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师范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帮扶乡村教育振兴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课堂提质、强化人员互派,帮扶万州区恒合乡基础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强化组织领导,校院齐抓共管

一是加强领导。聚焦教育服务乡村能力和水平提升,更好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良性循环,学校成立教育帮扶项目组, 结对帮扶万州区恒合乡。

二是制定方案。以制度共建、师资共用、教研共进、师生互访、资源互享为载体,制定帮扶基础教育提升方案,进一步明确帮扶机制、工作目标、具体举措。

三是打表推进。对照年度实施方案,制定帮扶任务分解表,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切实打通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教育帮扶的绿色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强化课堂提质,特色送教下乡

一是创新打造“国际课堂”。精心打造双师型双语课堂,吸引中文、外教老师共同担任英语课主讲老师,让村小课堂首次迎来“洋老师”,活泼的课堂氛围,幽默风趣的风格,让小学师生们耳目一新,从内心爱上英语学习。

二是迭代升级“民族课堂”。深入挖掘重庆市民族教育特色学校—万州区恒合民族中心小学在民族教育方面的积淀和优势,指导编排民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以活泼的旋律、欢快的舞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拥护民族团结的意志和愿景。

三是打造“美育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美育资源优势,联合恒合民族中心小学教师共同开发具有三峡文化特色、恒合民族特色的美育课程《情暖三峡》,让小学生深切体会何谓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强化人员互派,提升教学能力

一是“请进来”。分批邀请恒合民族中心小学教师来校进行学习交流,帮助其提升数字素养、了解基教前沿、更新教学理念,同时也让教师与在校师范生“同上一堂课”,为在校师范生分享教育教学经验,交替引导双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二是“走出去”。组织在校师生前往恒合民族中学小学进行顶岗支教活动,两校共同指导参赛学生在十三届高校数学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试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3项的优异成绩。

三是“坐下来”。每年组织恒合民族中心小学一线教师与在校师范生共同开展比赛观摩、精品课堂活动、试讲指导、读书交流会、“对话一线:乡村教育的传承与展望”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长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