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作为21世纪的现代人,每当思念自己的亲朋好友,都会拿起手机和他们进行实时交谈。

甚至还能利用手机摄像头,实现面对面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切对于古人来说,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那么,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古代,人们是怎样与远他乡的亲友保持联系的呢?

总不会和古诗中说的那样,思念时刻抬头望月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信传情,见字如面

在千百年前的古代生活中,没有科技的帮助人们的生活处处凸显着不便。

但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特殊的通讯系统,来保证和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书信就是古人最常用,也是最传统的方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用心书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亲手将书信封装,从寄出去的那一刻开始便开始期待着对方的回信。

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却不由的担心这要等到猴年马月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大家不用替古人焦虑,虽然送信周期长不可避免,但古人也在尽自己所能去完善他们的送信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确实已经建立了各自的通讯网络,这些网络主要用于军事、政治和经济的信息传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当时各国分立,所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来指代这些通讯方式。秦朝六国统一后,始皇帝也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讯方式的统一也是重要的一环。

去掉了诸如“遽”、“驲”等不同的称呼,统称为“邮”,从而建立起了一个较为统一的邮递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唐朝,邮递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当时的政府非常重视邮递工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驿站和驿卒,保证一些重要的文书能够又快又安全的到达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驿站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全国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为文书传递提供了便利。

同时还规定了严格的文书传递制度,包括传递的时间、路线、保密措施等,确保了文书的安全和及时到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渐渐地,送信系统也在逐步完善为古人提供便利,但这些便利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由达官贵族享用。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却只能使用找人捎带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乎,那些常年奔波在外的商人、进京赶考的考生、甚至是要出远门的人们都成为了野生“邮差”的代表。

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虽然说是帮忙捎信,却还是需要适当的给对方一些报酬。而对于送信之人的选择,也要非常慎重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如果不幸遇到殷洪乔这样出尔反尔,收了钱却扔他人信件的人,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情感往来的书信对于时效的要求比较低,早一点晚一点都无妨。可如果在军事上也使用同样的方法,那绝对会误了大事。

烽火狼烟,战争避险

在古代战争中,烽火狼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边境有敌情或发生其他重大事件,守边的士兵会立即点燃烽火,狼烟直冲云霄,形成明显的信号。

这一信号会被相邻的烽火台接力传递,形成一个快速的通讯链,远方的消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递到中央,可以让决策者迅速作出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烽火狼烟并非随意的点把火,其实他的制作和点燃也有着严格的规定。

狼烟的燃料会选择易于燃烧且烟雾浓厚的物质,如狼粪、硫磺等。点燃时,士兵们需按照特定的方法和节奏进行操作,以确保狼烟能够持续燃烧并产生明显的烟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过程中,烽火台的设置也经过精心规划,以确保信号能够覆盖尽可能广的范围,并且能够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保持清晰可见。

而除了军事用途,烽火狼烟在古代政治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朝代更迭或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烽火狼烟也会被用来传递相关信息,以便各地官员和民众了解时局变化。

不过这“烽火狼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会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同时因为烽火需要人工点燃,因此也存在着误报或延误的可能性,一旦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烽火狼烟的方式只能传递信号,所以在古代的战场上,大家会将它和飞鸽传书配合使用。

飞禽传书,速度快、私密性高

在古代的战场上除了要保证传递战况的时效,在必要的情况下更要注意消息的私密性。

如此看来,飞鸽传书就成为了战场中传递信息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冷兵器时代,飞鸽传书作为一种独特的通讯方式,以其快速、隐蔽的特点,在军事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些勇敢的信鸽,如同战场上的神奇使者,穿梭于烽火连天之间,传递着关键的军事情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用来传书的信鸽,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和训练,以确保它们具备出色的飞行能力和方向感。

当需要传递情报时,军人们会将写有信息的纸条或卷轴固定在信鸽的腿部或背部,然后放飞它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信鸽会按照事先设定的路线,飞越战场的硝烟和炮火,将情报送达指定的接收点。相比于徒步或骑马送信,信鸽的飞行速度更快,能够在短时间内穿越战场。

再加上信鸽的飞行轨迹难以被敌方察觉,降低了情报被截获的风险。所以在战场上,飞鸽传书成为了一种高效而安全的通讯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万事有利就有弊,飞鸽传书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战场上环境恶劣,炮火连天,信鸽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惊吓或受伤,导致情报传递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些敌方也可能采设置陷阱、捕捉信鸽等手段,来干扰或破坏飞鸽传书,所以在使用飞鸽传书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其安全有效。

空中哨兵,借风筝扰乱军心

在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风筝更多地被视作一种娱乐工具,是孩子们在春风中放飞梦想、体验逐风自由的玩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在古代,风筝却承载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它不仅是天空的舞者,更是军事通信的得力助手,用于侦察敌情和传递军报。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风筝的雏形。据传,鲁国有一名工匠心灵手巧,他仿照鸟的形状,制作出了一只会飞的“木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楚汉相争的烽火岁月,风筝在军事上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韩信还巧妙地利用风筝,对楚军进行心理战。他在风筝上装上竹哨,当夜幕降临,这些风筝便在楚军上空飞翔,发出阵阵悲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悲鸣之声在夜空中回荡,如同孤魂野鬼的哭嚎,引发了楚军的思乡之情和负面情绪。韩信的这一策略成功地瓦解了楚军的士气,为汉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隋唐时期,我国的造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技术的进步为风筝的制作提供了更为轻便、结实的材料。民间手工艺人开始尝试用纸来糊风筝,这使得风筝的制作变得更加简单和普及。

风筝这才逐渐从军事通信的工具,转变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上边提到的这些,古人还有使者传话、鸡毛信、竹筒传信等多种通讯方式。有的注重速度,有的注重隐秘性,有的则注重信息的准确性。

这些通讯方式虽然在使用上可能不如现代通讯工具方便,但它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是非常实用且有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们不仅满足了古人的通讯需求,还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传递紧急军情、召集军队、缓解相思等重要作用。

同时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