能不仅仅需要只采集地表的,还需要各种土层的信息,才能搭建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数据模型。在这个链条上,可能需要懂地理的专家、懂通信的专家、懂农业的专家,很多专家的配合,通过这种多元的协同,才能形成平台上的一个个模型,才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源泉……”

“未来是多学科融合,需要协同创新。我们只做一个学科可能已经很难满足创新的要求……”

新时代,要想走好农业科研之路,就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已成为杨凌两代科学家的共识和倡议。

农业丰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同时也取决于科学家们的科研精神、奉献精神,取决于亿万中华儿女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砥砺奋斗,唯有如此,才能将丰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处,让科技的冲劲带着种子破土而出。

“芯”新向荣,未来可期!

精彩内容可扫码回看

记者:赵玉婷 刘晓

编辑:郭静云丨审核:郭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