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峯言峯语

引言

说起清朝的贪官,和珅的大名可谓必须站在榜首。但是说起这清朝第一的贪腐案件,那和珅就得“退位让贤”了。我们今天讲的这件贪腐案不管从恶劣程度,还是对整个官场的影响上说,都算是震动朝野的存在。它就是被称为清朝第一贪腐案的甘肃冒赈案。

捐监由来

说起这个案件的起因,那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项制度——捐监。科举制从隋唐时初立,到宋代以后慢慢成为了主流,是入朝做官的一条重要通道,尤其是到明清时期,是官员们公认的正规渠道。但是既然有正规渠道,那就肯定有旁门左道咯。我们提到的这个捐监就是这个旁门左道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捐监最早是起源于明朝,顾名思义,就是用钱捐一个国子监的监生身份。我们看聊斋、儒林外史里边的秀才大多是穷秀才,这帮捐监的人正好相反,那是脑袋空空,荷包鼓鼓。拼智商拼不过这些穷秀才,拼家底还拼不过吗?考不上咱买一个。当然了,读书人的事不能叫买,那叫捐,捐钱捐粮都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监生这个身份呢也不是说直接就当官了,好买卖哪能一次做绝呢。捐完之后,你相当于是有资格参加乡试了,相当于省去了童试和院试,和秀才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了。熟悉历史的朋友们知道,乡试那是一道大坎,考过了那就是举人,就有了做官的候补资格。所以说指望这些连秀才都考不上的人能考上举人吗?考不过怎么办?对咯,继续捐呗。要不怎么说这是好买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角登场

毕竟卖官鬻爵这类事,历朝历代都知道是亡国之道,一般也只会出现在财政困难的王朝中后期。本来乾隆对这个捐监制度也是控制的很严格,怕这个口子一松就收不住了。奈何当时除了江南等税赋重地,内陆穷省根本没有钱,还经常闹灾荒,比如说甘肃,朝廷每年还得大把大把地贴钱养着。于是当时的陕甘总督勒尔谨就上奏乾隆,希望皇上允许在一些特别穷的地方恢复捐监,以解财政难题。乾隆皇帝也没办法啊,十全武功到处要用钱啊,不开源怕是不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封建王朝帝王心术集大成者的乾隆皇帝多奸呐,他规定这次捐监只要粮食不要银子,这不收现银,就能让很多官员不好下手。就算这样,乾隆还是有点担心,毕竟这卖官的名声太臭,我这也是为了解决地方财政困难才出此下策,别让下边这些吃啥啥没够的墨吏给办砸了,到时候可真就是黄泥掉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于是他决定派一个信得过的人亲自给我盯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人是谁呢?就是我们姗姗来迟的主角——时任浙江布政使代理浙江巡抚的王亶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来也巧,这王亶望的就是买来的官,还在甘肃做过知县。乾隆想着你这对捐监也熟对甘肃也熟,那就派你去吧。王亶望在浙江那种鱼米之乡待得好好的,突然皇上要把自己派到甘肃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他就琢磨,这是不是皇上要考验我啊,估计是要我做点什么吧。

做出业绩

要不说历代帝王最讨厌的就是臣子瞎揣摩圣意。王亶望担任甘肃布政使半年期间,就搞出了“大政绩”——一共捐了19000多名监生,收粮82万石。这可是过去全国一年多的量啊,让王亶望在一省半年就搞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都懵了,不是说甘肃穷嘛,怎么感觉有钱人这么多?还有这么多粮食,那怎么还闹饥荒啊?你们是搞了沙漠治理了还是研究出无土栽培了?这要是搁别人被皇上这么质问,那绝对是一问一个不吱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陕甘总督勒尔谨早就和王亶望穿一条裤子了,于是可劲儿忽悠乾隆:皇上啊,甘肃是穷啊,但是要说哪来这么多粮食?还是要托陛下十全武功的洪福啊,自从您把准噶尔扫平以后,这甘肃又成了丝绸之路啦,河西走廊上的商人听说陛下要为民捐监,纷纷慷慨解囊啊,不能让陛下这种十全老人为这点小事发愁啊,他们可都盼望着您万寿无疆呢。乾隆一听,呵呵,这是在拍我马屁呢?好像还挺有道理的......

