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在网上被人怼过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被人怼了不知道怎么还嘴,大概是人生最“噎”的事。

明明对方不占理,却总能借着诡辩的逻辑高强度输出,而善(嘴)良(笨)的你只能气到自我安慰:“算了不和他一般见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吵架不还嘴,受伤的是自己。

虽然是非黑白难以通过吵架分清楚,但是心中郁结的负面情绪却可以通过还嘴发泄出去。想骂人的时候不骂,反而会在身体上弄出毛病,事后反刍更为致命,到时候不光得气对方,还得恼自己不争气。

因此,学会回怼是一门年轻人必修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人怼起人来,那叫一个舌灿莲花、金句频出,文明式回怼,侮辱性极高。优雅又毒舌,主打一个解气。“回怼”这场精妙的语言学、心理学博弈,还得向名家大师学习:

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

——罗曼·罗兰

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

——鲁迅

有些人的脸,丑得像一桩冤案。

——木心

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钱钟书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就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这些回怼只是散落在作品中的金句,那么还有一位文人,把怼人写成了完整的文章,有趣又有理,手把手教你如何回怼。

他就是民国大家梁实秋。

梁实秋不反对骂人,他说,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但是如何骂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有因为骂人挨嘴巴的,有因为骂人吃官司的,有因为骂人反被人骂的,这都是不会骂人的缘故。今以研究所得,公诸同好,或可为骂人时之一助乎?”

为了让骂人这件事更科学,他列了十点骂人细则:

知己知彼、无骂不如己者、适可而止、旁敲侧击、态度镇定、出言典雅、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远交近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实秋说“骂”的精华是含蓄,不能自己先暴怒,要保持态度镇静、行若无事。

“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红,由红而紫,由紫而灰,这才是骂人的上乘。”

比如他讽刺邻居制造噪音:

“他我原谅他,他怕鬼,用歌声来壮胆,其行可恶,其情可悯。但是在天微明时练习吹喇叭,则是我所不解。”

比如批评那些装模作样的男人:

“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

他甚至可以不发一言而骂人:

“在他暴躁不堪的时候,你不妨对他冷笑几声,包管你不费力气,把他气得死去活来,骂得他针针见血。”

他的阴阳怪气在文坛都是一绝:

他和冰心第一次见面,是在赴美留学的船上。梁实秋问冰心:“去美国修习什么专业?”冰心说:“文学。”她问梁实秋学什么专业,梁实秋回答:“文学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啥梁实秋能在怼人这条小众赛道上一骑绝尘,甚至生出心得来?这就不得不提他和鲁迅的故事。

梁实秋,鲁迅一生的劲敌。他和鲁迅可是足足对“骂”了8年。

1903年,梁实秋出生于北京。

他人生的前二三十年可谓是顺遂。他家境富裕,不愁衣食;他的父母包办婚姻,可没想到正巧包办了梁实秋一生的挚爱;他爱读书,清华毕业后就成功拿到赴美留学的名额。

顺遂的日子在遇到一个男人后彻底改变,那个人就是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世界时局风云变幻,中国也处在新思潮涌入、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境况中。左翼作家以文学为无产大众服务,用辛辣讽刺的文章抨击世间不平事。

鲁迅便是这群作家中的文坛大宗师。

而梁实秋则是刚刚留学归来、初出文坛的毛头小子。

他们因为一篇关于卢梭的文章而开始了笔仗。一开始他们就文论文,到后来,见讲道理谁都不不服谁,这场论战就不那么文雅了。

梁实秋攻击鲁迅翻译不专业,鲁迅毫不留情回击梁实秋品位差。

鲁迅一派说梁实秋是资本家的走狗,梁实秋以退为进:“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 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钱呢”。

鲁迅毫不留情地骂过很多人,对方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唯独梁实秋不一样。二人从文学骂到学识,从才华骂到人品。最后鲁迅病逝,这场大战才休。

能和国民最强笔杆子对骂8年不落下风,足以见得梁实秋在回怼这件事上的“语言造诣”。

毕竟鲁迅可是急起来连自己都骂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他们之间的论战并非二人之间的恩怨。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激进的左翼作家与温和的新月派作家对于时局、民族存亡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因此常在报刊、杂志上针锋相对地发表文章。梁实秋后来说:“我跟鲁迅并没有仇恨,只是对问题的看法不同而已。”

他们是对手,亦惺惺相惜。

鲁迅的书在台湾遭受封禁,梁实秋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我个人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写成违禁书。我一生最听从波尔特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我拼命维护你所说的自由。’我对鲁迅也是一样的”。

鲁迅去世后,梁实秋也没有再说过这个昔日“老对头”一句坏话。

梁实秋和鲁迅太不同了。鲁迅是一位是棱角分明的天才,他的文字像个斗士。梁实秋却是一位温和而更享受生活的文人,他的文字像是一位松弛的生活家。

除了编词典和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外,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悠闲的文字”。有讲吃的,讲酒的,讲生活中种种闲情逸致。

就算是躲避战火到了大后方,在重庆简陋的出租屋中,他也有生活的情趣,将一间砖墙破败的屋子唤做“雅舍”。哪怕是只写一个炸丸子,都能写出灶膛里的烟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舌尖上的中国

无论生活如何,他总能找到其中的趣味。落到文字上,又是诙谐中带着洒脱,温润又富含哲思。

他的书里没有深奥难懂,只有人间清欢与城中烟火气。吃的、喝的、赏的、玩的,枝头的鸟儿,屋里的柴米油盐,猫儿的嬉闹。在他笔下就没有不好玩的事。

让人不禁感慨“活着,真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实秋的生活小确幸在那个时代确实显得不够激进,但在如今这个疯狂内卷的快节奏时代,他的文字充满了治愈的力量。

梁实秋说:“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他也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是啊,生活不正是如此。烦恼各有长短,成就各有大小。但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有闲暇去享受生活。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地移动着的,移动得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

可是当你只是在时钟下忙忙碌碌时,你会在某一瞬间惊觉,时间已经流逝到你再也触摸不到的地方。

生活不能太饱,要空一些,才有闲暇去感受。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这就是梁实秋真正想过的人生吧。

点击购买梁实秋散文

松弛、好玩、有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走,我好怕会失去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个关注再走吧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