冒赈内情

这事就这样被他俩糊弄过去了。那么当时实际的捐监人数有多少呢?其实也只有7400人,粮食也只有30万石。之所以报那么多,完全就是王亶望想借此邀功,他还以为乾隆让他把捐监看紧点,就是个场面话,毕竟乾隆这种自诩圣君的人不好咧着个大嘴说我去给我好好搂钱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还不算完,乾隆当时就说了只收粮食不要银子,可王亶望执行的时候正好相反,只要银子不要粮食。另外还要八两银子的手续费,还别嫌贵,不多收点,这甘肃上上下下的大小官员还要糊口,不然怎么能守口如瓶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事儿从一开始,勒尔谨是不同意的。王亶望就劝他,你就是死脑筋,皇上说什么不能光看表面意思,你要往深里想。你就听老弟的,这把咱们干出了大业绩,保准飞黄腾达指日可待,而且金票大大滴。于是,勒尔谨就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这条道路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两个人还得持续报灾荒。只要有灾荒,就有继续捐监的理由了。这两人还忽悠乾隆说,甘肃经常闹灾,干脆这捐来的粮食就地赈灾吧。其实也就是甘肃的官员把所有的银子都自己分了,天灾倒成了甘肃官员的一条发财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甘肃从县到府,那是一月一小灾,半年一大灾的往上报。光从报灾的奏章上看,这哪里是地球啊,那条件恶劣的简直就是火星。这些奏章看的乾隆直犯嘀咕:我记得那块是甘肃啊,也不是凤仙郡,怎么好几年也不下雨,得罪玉帝了?于是就派了个钦差大臣去实地调查。估计还是王亶望的银子好使吧,钦差回来也说甘肃民情确实如此。那乾隆还能说啥了,可能就是甘肃点子太背了吧,也就没再疑心了。

果然和王亶望期望的一样,因为督办捐监有功,他又被调回浙江,还把巡抚前面代理两个字去掉了,正所谓的飞黄腾达了。

案发身死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爆发民变,勒尔谨作为总督却剿匪不力,被乾隆一怒之下撤了。然后就派了阿桂和和珅去甘肃平叛。这时的甘肃布政使叫王廷赞,一看总督被撤了,保护伞没了,这可怎么办。于是就去找了和珅,问问他的意见。和珅说这都是小事儿,现在皇上平叛缺钱,你捐点钱资助一下,说不定皇上念你捐饷有功就不追究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廷赞也是真实在,上疏给乾隆说愿意捐出自己攒的四万两银子给朝廷做平叛之用。乾隆一看啥玩意?我给你发的俸禄才多少钱,你攒了四万两?这里边肯定有事。他还想起了自己南巡的时候,王亶望为了拍自己马屁,接驾的时候奢靡至极,他哪来的这么多钱?甘肃出来的官都这么肥了吗?难道是当年捐监有什么隐情?

似乎为了应证乾隆的猜测,阿桂的军报到了,军报里说甘肃这破地方经常下雨,道路泥泞,行军太难了。乾隆这下是彻底明白了,这是让人给耍了啊,还耍了好几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怒不可遏,令阿桂和陕甘总督李侍尧(关于这个李侍尧,我上篇文章乾隆编纂《贰臣传》,他们的后人会因为羞辱心生不满吗?得加钱!有提到,欢迎观看)严查此案。六年时间,甘肃上下官员利用捐监之名一共收了1300多万两白银,涉及官员113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被气得大骂,这是“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事后,勒尔谨被赐自尽,王亶望被处斩,王廷赞因为多年前有功,也难逃一死,被判了绞监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当时整个甘肃官场都快被杀干净了。和珅在这种贪腐案件面前,也不过是个弟弟,因为他贪得再多,都是皇帝可以控制的,乾隆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甘肃冒赈案可以说是一省之地的官僚系统对皇帝的欺瞒,这是完全的失控,这是封建帝王无论如何都不能忍的。

往期文章:

乾隆编纂《贰臣传》,他们的后人会因为羞辱心生不满吗?得加钱!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关注峯言峯语,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